首页 理论教育 怀念刘蓉的回信:格物以育物,考验道德以正义

怀念刘蓉的回信:格物以育物,考验道德以正义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容足下:二年三辱书,一不报答,虽槁木之无情,亦不恝置若此[1]。斯二气者,自其后而言之,因仁以育物,则庆赏之事起;因义以正物,则刑罚之事起。故凡格物之事,所为委曲繁重者,剖判其不齐之分焉尔。国藩再拜这是曾国藩与刘蓉讨论学术问题的又一封通信,时间约在道光二十五年。武宗时为奸宦刘瑾所不容而被贬,刘瑾被诛后出任卢陵知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总督两广,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谥文成。

怀念刘蓉的回信:格物以育物,考验道德以正义

孟容足下:

二年三辱书,一不报答,虽槁木之无情,亦不恝置若此[1]。性本懒怠,然或施于人人,岂谓施诸吾子!每一伸纸,以为足下意中欲闻不肖之言,不当如是已也,辄复置焉。日月在上,惟足下鉴之。伏承信道力学,又能明辨王氏之非[2],甚盛甚盛!国藩窃有见于仁义之说者,敢略陈大凡,吾子取证而裁焉。

盖天下之道非两不立。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乾坤毁则无以见《易》,仁义不明则亦无所谓道者。传曰: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斯二气者,自其后而言之,因仁以育物,则庆赏之事起;因义以正物,则刑罚之事起。中则治,偏则乱。自其初而言之,太和缊流行而不息,人也,物也,圣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均耳。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圣人者,既得其全,而其气质又最清且厚,而其习又无毫发累。于是曲践乎所谓仁义者,夫是之谓尽性也。推而放之凡民而准,推而放之庶物而准,夫是之谓尽人性、尽物性也。常人者,虽得其全而气质拘之,习染蔽之,好不当则贼仁,恶不当则贼义[3],贼者日盛,本性日微,盖学问之事自此兴也。

学者何?复性而已矣[4];所以学者何?格物诚意而已矣[5]。格物则剖仁义之差等而缕晰之,诚意则举好恶之当于仁义者而力卒之,兹其所以难也。吾之身与万物之生,其理本同一源,乃若其分,则纷然而殊矣。亲亲与民殊,仁民与物殊,乡邻与同室殊,亲有杀,贤有等[6],或相倍蓰,或相什佰,或相千万[7],如此其不齐也。不知其分而妄施焉,过乎仁,其流为墨[8];过乎义,其流为杨[9]。生于心,害于政,其极皆可以乱天下,不至率兽食人不止。故凡格物之事,所为委曲繁重者,剖判其不齐之分焉尔。

朱子曰:“人心之灵,莫不有知。”此言好恶之良知也。曰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此言吾心之知有限,万物之分无穷,不究乎至殊之分,无以洞乎至一之理也。今王氏之说,曰致良知而已,则是任心之明,而遂曲当乎万物之分,果可信乎?冠履不同位,凤凰鸱鸮不同栖,物所自具之分殊也。瞽瞍杀人,皋陶执之,舜负之;鲧堙洪水,舜殛之,禹郊之,物与我相际之分殊也。仁义之异施,即物而区之也。今乃以即物穷理为支离,则是吾心虚悬一成之知于此,与凡物了不相涉,而谓皆当乎物之分,又可信乎?朱子曰:“知为善以去恶,则当实用其力,务决去而求必得之。”此言仁义之分,既明则当,毕吾好恶以既其事也。今王氏之说,曰“即知即行”,“格致即诚意功夫”,则是任心之明,别无所谓实行。心苟明矣,不必屑屑于外之迹,而迹虽不仁不义,亦无损于心之明,是何其简捷而易从也。循是说而不辨,几何不胥天下而浮屠之趋哉[10]?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岂有他与?即物求道而已。物无穷,则分殊者无极,则格焉者无已时;一息而不格,则仁有所不熟,而义有所不精。彼数圣人者,惟息息格物,而又以好色恶臭者竟之,乃其所以圣也。不如是,吾未见其圣也。自大贤以下,知有精粗,行有实不实,而贤否以次区焉。

国藩不肖,亦谬欲从事于此。凡伦类之酬酢、庶务之磨砻,虽不克衷之于仁,将必求所谓蔼然者焉;虽不克裁之于义,将必求所谓秩然者焉。日往月来,业不加修,意言意行,尤悔丛集,求付一物之当其分而不可得,盖陷溺者深矣。自维此生,纵能穷万一之理,亦不过窥钻奇零,无由底于逢原之域。然终不敢弃此而他求捷径,谓灵心一觉,立地成圣也。下愚之人甘守下愚已耳,智有所不照,行有所不慊,故常馁焉,不敢取彼说者,廓清而力排之。愚者多柔,理有固然。今足下崛起僻壤,乃能求先王之道、开学术之蔀,甚盛甚盛!此真国藩所祷祀以求者也。

此间有太常唐先生,博闻而约守,矜严而乐易,近著《国朝学案》一书,崇二陆二张之归[11],辟阳儒阴释之说,可谓深切著明,狂澜砥柱。又有比部六安吴君廷栋[12]、蒙古倭君,皆实求朱子之指而力践之。国藩既从数君子后与闻末论,而浅鄙之资兼嗜华藻,笃好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王安石之文章,日夜以诵之不厌也。故凡仆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过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乡党。其有所成与,以此毕吾生焉;其无所成与,以此毕吾生焉。辱知最厚,辄一吐不怍之言[13],非敢执途人而龂龂不休如此也。

贱躯比薄,弱不胜思,然无恙,合室无恙。郭大栖吾舍,又有冯君卓怀课吾儿,都无恙,且好学。

国藩再拜

【题解】

这是曾国藩与刘蓉讨论学术问题的又一封通信,时间约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

【注释】

[1]恝(jiá)置:淡然处之而不介意。恝,无愁的样子。(www.xing528.com)

[2]王氏:指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明代浙江余姚人。孝宗弘治十二年进士。武宗时为奸宦刘瑾所不容而被贬,刘瑾被诛后出任卢陵知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总督两广,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谥文成。主张以心为本体,提倡“格物致知”“求理于吾心”,与朱熹的“外心以求理”的观点相对立。被称为姚江学派,又称阳明学派,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他曾居住于故乡阳明洞)。有《王文成全书》。

[3]好(hào)不当(dàng)则贼仁,恶(wù)不当则贼义:意为人的日常习惯及对人与事物的好恶如不得当,则会损害仁、义,影响良好品德的养成。

[4]复性:儒家持性善说与先验论,认为仁义与天地共存,与人俱生,圣人、常人、小人原本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天修养的不同而区别开来。所以学习就是去掉后天形成的不良品性和习惯,恢复人的先天善良的本性。

[5]格物:探究事物及其变化的原理。格,穷究,考索。西方物理学引入我国之初,曾被称为格物之学。

[6]亲有杀(shài),贤有等:意为亲疏有差别,贤能分等级。《礼记·中庸》:“亲亲之杀,贤贤之等,礼所生也。”杀,等差。

[7]倍蓰(xǐ):五倍。蓰,五倍为蓰。什佰:即十百。什,通“十”。《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十百,或相千万。”

[8]墨:墨子墨家。墨子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宋国人(一说为鲁国人),做过宋国大夫,卒于楚国。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反对儒家的繁礼厚葬,提倡非乐薄葬。《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称墨子主张爱无差等,不分亲疏厚薄。为了推行兼爱,即使损伤自己的身体,亦所不顾。提倡舍己为人,对后世游侠影响很大。其学派称为墨家,有严密的组织。

[9]杨:杨朱,字子居,又称杨子、阳子、阳生,战国时魏人。其生活年代晚于墨子、早于孟子。与墨子的兼爱、利天下的思想相反,他主张“贵生”“爱己”,不以物累,孟子指斥其“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提倡极端利己主义。著述不传,其学说主张散见于《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及《列子》。

[10]几何不胥天下而浮屠之趋哉:几年之后大家岂不都变成佛门弟子了吗?几何,若干,多少。胥,与,相与,皆。浮屠,亦作“浮图”,梵文“佛陀”的译音,意指佛、佛徒(即僧人)、塔。此处意为佛徒。

[11]二陆二张:二陆指陆九渊、陆九龄。陆九渊字子静,南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八年进士。长期在家乡贵溪的象山讲学,世人称为象山先生。心学的创始人。曾与朱熹于鹅湖会讲,所论多不合。朱熹问学重道,主张“理在气先”,且好注经;陆九渊则重德性,主张“心即是理”,只须切己自反,理即自然而明,谓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从此理学分为朱、陆两家。著有《象山先生全集》。陆九龄字子寿,学者称为复斋先生。陆九渊之二兄。乾道五年进士。与弟九渊互为师友,其学说既相合,又有所不同。著有《复斋文集》。其长兄陆九韶,字子美,称梭山先生,著有《梭山文集》《梭山日记》。兄弟三人又被称为三陆子,其学说则被称为“三陆子之学”。二张指张载、张栻。张载详见本书《圣哲画像记》一文注[23]。张栻字敬夫、乐斋,号南轩,南宋绵竹(今属四川)人,后迁居衡阳。抗金名将张浚之子,著名学者。青年时曾随父参赞军务,后曾任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与朱熹、吕祖谦为讲学之友,时人称之为“东南三贤”。著有《论语孟子说》《太极图说》《经世编年》《南轩集》等。

[12]吴廷栋:字竹如、彦甫,晚号拙修老人,清安徽霍山人。官至刑部侍郎。治理学,系曾国藩好友。著有《拙修集》。

[13]怍(zuò):惭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