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叙事流程,解读哲理散文的介绍

叙事流程,解读哲理散文的介绍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流程二——拉线:借助课后“阅读提示”,明了文章结构。)3.流程三——析面:借助旁批,认识罗素教师借助第三处旁批:“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和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监禁。比较这两处语句的不同表达,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然后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加以体会。

叙事流程,解读哲理散文的介绍

1.流程一——精心导入,激活思维

教师出示一幅世界名画,请学生为这幅画配上名字,或猜测这幅画的名字。

教师导析:这是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的一幅震动世界的经典作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是一幅哲理性非常强的作品。它从左到右依次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时间流逝和生命消失的过程。画面的右端躺着的婴儿,代表着生命的诞生和开始;中间一个正在伸手采摘果子的青年,代表生命的成长和成熟,画面最左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代表生命的死亡和终结。画上的人物以各自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过程和状态:成双成对的男女,代表着爱情生活;一个独自深思的女人,象征着人类自我的反省;背景中的神像,象征着人类的精神信仰;整个大地代表母亲,它孕育了一切生命,又终结了一切生命。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个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由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柏拉图提出的问题,其本质就是对人活着的意义的拷问。人的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来过,走了”,来了该做些什么?走了该留下什么?活着的意义何在?今天,我们一起去听听罗素的回答。

(设计意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用猜想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唤起学生对“活着”的初步思考。)

2.流程二——拉线:借助课后“阅读提示”,明了文章结构。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默读课后的“阅读提示”,根据提示的内容(《我为什么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阅读提示”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文章的整体结构,教师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通过填图,回顾全文,抓住关键词句,掌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流程三——析面:借助旁批,认识罗素

教师借助第三处旁批:“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提出思考的问题:

问题1:罗素的“苦”是什么?从罗素的“苦”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素?

这个问题,学生从文本中只能找出部分答案,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资料,帮助学生思考。

助读资料: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

1915年初,他撰写反战文章,组织“拒服兵役委员会”。

1918年底,他因撰写反战文章被判刑入狱。

1955年初,罗素和爱因斯坦及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58年,罗素推进核裁军活动,而后创立非暴力反抗运动百人委员会。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和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监禁。

1964年,他建立了“罗素和平基金会”,为筹集基金而拍卖了他的部分文献档案

1970年逝世前两天还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

教师小结:罗素之“苦”在于:看到世界上有许多受饥饿、受压迫、贫穷无助的人们,内心悲苦;想减轻他们的不幸却无能为力,内心困苦;在努力减轻这些不幸中自己也受到了迫害,内心孤苦。罗素之“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终生为消除人类苦难而尽力奔走的罗素,感受到了他悲悯博爱的情怀和阔大的胸襟。

问题2:再读课文,结合全文思考:为什么这么“苦”,罗素却认为值得?

教师出示助读资料:

资料一:罗素晚年写给伴侣的诗:

《致伊迪丝》

罗素

经历漫长的岁月,

我寻求安宁。

我找到狂喜,

我找到烦恼,

我找到疯狂,

我找到孤独,

我找到孤寂的痛苦,

它啮噬着我的心,

但是安宁我从未得到。

到了垂暮之年,行将就木,

我认识了你,

认识了你,

我找到了狂喜和安宁,

我得到了平静的休憩,

多年孤独的岁月之后

我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生命。(www.xing528.com)

现在,如果我长眠不醒,

我会心满意足地离去。

资料二:

罗素追求知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自然、科学。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重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幸福之路》《自由之路》《数学原理》等。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教师小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罗素一生的三原色,是罗素活着的动力。他得到了美好的爱情,获得了众多的知识成就,所以他认为活着值得;他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人类的苦难而活着,因此即使辛苦也是值得的;虽然有些追求无法实现,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也是值得的。罗素的一生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脚步,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虽苦犹乐。

问题三: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对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教师小结:不可以。“对爱情的渴望”是就自我而言,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对知识的追求”是就人与自然和社会而言,是提高自己素养必需的精神活动;“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就整个人类而言,是最高的情感。这三种感情从小我走向大我,是罗素崇高人格和博大胸怀的体现。

(设计意图:借助旁批带动全文,倒嚼甘蔗,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利用自读资料,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既全面地认识罗素,又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思考顺序的调换,明白三种情感之间的层进,深化对罗素的认识。)

4.流程四——攻点:借助旁批,理解特点

(1)学生再读课文,在旁批一和旁批二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学生完成后,教师小结:

旁批一:“飓风”表明感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人类苦难但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甚至已经感到绝望了。这句话饱含激情,形象地表现出这三种追求之艰难及给我带来的影响巨大,含蓄生动,富于理性色彩。

旁批二:“深渊”比喻没有爱情滋润的心灵是多么孤寂痛苦,“仙境”比喻爱情带来的最美好的境界。

(2)比较这两处语句的不同表达,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然后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加以体会。

教师出示这两处句子的改写:

第一处改写:这三种强烈的感情,常常让我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苦,甚至让我感到绝望。

第二句改写:我寻求爱情,是因为爱情解除我的孤独,让我感受到它是如此的美好和纯洁。

学生比较,教师相机引导。

教师小结:这两处语言富有形象感,作者不是直发议论,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观点,这就是哲理散文的特点:寓说理于形象的描绘中。如阐述对知识的渴求,作者形象地表述为:“我想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融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为一体。

(设计意图:通过抓旁批,引导学生善用教材资源,助力自主阅读;通过改写,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深入体会哲理性散文的特点,完成教学重点。)

5.流程五——叩问自我,提升认识

学生阅读下列诗歌,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活着的意义,完成写话练习。

《我把我抄录在白纸上》

泉子

我把我抄录在白纸上

一阵风之后,它们去了哪里

我把我抄录在青苔

一场大雨之后,它们去了哪里

我把我勒刻在石板上

一次致命的电闪雷鸣之后,它们又去了哪里

我把我抄录在桃花粉红色的花瓣上

在另一个季节,我们从沉甸甸的枝头

从那一颗颗心形的果实中

再一次品尝到了这一刻的馥郁与芳香

写话:我把我抄录在_____。活着的意义就在于_____。

(设计意图: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叩问。利用这首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把情感教育寓于语言训练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备课的过程,是一个熬心熬力、耗精耗血的过程,也是专业能力拔节生长的过程,虽难尽善尽美,但定要尽心尽力。惟其如此,“维密身材”,方能塑成!

(张传书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