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甲骨卜辞:中国早期叙事散文的影响

甲骨卜辞:中国早期叙事散文的影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最初的文字叙事,甲骨卜辞也对后世叙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从对话开始的叙事模式,甲骨卜辞体现了中国早期叙事散文

甲骨卜辞:中国早期叙事散文的影响

一、甲骨卜辞

人类文字的历史语言的历史晚得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开始用文字记载事件,中国历史上至今可考的最早的文字便是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龟甲兽骨文,甲骨刻辞、卜辞、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也是中国叙事散文最早的雏形。

古代商王朝,科学并不发达,统治者“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占卜之风极为盛行,达到了“事无不卜”的程度。他们相信鬼神的力量,常常借助占卜来预测事情的发展,并判断事情的吉凶。他们占卜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如打仗能不能胜利,会不会有灾祸,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先民们先在已选好的甲骨的背面凿一些排列整齐的小圆孔,在圆孔的旁边再凿一条长槽,即“钻凿”,然后用燃烧的木炭加热甲骨,使其表面出现裂纹,即“兆”,然后由“卜官”负责观察纹路,判断吉凶。商王就是根据这些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将占卜的时间、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作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除了卜吉凶之外,先秦甲骨文中还有少数是用来记事的。

现存的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设立于此,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3000多年。19世纪80年代甲骨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将其当成“龙骨”卖给药店。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了带字甲骨,遂进行收集整理,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后来,王懿荣所藏甲骨流入其好友金石学家刘鹗之手,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这是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之作。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1908年,学者罗振玉多次派人收购甲骨,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并考释甲骨上的文字。先后共搜集到近两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

目前出土并存留的大约有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其中约有1700个单字已被释读。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家族、征伐、农业、田猎、祭祀、灾祸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作为最初的文字叙事,甲骨卜辞也对后世叙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叙事具有高度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占卜的目的在于向天征问人的命运,因而,占卜者的态度是非常严肃虔诚的,而对结果的记录也必将是秉笔直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后世著史者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如:

癸巳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这段话如实地记录了一次占卜,癸巳日,王问十天内有无祸患?占卜的结果是有祸祟,这次祸img1将会是一次突来的灾难。迄至五日丁酉时,这灾难来自西方。

其次,形成了一种叙事的模式。殷墟卜辞一般包括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前辞包括占卜的时间、地点、人物,命辞指占卜所问的事情,占辞指根据兆象判断某事是否发生,验辞则指某事发生的具体情况。这种模式包含着对一件事情较完整的叙述,尤其是验辞会写明事情发生的经过及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而其叙事色彩相对较浓。如《甲骨文合集》一四一三八版:

戊子卜,img2贞:帝及四夕令雨?贞:帝弗其及今四夕令雨?王占曰:丁雨,不辛。旬丁酉,允雨。此段文字的意思是戊子日占卜,问道:上帝到第四天晚上允许下雨吗?又问到,上帝到第四天晚上不允许下雨吗?时王武丁占视兆相认为,丁酉日下雨,辛卯日不下雨。第十天丁酉日,果然下雨了。(www.xing528.com)

再如,《甲骨文合集》二八四六六版关于狩猎的记载:

戊午卜,img3贞:我狩img4,擒。之日狩,允禽。获虎一,鹿四十,狐一六十四,獐一百五十九。

此段文字记录了戊午日占卜,问道:我到img5地围猎,该能捉到野兽吧?这一天围猎,果然捉到了野兽,捉到虎一只、鹿四十只、狐一百六十四只、獐子一百五十九只。这段文字详实地记录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对于细节,如捕获的猎物的数量也有了明确的记载,说明甲骨文已经有了细致化的倾向。不过,其时间的表达还不规范,地点标识也不甚清楚,人物身份不太明确,事件的叙述也比较简单。

再次,甲骨卜辞的语言,一般都很精练,形成了简洁的叙事风格。如:

辛未卜,争贞:妇好其比沚瞂伐印方,王自东亳(薄)伐,陷于妇好立(位)(《甲骨文合集》)

此段仅20个字,意思却相当丰富,而且表达得颇为简洁清楚。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这是殷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墓主的身份和年代。

最后,甲骨文有问有答,开启了以问答开始的叙事方法。作为一种从对话开始的叙事模式,甲骨卜辞体现了中国早期叙事散文中记言与记事并列、记言色彩较浓的特征。

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对“文献不足征”的商代历史研究来讲是极为珍贵的资料,从中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同时,在甲骨文中体现出的叙事要素、叙事风格、叙事方法等,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