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充实平凡的人生,即为大美

充实平凡的人生,即为大美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隐居中他仍然渴望有所作为的人生,他的生活过得丰富而普通,充实而平凡,而这充实平凡之中却隐藏着人生的大美。在田园大美的陶冶下,陶渊明发现了自然的魅力,而他又有能力欣赏和表现这种魅力,这也坚定了他重自然、重真意的人生信念和审美观念。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十分深远。从半世车马喧嚣、奔波劳碌,到终于寻到可以居无喧嚣、语无杂言、文成共析的人生归宿,此时的范成大,俨然已化身陶渊明。

充实平凡的人生,即为大美

陶渊明归园田居,走进一个恬淡闲适、寄情山水的自我世界,却不是看破红尘。他丝毫没有与世隔绝的矫情和垂丧,而是不断通过否定旧我来重塑新我,寻求新的人生价值。在隐居中他仍然渴望有所作为的人生,他的生活过得丰富而普通,充实而平凡,而这充实平凡之中却隐藏着人生的大美。

陶渊明享受着大美天地的田园风光。他自幼成长在山水自然的怀抱中,熟悉乡村生活,所以离开乡村时恋恋不舍,回到乡村时欢欢喜喜。他用质朴的语言把自己看到的乡村景致与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机融合,熔炼出一篇篇佳作。在写《归园田居》组诗时,陶渊明已经42岁,在辞去彭泽令后,他从上京(里)迁居僻处南野的园田居。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村居的情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朴素自然,又亲切,毫无违和感。作者把自己回归田园的过程说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把对仕途生活的厌烦和处境比喻成樊笼,自己误入尘网不得自由,但是自己一直像恋旧林的鸟、思故渊的鱼那样,始终惦念着田园生活的真意。如今,打破樊笼,获得身心解放,无论如何都是令人感到快意的事情。再如《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首诗写于前一首诗的两年之后,作者当时44岁,已经村居两年,习惯了悠闲的乡间生活。在诗中,他再次描写了园田居的景色:正是盛夏季节,草木繁茂,众鸟欣然,就着新鲜的蔬菜,一边浅吟慢酌,一边快意读书,别有情趣。

陶渊明享受着大美至简的旷达心境。他不奉不受,躬耕垄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毫无勉强地生活于田园山水中间。在追逐名利、权势地位的两晋丛林社会,许多知识分子奔走于权贵之门,而陶渊明却能尽自己努力自食其力。如《饮酒》之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诗中描述了一个老汉早上来敲门,作者披着衣服开门,问他找谁,老汉拎了一壶酒对作者表示关心。看到他住的破房子,穿的破衣服,就询问他何必这样作贱自己……乡村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场景以散淡平实的语言、清新质朴的叙述娓娓道来,这样的场面出现在诗歌中,这还是首次。在田园大美的陶冶下,陶渊明发现了自然的魅力,而他又有能力欣赏和表现这种魅力,这也坚定了他重自然、重真意的人生信念和审美观念。

陶渊明开辟了顺物自然的美学思想。他将艺术作品的“美”和所表现事物的“真”有机统一,这是田园诗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其最令人着迷之处。钟嵘评论陶渊明的诗文“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词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在时人都去追求词采华美玄奥的时候,陶渊明回归率真,以平淡、孤洁表现日常生活的恬静自然和悠然自得。陶渊明自己也说:“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归隐于田园后,陶渊明用大量的田园诗,开辟了中国美学的一个新境界,也坐实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语)的历史地位。

陶渊明的努力在其身后得到了钟嵘的重视和阐发,用以修正齐梁文坛过分讲究宫商声病,以至“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从而损害诗歌自然之美的问题。钟嵘称赞陶渊明的作品“自然英旨,罕值其人”,且“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正有见于陶渊明创作实践符合他所提倡的“真美”“自然”的创作理论,他还赞扬刘桢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谢灵运诗“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之尘沙”,范云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迟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等,皆属于上述考虑。刘勰同样强调“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刻,而曲写毫芥”,赞赏“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这些,显然都离不开渊明所做的贡献。(www.xing528.com)

陶渊明之后,田园诗题材一直被强势延续。从初唐诗人王绩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出现,其发展可以说光彩夺目。作为开创者,陶渊明为田园诗打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相对于当时玄学盛行下,诗文创作内容呆板,动辄将老庄玄理拿来说教一番,或将佛家的禅机夹杂其中,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和真实丰富情感的现状而言,清新质朴的田园诗表现出强烈的革新精神。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十分深远。大诗人李白就反对绮靡的文风,推崇天真自然,这和陶渊明重自然、重真率的思想是相通的。唐代以王维韦应物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更是深受陶渊明崇尚自然的美学观的熏陶,他们的诗作着力描绘大自然的真美,饱含着自然万物的情性,合乎“顺物自然”的艺术规律。宋代诗人范成大,他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最大的理想就是像陶渊明那样,远离世俗,归隐田园。他在《思归再用枕上韵》一诗中写道:“五柳栗里宅,百花锦城庄。何时去检校,一棹水云乡。”这一心愿伴随范成大度过了大半生。比苏轼幸运的是,范成大在晚年实现了归隐,这让他欣悦怡然莫可名状:“税驾今吾将老,结庐此地不喧。恐妨蝴蝶同梦,笑傅颠当守门。”“亲戚自有情话,来往都无杂言。酒熟径须相报,文成聊与细论。”从半世车马喧嚣、奔波劳碌,到终于寻到可以居无喧嚣、语无杂言、文成共析的人生归宿,此时的范成大,俨然已化身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活让人艳羡不已,我们都有和苏轼一样的渴望,“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但终其一生也没有几人能真正实现陶渊明那诗酒田园的生活。陶渊明的精神流风遗韵,滋养心灵。我们可以在嘈杂的人生中不断体悟真、善、美的至善境界,让它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在风雨人生路中感受“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坦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