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信用及其形式与应用

商业信用及其形式与应用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业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信用形式之一,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债权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国家信用有多种形式,如发行公债、国库券、专项债券,财政透支或借款等。

商业信用及其形式与应用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信用关系无处不在,表现在个人之间的信用、企业之间的信用、国家之间的信用等,可以说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本节重点介绍信用的内涵、特征、形式及信用工具等。

(一)信用内涵与本质

在西方各国文字中,“信用”一词源于拉丁文credere,意为信任、相信、恪守诺言等。作为经济学上的术语,它是原词义的转化与延伸,指的是以偿还本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

信用同货币一样,是一个很古老的范畴。信用产生于商品或货币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布的不平衡。空间上的不平衡表现在商品和货币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个人间的此多彼少。时间上的不平衡表现在同一国家、同一地区、同一企业和个人,商品或货币的时多时少。这种时空的不平衡性产生了借贷货币或商品的需求,在按期归还和还本付息的条件下,两者发生了借贷关系,进而信用产生了。信用关系产生后,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不断演变,由高利贷信用演变成当代社会的现代信用。

可见,信用是指在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条件下,以商品赊销或货币借贷为形式的一种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活动,它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1.信用以偿还为基本特征

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债权人暂时将一定数量的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让渡给债务人,但是债权者并没有放弃所有权,因此,债务人在信用关系结束时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偿还实物或货币,这是信用的基本要求。

2.信用以付息为基本条件

信用关系是建立在有偿的基础上的。借者获得了贷者的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必须付出代价,即支付利息,这是信用活动的基本条件。

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一般的商品交换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双方是对等交换,交易结束后商品所有权发生了转移,而在信用活动中,贷方只是让渡了使用权,而没有改变所有权,只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信用形式

信用作为一种借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信用形式,就是表现借贷关系特征的形式。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信用形式也表现得多种多样。这里,我们仅介绍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等几种主要的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方式有企业间赊销商品、预付货款等。商业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信用形式之一,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

(1)商业信用的特点

①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

②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商业信用提供的不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贸本,而是处于资本循环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中的必须转化为货币形态的商品资本。

③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动态一致。商业信用是和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的运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上和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一致的:在繁荣阶段,商业信用会随着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及产业资本的扩大而扩张;在衰退阶段,商业信用又会随着生产和流通的削减及产业资本的收缩而萎缩。

(2)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一方面,商业信用对加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最大限度利用产业资本和节约商业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也存在种种不足,表现在:

由于商业信用存在着上述局限性,因此,它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银行信用。

补充阅读

“无奸不商”常被我们用来贬斥某些唯利是图的商人。这样的商人狡猾、好财,常会偷工减料或是以次充好,然而这个成语本初却并非如此。

在古代,人们常用“斗”作为量取粮食的器具。一斗相当于现在10升的体积,约合12.5斤。正常来说一人一天可以吃半斤到一斤,那在古代一个三口之家一升米大致可以吃九到十天。如果遇上荒年省吃俭用或许可以撑个大半月。对于古人来说,没有多余的花销,所有的工作大都为了温饱,那一斗米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少的了。因此常用“升斗小民”来形容那些收入不高,每天忙忙碌碌只为衣服、食物的小老百姓

而“无奸不商”便来源于粟米交易的过程。百姓到米店买米时,店家常会将米斗填得满满的,然后再用木尺或别的东西刮去上面多余的部分,此时的米就是“足量”的“一斗”了。恰有一个不知是哪朝哪代的商人,在量完米后,往量器中又加上一把米粒,如此,在原本平整的米上突起了个尖儿。老百姓看着实惠,也就常到他的铺子里购买。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传着传着也就出现了“无尖不商”这一词语。因此这其实是一个褒义词,形容的是为商之道。

可惜,随着时代的演变,“无尖不商”也变成了“无奸不商”。太多商人为了一点小利坑害顾客,闹得“商人”这一称谓都显得充满虚伪与狡诈。更有甚者,过分提价,却又打着打折的幌子进行所谓“促销”,满满的虚伪。

资料来源:百家号文章《从“无尖不商”到“无奸不商”的故事——咱为什么不能坦诚点》。

2.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这种信用是银行通过信用方式,将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以及社会上的其他游离资金集中起来,以货币形式贷给需要补充资金的企业,以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信用形式,它是整个信用制度的主导与核心。其基本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www.xing528.com)

(1)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债权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这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限制性。

(2)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贷放出去的已不是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而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即借贷资本,它克服了商业信用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局限性,因而具有规模大、范围广的特点。

(3)银行信用期限灵活。银行既可以提供短期信用,又可以提供长期信用。

(4)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接受性。银行相对来说是信誉最好的信用机构,它的债权债务凭证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

此外,银行信用还具有间接性、风险小、银行信用的动态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不一致的特点。

3.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债务人,为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借贷关系。国家信用有多种形式,如发行公债、国库券、专项债券,财政透支或借款等。其中典型的形式是发行公债、国库券、专项债券。

(1)国家信用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①国家信用的债务人是国家或政府。相应的债权人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

②国家信用的稳定性强。

③国家信用的范围更广泛。

(2)国家信用的作用:

①国家信用是调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渠道。一般政府收支不平衡可以通过三条渠道来解决:一是增税,二是发行货币,三是举债。增税的程序复杂,且容易引起不满,增发货币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相对而言发行债券是最好的方法。

②国家信用是调节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中央银行也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节金融市场上的货币资金供求。

(3)国家信用是筹集巨额资金用于特定支出的重要手段。筹集重大资金用于发生战争、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举办大规模新开发项目建设

4.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利用赊销和分期付款等方式推销耐用消费品或房屋等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的存在是社会生产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主要形式有:

(1)企业直接以赊销的方式,特别是分期付款的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

(2)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贷款给个人用以购买耐用消费品、住房以及支付旅游等费用。

(3)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客户只需持信用卡,便可以在接受该种信用卡的商店购买商品,定期与银行结账等等。

消费信用的发展,使消费者能提前享受现在无力购买的消费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甚至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消费信用的发展也容易引起消费的过度膨胀,如果生产扩张能力有限,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为经济增加不稳定的因素。尤其在经济萧条时,贷者和借者都会减少借贷数额,使商品销售更加困难,从而使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补充阅读

中美老太太的对话

一个流传很广的虚构故事是说,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同时到了天堂,却发出不同的感慨。中国老太太说:“忙碌了一辈子,总算攒够了房钱,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房子,但还没来得及住上一天,就到天堂报到了。”而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一辈子房子,快上天堂的时候,总算把钱还完了。”这个故事说明中美两国在消费行为上的明显差异。在金融危机时,好像美国老太太有所反思,但两国的消费模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美国人的消费呈现跨期转移的特征,属于消费主导型社会;中国人则呈现跨代转移特征,属于储蓄主导型社会。

所谓跨期转移,就是指青年时期,消费大于收入,形成负债;中年时期,收入大于消费,差额用于偿还青年时期欠下的债务或储蓄;老年时期,消费又大于收入,储蓄减少。这样消费所需的钱在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间转移,就是跨期转移。通过跨期转移,消费可以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跨代转移,则是尽量压低自己的消费,形成储蓄,为下一代的结婚、生子、买房等着想,挣的钱用于代与代之间的转移,就是跨代转移。很多农村里一对夫妇忙活大半辈子,先是攒钱盖房子,再省下一笔钱给儿子娶媳妇。这两件事办完,自己也没多少时间享受人生了。城市的情况稍好些,但也是跨代转移的格局。很多家庭不惜倾尽全家财力用在子女身上,有的为子女出国留学背上债务。

跨期转移使美国人一生的生活水平保持在最高状态,而跨代转移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终生压抑在低位。跨期转移造就美国青年人强大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而跨代转移则使中国青年人形成依赖心理和懒惰倾向,所谓“啃老”。跨期转移鼓励了美国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而跨代转移则助长了中国人的保守性和中庸之道。

看起来,在消费观念上,我们也应该从跨代转移向跨期转移上转变。这要求发展信贷消费。美国人跨期转移的生活方式,就是与发达的消费信贷市场联系起来的。当然,信贷也是个复杂的问题,比如,借贷者要有较高的收入和偿还能力,有很好的诚信记录等等。

资料来源:改编自李仁君《中美两国老太太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