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综合策略与因素分析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综合策略与因素分析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设计本课题研究时,我们的初衷是从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优化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提升课堂教学行为的最优化方案和利于学生成长发展和实践能力生成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提高教学成效。但在研究实践中,越来越感到,仅仅追求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还不够,因为一个较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还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转变、教师业务素质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综合策略与因素分析

(一)理念的更新学习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前提

心动是行动的前提,行为的变化取决于理念的变化。没有先进的理念做前提,就谈不上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了新的理念的支撑,教师采取的后续教学行为才会在新理念的驱动下追求有效和高效。

(二)备课行为的规范化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条件

备课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的第一环节,它直接决定了后面其他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科学性。集体备课作为当前主流备课形式,虽然有很多益处,却也有许多学校和教师根本没有发挥集体备课的长处,只从形式上着眼集体备课,我们采用的超前一周个人备课,提前两天集体研讨交流共同备课,课前分发教师因人因“材”二次备课。如此三个环节的备课行为,有效地规避了无谓的低效的教学行为,奠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三)备课方案的规范化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保证

备课方案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脚本和流程,在主导课堂教学行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三步五段式”教学模式相一致的备课方案框架,在束缚教师备课随意性方面非常有效,规范的格式和各环节的优化使教学方案更趋于合理,这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保证。

(四)教研模式的规范化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摇篮

教学研究伴随着课改一路走来,许多的教研行为依然停留在听课、评课上,做研究型教师仍是一句时髦的空话,把教学中的困惑在集体中互相交流探讨,必将会发酵出可行的答案和结果,这就是大专题教研模式。由于时间的限制和教师素质的不均衡,许多问题是靠一两个小时的集体研讨解决不彻底的,那只能把这些遗留的问题作为课题起点,设计成小专题、小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才会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占有更多相关研究成果资料,也必将找到或是明晰问题的解决策略,这就是小专题研究策略。这种大主题、小专题的互补性策略极大程度提升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www.xing528.com)

(五)集体备课常规化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持续有效性的必经之路

集体备课是有别于传统备课的一种最大效力的备课形式。它集传统个人备课与现代集体研讨备课于一身,规避个人备课的单打独斗,发挥了集体智慧的优势,把集体备课作为备课主要方式才能在共享集体智慧的前提下提升个人教学智慧,才能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

(六)教研活动的多样化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沃土

教研活动不论在传统教学还是新课程改革中都被作为教师的必要修炼活动,单一的听评课活动很难触及我们教学中的深层次和共性的问题,有时碍于情面对问题也是浅尝辄止,多样化的教研活动不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以多种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使教学研究扎实有效,且教师间的合作共享、互帮互助潜移默化,直接促进了教师在理念和教学技能方面的提升,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方沃土。

(七)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化是提升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一个根本目标

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速度和效果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效果。

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几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设计本课题研究时,我们的初衷是从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优化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提升课堂教学行为的最优化方案和利于学生成长发展和实践能力生成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提高教学成效。但在研究实践中,越来越感到,仅仅追求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还不够,因为一个较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还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转变、教师业务素质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