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组织策略:提升课堂活动效果的层次

课堂组织策略:提升课堂活动效果的层次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结合这三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介绍相对应的课堂教学策略。思维可视化策略既可以用来进行学习理解类活动也可以进行应用实践类活动。(二)归类策略说明: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目的:培养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能力目前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知识碎片化。归类策略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比如,表示职业的词、表示情绪的词、表示学科的词等。

课堂组织策略:提升课堂活动效果的层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11]。”

英语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具体而言,“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如: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得新知,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12]。”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活动。即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判断等交流活动,逐步实现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13]。”

“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即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或作者态度进行推理与论证,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与修辞手法,探讨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批判、评价作者的观点等,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基于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14]。”

下面结合这三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介绍相对应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思维可视化策略

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对文本进行的表层信息进行梳理,也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的探究,如文章的内部结构、意义推进的方式等。思维可视化策略既可以用来进行学习理解类活动也可以进行应用实践类活动。此策略在上一节已经具体阐释过,在此不再赘述。

(二)归类策略

说明: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

目的:培养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能力

目前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知识碎片化。学生无法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在表达自己想法时,往往会感觉到词汇缺乏或者词不达意。归类策略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经典案例10

初中

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对学过的词汇进行梳理和归类。比如,表示职业的词、表示情绪的词、表示学科的词等。通过对词汇的整理归类,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对于初二、初三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类别总结教材中或者课外阅读材料中的词汇与表达,建立词汇库,为写作做准备。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提建议的句式Why not do something? 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 It is a good idea to do something.My advice is that…学生通过整理归类的过程,将零散的词汇句式形成结构化知识。在写作时,学生就会更加容易提取这些语言知识来完成写作任务。

高中

在学习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话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灾害的发生、危害、救援、重建或者复苏、灾难预防等梳理词组和表达,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梳理。如表4-4所示。

表4-4 自然灾害词汇整理

(www.xing528.com)

除了常见的单元话题词汇归类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于词汇的正式程度进行归类,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其他常见的任务还有:分类整理不同体裁文章的结构、写作方法、有意思的观点以及巧妙的语言使用等。

(三)课文活起来[15]策略

说明: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去表现阅读文本

目的:体会语言使用、内化语言知识

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不同的情绪和语气对教材文本进行演绎,以此来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增强课堂活力。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意识到语言使用和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在平时的学习中密切关注不同交际场合的语言使用,提升语用能力。

经典案例11

初中

在学习我心目中的英雄(My Hero)话题后,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情绪来演绎教材文本。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不同的情景,如在和英雄面对面时、在课下跟其他同学闲聊时、在演讲比赛时等,然后教师请学生思考适合每一种情景的情绪和语气。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相对应场合的视频材料,供学生学习和模仿。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按照自己选定的情景进行演绎。

高中

在学习互联网(The Internet)话题后,教师可以请学生用不同的情绪和不同的语气来介绍互联网的发展。比如,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学生用平缓、充满希望的语气;在互联网飞速发展时期,学生用兴奋的语气;在谈到互联网对人类产生的积极影响时,学生用欢快的语气;谈到互联网对人类产生的不良影响时,则用悲伤的语气。

(四)我是作者策略[16]

说明: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重新建构

目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请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重新建构。比如,教师让学生重写阅读文章,使文章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或者让学生转化视角,从不同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个故事。在解构文本和重新建构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也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既练习了语言,又提升了思维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经典案例12

初中

在学完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父母、学校、个人书包等不同视角重新叙述学生本人的日常生活。或者在学生学习完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话题后,教师请学生分别从地球、塑料袋沙尘暴、二氧化碳等角度,以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前世今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中

在学习完野生动物(Wildlife Protection)保护的话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非法捕猎者、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动物制品、灭绝的野生动物等不同角度来重新建构阅读文本。或在学习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话题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从听力、语法、词汇、阅读等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自己被英语学习者“误解”的经历,提醒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