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乡村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宁夏乡村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乡村文化以乡村文化资源为酝酿发展基础,涵盖了以岩画为代表的远古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构成,具有历史厚重性、地域性、生态性、多元性、群众性、时代性、产业化等特征。宁夏乡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各文化类型间的交融与互动,相互叠加与渗透,共同构成了宁夏乡村文化的丰富美丽画卷。二是创新业态带动宁夏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宁夏乡村文化具有很强的群众性特征。

宁夏乡村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宁夏乡村文化以乡村文化资源为酝酿发展基础,涵盖了以岩画为代表的远古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构成,具有历史厚重性、地域性、生态性、多元性、群众性、时代性、产业化等特征。宁夏乡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各文化类型间的交融与互动,相互叠加与渗透,共同构成了宁夏乡村文化的丰富美丽画卷。

(一)宁夏乡村文化的历史厚重性

宁夏乡村文化以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形成了深厚的乡村历史文化积淀。其中,宁夏北部得益于黄河沿岸有利的水土条件,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史前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遗迹,是最早的乡村村落。灵武市境内的水洞沟遗址是我国发现最早且进行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也是宁夏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遗址。青铜峡市境内的鸽子山遗址是继水洞沟遗址之后宁夏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石器时代遗址,被誉为“中国中石器时代的新年代”。贺兰县暖泉村发现的暖泉新石器民居遗址是研究原始社会新石器文化居民住房和生活习俗的重要资料。平罗县境内的高仁镇遗址地表残存大量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和陶片,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海原县菜园遗址也是宁夏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的典型见证。宁夏境内新石器文化遗址分散于全区大多数乡镇境内,如贺兰县金山林场遗址,同心县红梁、铁庄子等遗址,中卫长流水遗址,原州区孙家庄等遗址,隆德县周家嘴头遗址,泾源县什字乡遗址,彭阳县打石沟遗址,海原县曹洼水冲寺等。

(二)宁夏乡村文化的地域特色性

宁夏乡村文化的地域特点渊源于宁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黄河从今中卫市入境,流经宁夏397公里,贯穿10个市县,流域面积34823平方公里。自秦揭开宁夏乡村农耕开发序幕始,经汉唐以后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体现宁夏乡村最主要农耕文明的黄河文化。它涵盖了农耕文化、传统种植、养殖以及服饰、饮食建筑、手工、家庭作坊等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乡村经济。这种地域性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叙事诗、说唱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学,还包括“花儿”、口弦、泥哇呜、咪咪舞等乐舞艺术和书法、刺绣、剪纸、砖雕、传统建筑艺术,这些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宁夏境内现存大量西夏文物,包括西夏陵园、墓葬,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宏佛塔、同心韦州康济寺塔和青铜峡一百零八塔等西夏古塔,以及西夏古城遗址、西夏窑址、西夏碑刻等西夏遗迹,这些遗址遗迹大多都坐落或分布在乡村,成为宁夏乡村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宁夏乡村文化的生态性

宁夏地理、气候等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宁夏乡村文化天然具有生态性。宁夏全境由北向南分别为贺兰山山地、银川平原、卫宁平原、灵盐台地、宁东山地与山间平原、黄土丘陵六盘山山地等地貌单元,使得宁夏乡村文化也呈现出从北向南的依次变化。宁夏北部以南北长约250公里的贺兰山山脉为土壤,有分布于山沟内外岩壁上和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资源,以及周边发现的多处古人类文化遗址,其中还有史前人类居住过的房址和洞穴,见证了从远古时代起北方狩猎和游牧部落最早的古村落活动区域,反映了宁夏早期乡村生活场面。中北部自然条件优越,既有大片淤积坦荡平川,又有充沛的黄河水源,贺兰山也作为黄河西岸灌区边缘的天然屏障。从开疆扩土到戍边卫国,经历代劳动人民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使宁夏河套平原由塞外荒原变成“塞上江南”“鱼米之乡”,时至今日依旧是宁夏乡村文化发展赖以生存的摇篮。中南部干旱带台地与山间草原形成的畜牧文化,是宁夏乡村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盐池县的滩羊养殖,盐池县草原产草量虽然较低,但牧草中干物质含量高,尤其牧草中蛋白质和硫、钙、磷等矿物质含量特别丰富,这种独特的天然草场和水土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有“黄土高原绿岛”之称的六盘山,产生了灿烂的龙文化和传统的畜牧文化。这些都是以自然生态为发展基础形成的具有特色资源的乡村文化类型。

(四)宁夏乡村文化的多元性(www.xing528.com)

宁夏特殊的区位,形成了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各种文化在河套地区聚集、撞击、融合、传承、积淀。宁夏自秦始军屯移民、民屯移民、安置灾民、战争移民,境内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来自内地、边地的移民及其文化遗存,包括分布在固原境内的秦长城,以及历代文人创作的相关诗文和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民歌等。近三十年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忠市红寺堡区成为宁夏目前最大的生态移民区。宁夏南部地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西海固地区早在1972年就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定义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先后实施的一系列移民工程,累计搬迁贫困人口66万人。此外,宁夏境内从黄河两岸到六盘山区,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包含见证宁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址、遗物、纪念物等物质文化和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具有宁夏特色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文艺等非物质文化形态。

(五)宁夏乡村文化的时代性

宁夏乡村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得到变动与适应。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乡村居民价值观对乡村文化改变的影响,也从某些方面体现了宁夏乡村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与乡村生产方式变化相适应的乡村文化改变。加大支持建设数字乡村自然资源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地区覆盖,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字乡村建设、基础地理信息建设等方面加大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支持。未来乡村实现数字化,更多的项目和人才势必将由城市向乡村集结。二是创新业态带动宁夏乡村文化创新发展。提升农家乐等传统业态,发展精品民宿等高端业态,探索健康养生等新型业态。以贺兰山东麓生态为发展基础的葡萄文化旅游廊道,范围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构建国际著名葡萄酒旅游目的地。

(六)宁夏乡村文化的民俗性或群众性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乡村生产力基础上的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生活方式、休闲活动的集中反映。宁夏乡村文化具有很强的群众性特征。其一,宁夏乡村文化创造、传承、弘扬的主体是农民,如剪纸、刺绣、社火演艺、麻编、贺兰砚制作等民间艺术都是建立在农民自主参与的基础之上,显示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性特色。其二,宁夏乡村文化内容呈现民俗性特点,如非遗文化遗产传承等民间艺术中包括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风景线。其三,宁夏乡村文化传承弘扬的媒介是公益性的,形成了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农村文化室、农民文化大院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活动平台,以农村文化户、民间文艺团队为基础的五级群众文化网络。

(七)宁夏乡村文化的产业化

宁夏乡村文化产业聚焦资源禀赋,依托区位优势和差异化特色,整合乡村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农业景观资源等多种资源,乡村文化产业特点显著。一是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的乡村黄河文化为依托,重点发展以优质粮食、枸杞奶牛、瓜菜、酿酒葡萄为主的高效集约种养;中部干旱带乡村畜牧文化重点发展以草畜、滩羊、特色种植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南部山区重点发展以冷凉蔬菜肉牛、小杂粮马铃薯等为主的生态农业,形成聚集效应的绿色产业。二是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主导产业并创新业态,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强镇,不断提升辐射带动功能。以乡村物产资源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开始产业化,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改造提升工程,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特色小镇、精品农庄、旅游酒庄、乡村民宿和康养基地,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精品路线。支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动剪纸、砖雕、刺绣等非遗产品转化利用。三是乡村文化商品供给日新月异。二毛皮制作技艺、传统酿醋技艺等10个国家级、自治区级项目参加在敦煌风情城举办的非遗商品展,展览组织了一些商品性强的非遗产品和非遗文创产品进行展示、展销,形成一体化推介、一体化销售的非遗营销模式。只有走生态化、可持续的开发道理,才能够打造出商业性与公益性兼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文化旅游项目。可以说,历史厚重性、地域性、生态性、多元性、群众性、时代性、产业性的特征,相互交织,共同交错,构成了宁夏乡村公共文化的丰富画卷,为宁夏乡村振兴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