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保护思想的优化方法

生态保护思想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生态保护理论研究深层化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建构生态保护系统多样性、有机性和整体性为己任。为此,深层生态保护学理论既是一种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生态保护思想武器,也是一种生态保护的实践模式,并通过变革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得以实现。因此,深层生态保护学的基本任务是恢复、重建并有效管理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和谐。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外来物种入侵是深层生态保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生态保护思想的优化方法

生态保护是指人类应用经济法律、工程、科学技术、行政管理等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的保护行为。它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基本原则,应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并解决人与事物、人与人、人与环境、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使人与事物、人与人、人与环境、事物与环境之间关系和谐化。生态保护既包括保护具体的对象,也包括保护具体对象所处的整个生态环境,即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1)生态保护学理论

其一,大地共同体理论。它认为当一切事物逐渐保持其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时,就会表现出最美丽的状态。完整是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稳定是指维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更新能力;美丽是指超越了经济利益的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完整、稳定和美丽三个要素是大地共同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人类是大地共同体的一员,如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滥用和破坏大地,就会损害人类自身的利益。因此,人类有责任保护大地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

其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它把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岛屿来看,提出了物种多样性与“岛屿”面积及隔离程度的关系,认为物种丰富度由“岛屿” 面积及其隔离程度所决定,是物种及其环境栖息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破碎化生态环境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问题;二是解决由于人类干扰等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它认为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也是生态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基础研究内容。人类应当采取有效行动全力阻止因生态系统被破坏而引起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只有保护生态系统中的种质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系统可持续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因此,要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必须对生物多样性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进行多层次保护。

其四,立法保护理论。它认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法规为更高层次的全面的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立法是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抓手。如《荒野:美国价值观历史,意义和前途》认为荒野保护法是美国环境保护的“中心价值”体现,保护只有建立在法律和机构之上,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更加广泛的保护。[21]

综上,生态保护学理论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态保护的地域性原则。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两者之间进行着能量和物质交换,而生态保护正是为了保持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始终处于适度的状态,因地制宜地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这就是生态保护的地域性。二是生态保护的公平性原则。强调受保护的机会和利益公平,对不同区域不同事物的保护不应损害其他地区其他事物,所有地区和事物都应该具有公平的受保护权。三是生态保护的协调性原则。保护系统各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保护的着眼点就是要使各个子系统充分协调发展。四是保护系统的持续性原则。即任何保护生态系统的行为都不能超越各种影响要素的承载能力,如资源、环境、科技等因素。五是生态保护的共同性原则。生态保护是国家民族的安全问题,必须克服历史和文化障碍,参与者的目标是共同的。

(2)深层生态保护理论(www.xing528.com)

深层生态学是在遵循客观事物内价值的深度关联规律的基础上,深层思考生态系统受到现代工业经济社会严重破坏的主要根源,以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本真价值为着眼点,以构建现代生态性合理生活方式为抓手,以实现人类及其环境共同体的良性生态关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它是生态保护理论研究深层化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建构生态保护系统多样性、有机性和整体性为己任。

深层生态保护学理论之所以存在,是基于生态危机的两个“深层”问题:第一,如何解决人类自以为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深层社会根源问题;第二,如何变革引起生态危机的人类各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科技作用方式以及社会管理模式,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明状态。为此,深层生态保护学理论既是一种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生态保护思想武器,也是一种生态保护的实践模式,并通过变革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得以实现。其理论成果主要有:

其一,生态保护的物种濒危控制理论。强调通过唤醒人类生态危机意识,建立有效的物种濒危控制机制,并依此制定相应的有效保护规划。由于受到各种复杂环境因素和事物本身变化的共同作用,事物濒危和消失是在所难免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人类活动不应加快这种濒危和消失,而是科学保护濒危事物,延缓其消失的过程。

其二,生态保护的多样性控制理论。生态保护多样性含义既有保护对象方面的多样性,也有保护模式及方法层面上的多样性。实践中,我国幅员十分辽阔,物种丰富多样且独特,地域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为此,生态保护要先调查分析事物的多样性分布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和选择适合的保护模式和方法。另外,要根据保护对象所在地域和环境的特殊性,研究和制定多种保护模式和方法,体现生态保护的方法多样性。

其三,生态保护的区域性建设理论。强调要根据生态保护的对象、环境、功能等特点,采取“生态岛屿”的方式建立相应的生态保护区域,维持事物生存环境的原生态性,以实现对保护对象的原生态保护。这已是国内外生态保护工作中的普遍做法,在实践上这种理论已广泛地应用于建设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保护区等方面。

其四,生态保护的环境控制理论。认为生境破碎化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并不断恶化的根源,也是导致事物多样性快速退化、消失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层生态保护学的基本任务是恢复、重建并有效管理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和谐。在实践上,这一理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例如,在生态系统中,要使多种生物公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证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平衡性,一旦其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将会快速消失。

其五,生态保护的外来物种控制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引发生态灾难,并影响社会生产、生活。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外来物种入侵是深层生态保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要做好生态保护,就要弄清外来物种入侵及造成生态破坏的机理,建立预警系统和综合防治体制机制。这一点在实践上,广泛应用于图书、档案和文物保护的有害昆虫和有害微生物预防和控制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