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解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的优化方法

理解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也是文化内涵的基本体现。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体现,要想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及缘由,以此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迷惑和误解,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两国价值观的差异,对两国的价值观进行对比。中英文在语言上有差异,必然导致在思维和文化上的差异。然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将目光聚焦于目的语文化意识培养,却忽视了英美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对话和融合。

理解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的优化方法

(一)有效地进行文化对比

文化教学通常从初级开始,讨论同一群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学校、与朋友的关系、闲暇活动、节日及庆祝方式,也包括他们经历的仪式、约会和婚姻习俗等。在中级和高级层面,他们会关注地理因素、主要历史时期、社会组织、生产、运输、购买和销售、城乡生活,以及艺术、音乐、舞蹈和电影等。不论在初级层面,还是中高级层面,都存在不同的文化,而比较教学是最直接的教学策略

两种文化的对比包括口语文化、词汇文化、句子与语篇文化和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比较教学等。初中阶段是英语教学由初级向中级过渡的阶段,教学内容相比于小学阶段,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标准内文化意识级别中称呼、问候、告别、赞扬、请求、道歉等基本内容,涵盖最日常的场景对话,还涉及日常交际中与文化相符的语用规则和表达方式文化差异在这个方面尤为凸显,比较教学在这个阶段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英语教师要增强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的文化意识,提醒学生不同国家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用规则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要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建立与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念相匹配的话语系统,成为不同文化的学习者、吸收者和融合者。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也是文化内涵的基本体现。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积累,对词汇的文化含义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教师要根据相应的文化背景教授学生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着重对比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用法和差异,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不清楚词汇的特定含义而造成的词不达意。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也造成了语言篇章结构和句式结构的差异。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英语教师应以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为切口来剖析语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那些与汉语表达习惯不同的长难句或段落。同时,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恰当的思维方式来构建句子和篇章的口头或书面表达,更加清晰、明了、灵活地进行交流。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体现,要想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及缘由,以此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迷惑和误解,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两国价值观的差异,对两国的价值观进行对比。因此,在英语课堂上,价值观差异的教学至关重要。

在开展文化活动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意识,培养他们对目标文化及其自身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这些比较并不意味着低估所分析、比较的任何文化,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体验,并使他们意识到:尽管一些文化元素正在全球化,但文化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多样性应该被理解,而不是被歧视或低估。

(二)避免民族中心主义

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的时候,往往会呈现出“民族中心主义”的现象,这是指以本民族文化为中心,认为本民族文化是最合情、合理的。中英文在语言上有差异,必然导致在思维和文化上的差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各种文化的不同,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缘由及合理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被替代,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包容,因此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之中,英语教师作为外来文化的教授者和我国文化的继承发扬者,一方面,教师自身要用平等的眼光和心态理解和评价外来文化,坚持文化平等性和多元性的原则。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对相关文化的介绍,以不同文化的共同要素为桥梁来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广泛认可。同时,英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文化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和理解外国文化,不可一味地认同、强调本国文化而忽略或否定其他文化。

英语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要让学生秉承“文化平等,人格平等”的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用平等的态度理解和评价外来文化,既不“俯视”,也不“仰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经常出现的国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具体国家建立中英文对照的文化框架图。教师可以设计好框架图的结构,让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地进行补充和拓展。(www.xing528.com)

学生在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时要合理客观地看待文化差异,避免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解释其他国家的文化现象,认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不同文化之间留有合理的张力。在交际中也要参考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模式来进行思考和表达,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文化负迁移”,造成文化干扰。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幽默风趣、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文化学习的兴趣,克服学生因民族中心主义产生的回避倾向和跨文化焦虑。

(三)改善文化失语现象

英语教育应该倡导“讲好中国故事”。在英语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在教授西方文化的同时,同样要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据相关调查,许多中学生能流畅地介绍西方的文化载体,娴熟地表达西方的传统节日及其来源和庆祝方式,例、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却很难用英语向他人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和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这也导致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出现了文化失语的现象。

针对文化失语现象,教师首先要正确解读和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同时包括目的语文化意识和母语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更是建立在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之上。然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将目光聚焦于目的语文化意识培养,却忽视了英美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对话和融合。对此,文化教学要从单向性走向双向性,同时融合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和母语文化的输出。英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积累丰富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国文化的演变,培养文化自信,提高母语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以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搜集中西方文化中的相关素材,让学生不仅熟悉目的语文化的表达,还要学会中华文化的英文表达。

因此,英语教师可以设计中西方文化对比图让学生填写、补充。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填完表格以后,根据节日的起源、习俗、特色食物完成一篇作文,用自己的言语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行介绍。此外,英语教师要重视母语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英语教师可以借助语言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等语言共性来促进正迁移的发生。母语文化作为学生的根基文化,对英语学习和中外文化对比有着积极的作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借助母语文化的语用规则和表达方式,利用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双向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用英语促进中华文化的发扬和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