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呈现的清高境界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呈现的清高境界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4:菊表现的是陶渊明个人的志趣,高洁的品行。现在就是指脱俗、清高。生2:我觉得“真意”就是曲庐、菊、东篱、南山、山气、日夕、飞鸟等一系列田园之景组成的田园生活,诗人身处其中,内心平静,不受世俗的干扰。生3:我觉得“真意”是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合一的状态。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呈现的清高境界

师:大多数题材的诗歌,到唐代才成熟完善,如怀古诗、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唯独有一个题材的诗歌,在晋代时就到达了顶峰。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陶渊明田园诗。

师:是的,田园诗在陶渊明这里发展完善了许多。到后来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诸如王维孟浩然,宋代诸如范成大杨万里等,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或多或少借鉴了陶渊明的诗作。

师:下面找两位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预习作业——“知人论世:陶渊明”。

生1:我认为陶渊明是个性情中人,他可以不为钱财名利而违心做官,追求自曲随性,这样的人在当时是十分少见的。

生2:陶渊明一心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是一位隐士,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他也是一位耕者,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生3: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仅是个隐者,他曾经奋斗过,曾经经历过,见识过人世的投机取巧、官场污浊后,才顺应天性回归自然,回到人最初的“理想”中。

师:各位同学还是很有自己的见解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个人简介(展示PPT内容)。陶渊明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是其仕途一波三折的时期。挂冠归隐以后就隐居田园,他的晚年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在本诗中都有生动的体现。下面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这部作品。

(生:跟读、吟诵并背诵)

师: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首先思考一个问题,陶渊明如此向往的田园世界里,究竟有些什么?请从诗歌中找。

众生:有庐、菊、篱、南山、山气、日夕、飞鸟。

师:那么没有什么?

众生:车马喧。

师:明明是“结庐在人境”,为何又说“而无车马喧”?

生1:因为第二句说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没有纠缠了。

生2:意思就是说即使身处人世间的喧嚣之地,只要决定了不再从于流俗,心中就不会再有任何波澜。

师:对,那“结庐在人境”是什么意思?

生:我在这里盖的房子很简陋。

师:这个“庐”和诗中什么词相对?(www.xing528.com)

生:车马。

师:“车马”指什么?

生:官场喧嚣。

师:所以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1:我已经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回归田园生活了。

师:其实身处“人境”中怎么可能没有“车马喧”呢?诗人的回归田园不是逃避现实,隐居山林,而是生活在现实之中,超越世俗的喧哗,保持内心的平静。所以人们才会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从中也可看到魏晋时期隐逸之风对士人的影响。

师: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谈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中包含的丰富哲理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然后一抬头看到了南山的美景

生2:我觉得这句话中的“见”用得特别好,因为“见”有一种不经意间抬头看到的感觉,如果换成别的词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师:很好,已经会通过炼字进行鉴赏了。改成“望”就会觉得有目的,不潇洒、不自曲是吧?

生3:我觉得“悠然”这个词也用得很好,它也有种不刻意的意思在里面,诗人怡然自得地采摘菊花,然后无意中南山显现在了眼前。“悠然”和“见”应该连起来看。

生4:菊表现的是陶渊明个人的志趣,高洁的品行。“东篱”本来是指种菊的地方。现在就是指脱俗、清高。

师:好,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综上所述,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生1:“真意”应该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体验,因为“欲辨已忘言”嘛。

生2:我觉得“真意”就是曲庐、菊、东篱、南山、山气、日夕、飞鸟等一系列田园之景组成的田园生活,诗人身处其中,内心平静,不受世俗的干扰。

生3:我觉得“真意”是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合一的状态。

师:这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啊。布置一下课后作业,改写《饮酒》,格式不限,大家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这位大诗人来一次心灵的碰撞。下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