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优化策略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吸烟行为,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还会使不吸烟者因被动吸烟而受到危害。WHO认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60%取决于行为生活方式,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优化策略

一、概念

行为是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能动反应,是心理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狭义的行为即外显行为,是可以直接观察到或可以测量记录的行为,如言谈举止等,一般所说的行为主要是指外显行为。广义的行为不限于外显行为,还包括思想、意识、动机等不易观察到的内在行为。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及传统文化习俗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和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

世界卫生组织经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卫生服务因素占8%;生物学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行为与生活方式占60%。由此可见,行为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促使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促进健康的行为

促进健康的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一) 促进健康行为的特征

1. 规律性    行为有规律地发生而不是偶然行为,表现出保持恒定的有序重复。如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定期健康检查等。

2. 有利性    行为表现对自身、他人、环境有益,有利于健康。

3. 和谐    个体行为表现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统一,并能根据环境随时调整自身行为,一旦与环境发生冲突,健康行为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宽容性。

4. 一致性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活动协调一致。

5. 适宜性    行为强度与频度适宜,有理性控制,无明显冲动表现。

(二) 促进健康行为的分类

1. 基本健康行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积极锻炼、良好睡眠等。1992年WHO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明确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大基石构成了促进健康的行为,它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卒中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

2. 戒除不良嗜好    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不良嗜好均已经被证实能严重危害健康,并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从健康角度出发,应戒除一切不良嗜好,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3. 预警行为    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给予警示,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尽快采取正确的处置行为以减少危害。如驾车、乘飞机时系好安全带,溺水、火灾地震发生时采取的自救和他救行为等。

4. 避开环境危险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存在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危险因素,要学会正确识别,积极应对,有效控制,以避免环境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5.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是卫生机构借助各种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总称,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卫生服务,保护和促进健康的行为是有益于健康的医学行为。

(1) 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维护身心健康的行为。

(2) 求医行为是指在得知自己处于疾病状态后,主动寻求医疗机构或医生帮助的行为。

(3) 遵医行为又称患者的依从性,是指患者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

三、危害健康的行为

危害健康的行为是指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一) 危害健康行为的特征

1. 危害性    行为对自己、他人、社会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如吸烟行为,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还会使不吸烟者因被动吸烟而受到危害。

2. 稳定性     行为对健康的危害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非偶然发生。

3. 习得性     危害健康的行为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经历中获得的,是自我创造而非他人所迫,故又称“自我制造的危险因素”。

(二) 危害健康行为的分类

1. 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人们在日常生活及职业活动中养成的一系列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吸烟、酗酒、药物滥用、性滥交、赌博、缺乏体育锻炼、不良饮食习惯等。长期进食无规律,饮食过度或过少,偏食挑食,进食过快、过热、过硬、过酸,常吃烧烤、烟熏、腌制、油炸食品等不健康饮食行为与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各类慢性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 致病行为模式    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如A型行为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密切相关,其冠心病发病率、复发率和病死率均比非A型行为者高2~4倍。C型行为又称“肿瘤易发行为”,其宫颈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率比非C型行为者高3倍左右,并易发生癌的转移。

3. 不良疾病行为   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不良疾病行为常见表现为疑病、瞒病、恐病、讳疾忌医、不及时就诊、不遵从医嘱、求神拜佛、自暴自弃等。(www.xing528.com)

4. 违规行为    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如药物滥用、性乱等。违规行为不仅直接危害行为者个人健康,还严重影响社会健康,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社会问题

 小      结

社会环境是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其中与健康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及行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均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群健康。心理因素包括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因素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可促进健康,而消极心理因素可引发心身疾病。WHO认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60%取决于行为生活方式,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建立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促进健康的行为,避免危害健康行为,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至关重要。

 思   考    题

1. 哪些行为属于危害健康的行为?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对健康产生影响(包括促进健康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2. 心身疾病的特点是什么?应如何预防其发生?

 自   测   题

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

1.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疾病类型和死因谱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制度      B.经济因素         C.教育因素     D.卫生服务

2. 文化影响健康的特征不包括(      )。

A.有形性     B.稳定性      C.民族性      D.软约束性

3. 与肿瘤有关的行为性格是(    )。

A.A型性格        B.B型性格         C.C型性格         D.与行为性格无关

4. 求医行为属于哪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         )

A.戒除不良嗜好          B.预警行为          C.基本健康行为        D.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5.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体现促进健康行为的哪一种特征?(         )

A.适宜性         B.和谐性         C.规律性     D.一致性

二、X型题(多项选择题)

6.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      )。

A.文学艺术        B.科学技术          C.宗教信仰      D.风俗习惯

7. 日常危害健康行为包括(    )。

A.吸烟酗酒     B.不良饮食行为         C.缺乏体育锻炼      D.疑病瞒病

8. 心身疾病流行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女性高于男性         B.农村高于城市

C.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D.患病高峰为更年期

9.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因素主要取决于(        )。

A.卫生服务因素        B.生物学因素    C.环境因素         D.行为与生活方式

                                                                                                                                     (郁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