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恶性肿瘤死亡率还存在城乡差别。其中以消化道恶性肿瘤及肺癌、膀胱癌的性别差异明显,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的有甲状腺癌、胆囊癌等,其中乳腺癌在女性青春期和更年期出现两个高峰。

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恶性肿瘤又称癌症,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一类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是正常细胞在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过度增生及异常分化所形成的疾病,表现为过度增殖、浸润、复发与转移,最终使机体衰亡。根据组织学来源,恶性肿瘤的起源可分为三种:①癌,起源于上皮细胞,大多数成人恶性肿瘤属此类;②肉瘤,起源于间叶组织如结缔组织、骨和肌肉等;③淋巴瘤,起源于脾和淋巴结等组织的淋巴细胞。

一、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一) 地区分布

恶性肿瘤是一类全球性分布的疾病,但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分布有明显差别,不仅表现在不同国家、地区间同一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差异,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国家、地区间高发的恶性肿瘤类型有差异。欧洲、北美、大洋洲等一些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癌症死亡水平较高。在肿瘤的种类上,日本胃癌高发,乳腺癌、肠癌少见;北美和北欧国家乳腺癌和肠癌高发;鼻咽癌世界大多数国家均少见,而我国华南及东南亚国家相对高发。

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性、女性发病首位。我国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死因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我国胃癌主要分布于西北和东部地区,江苏东部及广西部分地区为肝癌高发区;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交界区为食管癌高发区。

恶性肿瘤死亡率还存在城乡差别。其中肺癌城乡差别尤为明显,城市高于农村,但农村上升速率大于城市。胃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则农村高于城市。城乡分布可能与环境污染程度、吸烟及膳食结构、营养状况、卫生服务条件、妇女生育模式等有关。

(二) 时间分布

全球恶性肿瘤总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不同肿瘤的患病率有升有降,以升高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常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趋于平稳或略有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增幅显著。如:结肠癌、直肠癌在东欧、拉丁美洲地区和中国有所增加,在发达国家维持原有的较高水平;乳腺癌在亚洲、东欧和拉美地区明显上升,而在西欧、北美等地则增幅减小;肺癌是近数十年来发病和死亡上升最为迅速的恶性肿瘤,目前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癌症,在我国已成为恶性肿瘤第一位的死因;与肺癌相反,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下降趋势,这与多年来在人群中开展宫颈癌的早期筛检工作密切相关。

(三) 人群分布

1. 年龄   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随年龄增长而死亡率升高,如肺癌、肝癌、胃癌、肠癌等。不同恶性肿瘤其高发年龄也不同,如儿童期发病和死亡最多的是白血病、脑瘤和恶性淋巴瘤,青壮年最常见的是肝癌、白血病和胃癌等,中老年则以肺癌、食管癌、前列腺癌等为多。影响我国癌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老龄化,去除老龄化因素,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略有上升。

2. 性别   除女性特有肿瘤外,恶性肿瘤发病率通常是男性高于女性。其中以消化道恶性肿瘤及肺癌、膀胱癌的性别差异明显,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的有甲状腺癌、胆囊癌等,其中乳腺癌在女性青春期和更年期出现两个高峰。

3. 职业   多种职业因素是恶性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如石棉作业的工人多发生胸膜间皮瘤,砷、铬、镍以及放射性矿接触史工人患肺癌危险性大,职业性皮肤癌往往多见于煤焦油石油产品行业,苯的石油化学工业和制鞋业等职业场所白血病高发。

4. 种族    恶性肿瘤的种族差异十分明显,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生活习惯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如:白种人易患皮肤癌;日本和美国的胃癌死亡率相差近10倍;美国的大肠癌高于日本约5倍;中国人肝癌、鼻咽癌高发,与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感染率高密切相关。

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恶性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多效应、多阶段、多基因致病的多病因疾病,其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个人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一) 环境因素

在人类的致癌因素中,80%以上的恶性肿瘤直接或间接与环境因素相关,其中又以化学性致癌因素最常见。

1. 化学性致癌因素   目前证实对动物致癌的环境化学物有1000多种,经充分研究证实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有数十种。环境中的化学致癌物大多是人为因素产生,通过对水、空气、土壤、食物的污染进入人体。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A)根据致癌物的可靠程度分为五类4组:一类,组1对人类致癌,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如砷、铬、镍、镉、石棉、联苯胺、苯、氯乙烯、己烯雌酚、煤焦油、香烟烟雾等;二类,组2A对人类很可能致癌;三类,组2B对人类可能致癌;四类,组3未定致癌物,现有证据无法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级;五类,组4对人类可能是非致癌物。

2. 物理性致癌因素   包括电离辐射紫外线、慢性灼伤、机械性和外伤性长期慢性刺激等,其中电离辐射最为重要,对所有组织器官均有致癌性,包括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皮肤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长期受紫外线照射,可诱发各种皮肤癌。

3. 生物性致癌因素   能引起人类恶性肿瘤的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其中以病毒较为常见。目前认为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因素如下:EB病毒与鼻咽癌、伯基特氏淋巴瘤有关;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有关;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素与原发性肝癌有关;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与白血病有关;日本血吸虫与大肠癌有关。

(二) 行为生活方式

1. 吸烟    一种致癌性行为,也是慢性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吸烟不仅危害吸烟者本人,而且还影响周围的人,被动吸烟者受到的伤害甚至超过吸烟者本人。烟草中含有尼古丁、苯并(a)芘、亚硝胺、砷等数十种致癌物质。与吸烟联系最强的是肺癌,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吸烟者对口腔癌、舌癌、咽癌、食管癌、膀胱癌等也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吸烟年数越长,吸入越深,则致癌的危险性越大。

2. 饮酒    口腔癌、咽癌、喉癌、直肠癌的危险因素。长期饮酒可导致肝硬化,继而导致肝癌。酒也可对其他致癌物质如苯并(a)芘等起到增加溶解的作用,故认为饮酒和吸烟有致癌协同作用,吸烟并饮酒者患某些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更高。

3. 饮食   许多研究证实,某些天然食物或食品添加剂中存在致癌物质,如亚硝胺、黄曲霉毒素等。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加工烹调方式不当、某种营养素摄入不足或摄入过多等均与肿瘤发生有关。精细的食物由于缺少纤维素,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危险性。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甚至烹调的过程中都可能受到致癌物的污染或产生致癌物。如黄曲霉菌污染稻谷、玉米后产生黄曲霉毒素,食用后发生肝癌、食管癌的危险性增加。食物烹调不当,如烟熏、腌制、烘烤、高温油炸等可产生亚硝胺、杂环胺类等致癌物。

4. 其他    如早婚、早育、性生活不良等均与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

(三) 社会心理因素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精神心理状态可能影响机体对恶性肿瘤的易患性。家庭中的不幸事件、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心灵创伤、家庭破裂等因素导致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焦虑、抑郁,可使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增加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某些肿瘤的发展和预后与心理因素也有明显关系。

(四) 遗传因素

遗传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证实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例如,欧美妇女乳腺癌研究表明有10%~30%的病例表现出遗传倾向。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癌症患者家族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三、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

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多与生活环境、行为生活方式有关,肿瘤的发病应重在预防,采用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式,三级预防并重,有效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 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是针对病因的预防,通过防癌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消除和控制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提高机体防癌能力,防患于未然。

1. 环境因素   加强环境保护包括职业环境保护工作,检测、控制和消除环境中的致癌和促癌因素。对接触致癌因素的职工和居民,要定期防癌体检,及时诊治。

2. 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改变人们可能致癌的行为生活方式,是预防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措施。其内容包括烟草的控制、合理膳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3. 采取有效的干预措   施化学预防和疫苗接种是防止恶性肿瘤形成的有效手段。如接种乙肝疫苗预防肝癌。采用化学预防降低致癌剂的作用剂量和时间,阻止致癌化合物的形成和吸收,防止肿瘤的发生。

4. 膳食预防   合理膳食除了要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减少脂肪、胆固醇摄入量,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外,不吃霉变、烧焦、过咸或过热的食物,少吃腌制、烟熏及油炸食物,防止食物污染也很重要。

(二) 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属于临床前期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肿瘤进一步发展。早期发现是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筛检与诊断方法,根治癌前病变。

1. 定期检查     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常见的癌前病变,学会一些常用的自我检查方法和定期健康体检。

(1) 乳腺癌的监测对30岁以上妇女应推行乳房自我检查,40岁以上妇女应每年做一次临床检查,50岁以上妇女每年应进行临床及必要的X线摄影筛查。应注意30岁以后初孕、12岁以前月经初潮、50岁以后绝经肥胖症、高脂膳食者、有卵巢患病史及患子宫内膜炎等高危人群。

(2) 宫颈癌的监测有性生活的妇女均有发生宫颈癌的危险,妇女从有性生活开始起应2~3年进行一次宫颈脱落细胞涂片检查。

(3) 结肠、直肠癌的监测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肛门指检(仅限7~8 cm深度),50岁以上的人群,特别是有家族肿瘤史、家庭息肉史、息肉溃疡史及结肠直肠癌病史者,应每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注意药物、食物所致假阳性及腺瘤、肠癌以外的消化道出血的干扰);每隔3~5年做一次直肠镜检查。

2. 重点注意    由于人体所患的恶性肿瘤有75%以上发生在身体易于查出和易于发现的部位,为便于及早发现肿瘤,应注意常见肿瘤的十大症状。

(1) 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或腹部的肿块,尤其是逐渐增大的。

(2) 身体任何部位如舌、颊、皮肤等处没有外伤而发生的溃疡,特别是经久不愈的。

(3) 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如中年以上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分泌物增多。

(4) 进食时胸骨后闷胀、灼痛、异物感或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

(5) 久治不愈的干咳、声音嘶哑或痰中带血。

(6) 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又未找出明确原因的。(www.xing528.com)

(7) 大便习惯改变或有便血。

(8) 鼻塞、鼻衄、单侧头痛或伴有复视时。

(9) 赘生物或黑痣的突然增大或有破溃、出血,或原有的毛发脱落的。

(10) 无痛性血尿

(三) 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康复性预防,是指以延长生存及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综合治疗,并预防癌症复发和转移,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已经确诊的癌症患者进行积极的医学治疗,争取获得最佳疗效。即使是晚期患者,也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1. 帮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不暴饮暴食,根据机体情况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或体力劳动,保持适宜的体重,增强自身抗病能力。

2. 合理安排日常饮食   少食多餐,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足够的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注意食物加工烹调方式,营造良好进餐氛围,促进食欲。

3. 保持健康的心理    通过认知疗法、心理暗示、社区集体心理干预等方式,提高患者心理应对能力,保持乐观心态、健康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预防感染    化疗、放疗术后,患者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及其他部位的感染,应注意室内空气通风、防止受凉感冒、多饮水,做好各种管道护理,如造瘘口护理等。

5. 康复护理   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乳腺癌术后上肢活动功能的康复,人工肛门的排便训练,喉癌术后食管发音功能训练等。

6. 做好临终关怀   对癌症晚期患者,做好家庭临终关怀护理,满足其基本需求,减轻疾病疼痛,缓解相关症状,让患者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与家人度过最后时刻,同时还要注意安抚患者家属情绪,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小       结

(1) 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吸烟、膳食与肥胖、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精神心理失衡等。

(2)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遗传因素、营养与膳食因素、体力活动不足、人口老龄化等。

(3) 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吸烟、饮酒、饮食不合理)、社会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

 思   考   题

1. 心脑血管疾病如何预防?

2. 2型糖尿病如何预防?

3. 恶性肿瘤如何预防?

 自    测    题

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

1. 为预防高血压,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以内。

A.5 g    B.6 g     C.7 g      D.8 g        E.9 g

2. 健康的饮食习惯是()。

A.多吃蔬菜水果      B.多喝茶水       C.多吃海产品

D.多吃腌制品     E.减少膳食纤维的摄入

3.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不包括()。

A.高热量饮食者            B.高血压者      C.高血脂

D.肥胖者       E.重体力劳动者

4. 高血压防治中健康教育的对象是()。

A.学龄前儿童      B.青壮年      C.冠心病患者

D.糖尿病患者         E.全社会人群

5. 下列哪种措施不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级预防措施?()

A.防止环境污染      B.控制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     C.防止肿瘤转移

D.加强防癌教育          E.积极锻炼身体

6. 位于我国主要城市恶性肿瘤死因顺位之首的为()。

A.肺癌          B.肝癌      C.胃癌           D.食管癌           E.直肠癌

7. 世界各地大部分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下列哪种因素不是造成该趋势的原因?()

A.世界人口增加            B.人口老龄化          C.生活方式改变

D.生态环境的改变       E.关注自身健康增加

8. 慢性病的预防重点应放在()。

A.第一级预防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一、第二级预防                E.第二、第三级预防

9. 下列哪项不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A.遗传      B.家庭变故       C.生活方式      D.病毒感染          E.超重

10. 关于糖尿病的诊断,以空腹血糖(FPG)超过多少()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A.6.0         B.6.5      C.7.0       D.9.0           E.11.1

                                                                                                                                                                                    (高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