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认识上的这一误区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大障碍。为了避免此误解,让沟通更加自然流畅,我们要避免文化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干扰。“正迁移”会促进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负迁移”就会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所学的外语与母语的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相似度越高,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就越能实现。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文化交际能力障碍的成因

一般而言,跨文化交际中障碍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方面,另一个是主观方面。

(一)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或者说当事人主观上想把跨文化交际做好,但因为不熟悉对方的行为习惯或者其他原因而弄巧成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的差异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各个民族、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各自的宗教信仰和行为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国文化上的差异。这是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最根本的客观原因。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如美国人崇尚自由、个人英雄主义,而这在受几千年封建文明熏陶的中国恰恰是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这些文化的差异也反映在各自的教育系统中,中国教育的特点是温文尔雅、谦虚谨慎,而西方教育则更强调个性的培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2.语言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语言上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种客观延伸,因为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式。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如一个外国人去参加一个中国朋友的婚礼,一见到新娘子,这个外国人就出于礼貌夸奖他朋友的新娘子很漂亮,而他的中国朋友则客套地说:“哪里哪里。”其实他的意思我们中国人都明白,但这个老外却认真地说:“鼻子、眼睛、耳朵、头发……都漂亮。”搞得大家哄堂大笑。在跨文化交际中类似的由于语言差异而闹出的笑话不胜枚举。

3.非语言的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语言行为外,还有非语言行为。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一种非文字的语言交际手段,也是一种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方法,它包括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衣着服饰、对时间空间的不同观念等。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习俗中,这些非语言动作的含义在表达方式上也不同。一些非语言差异的形成有着形形色色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也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种文化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都是跨文化交际双方很难改变的,只有通过了解、理解和接受等途径去适应这种差异。

(二)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就是与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个人有关的原因,这里面包括的因素就比较多种多样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上的误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进而出现不正常行为,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在认识上的这一误区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大障碍。

2.情绪上的原因

所有进入异文化环境的人都会遇到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障碍。通俗地说,一个人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变得不安定,甚至沮丧,这就是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观情绪原因。

还有其他一些主观原因,诸如世界观、价值取向的不同,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以及交际场合的一些因素等,都有可能使跨文化交际当事人产生异常的情绪波动和行为,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另外,跨文化交际当事人的学历、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性格、身心健康状态等都会对交际过程产生无法预期的影响,使跨文化交际充满了不确定性。

二、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方法与建议

(一)避免“文化负迁移”的干扰

“文化负迁移”主要是指,当本民族的言语文化和外来民族言语中的某些文化现象产生冲突和矛盾时,人们往往以母语的文化习惯、历史背景、思维方式进行联系和对比,按照母语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这样就容易造成文化交际的隔阂,给外语习得带来干扰。为了避免此误解,让沟通更加自然流畅,我们要避免文化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干扰。

一般情况下,外语学习者在初次学习外语的时候,已经通过学习母语掌握了一定的交际能力,就会使学习外语的人形成学母语交际能力那样的思维固定模式,语言知识就会发生“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迁移模式。“正迁移”会促进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负迁移”就会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在交际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语言系统内部语言单位的构成方式和其相互关系,采取不同的交际手段和方式,为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进行交际。外语学习者如果具有很好的母语交际能力,在外语交际能力方面的习得就更好。所学的外语与母语的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相似度越高,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就越能实现。由于我们并不知道人类交际原则和交际模式在哪种程度上保持一致,而人们却大多保持母语的突出性。(www.xing528.com)

(二)增强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跨文化交际的当事人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障碍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这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因为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种文化,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容意义的和谐与美丽。通过对异文化的了解,人们可以开阔视野、增长阅历,培养超越自我文化、适应新文化环境的能力。所以对待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了解到每个人对异文化的适应程度都是不相同的,而且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交流障碍是多方面的:既有身体上的,也有感情上的,还有思维方式上的。因此要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文化差异,这也有助于当事人稳定跨文化交际时的主观情绪,避免发生过激言行。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了解本国文化,充分了解本国文化中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同时,还要客观地看待他国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自身文化意识的敏感度,只有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准确地理解话语及其行为背后的含义。要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则,接受文化的差异性,只有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才能实现双向的跨文化交际。

人都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并受特定语言文化的影响。从小受特定文化的耳濡目染,就带有某种语言文化的印记,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为异语言文化和母语文化存在差异性,在我们国家很平常的现象,在异文化中就会显得很奇特甚至不能接受,这就是缺少对语言文化差异性的了解的表现。

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实际情况看,很多语用失误,至少是那些可以找到根源的,除了粗心和一时疏忽以外,大部分是由于母语的干扰造成的,这些干扰既有语言系统本身的干扰,也有语言文化的干扰,交际者只有从跨文化现实出发,认真地把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具体比较,才能了解语误究竟错在哪里。加强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是增进双方彼此了解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显然,根据语用失误的来源,对比也就相应地有不同语言系统本身之间的比较,也有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比较。不论是语言系统本身的对比还是文化之间的比较,都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但又是每个跨文化交际者的必修课。相对而言,语言系统本身(语言、词汇、语法等)的对比较之文化之间的对比更明快、更直观,也更易于操作。

1992年,陈光磊提出了“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三个概念,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考察交际文化的因素。语构文化指结构体本身所包含的文化特点,语义文化指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所涵盖的文化内容和体现的文化心理,语用文化指语言运用和社会情境、人际关系联结起来并遵守一定的规约。交际者只有善于将母语同目的语进行对比,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才能正确分析文化交叉后的种种误解和冲突,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比较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坚持对等的原则。对比的目的是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而不是对比两者的语言文化优劣,更不是评价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高低之分。法国社会学家埃德蒙·A.莱尔在《跨国性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当一个观光者从高塔上观看美景的时候,他看不到塔本身,也看不到他视角中的某些盲区,为了匡正这种观点上的差异,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采用另一种文化观点,进入另一种精神状态和思想方式,学会像当地人那样观察那个国家,而且用那个国家的老练观察家的眼光重新考虑自己本国的问题。”首先,对比不同语言文化的成败需要排除民族的优越感、模式化和文化偏见。对比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平等友好的交往。其次,比较的对象应该是语言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和冲突。也就是说,标准语言(如汉语普通话)及其文化特征是各民族都认可的,是大多数人在外交场合所遵循的语言和文化习俗。在对比差异和冲突时要明确,即揭示差异的目的不是扩大矛盾,而是实事求是地揭示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等差异,以得到双方相互理解,创造进行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再次,对比的方法主要采用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卞觉非认为,纵向是为了解释现实,横向是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来说,横向显得更重要,只有找到了差异性,才能培养出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交际,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后,我们还要对对比的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母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进行深入考察、仔细研究,从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中找出合适的事例,并进行观察和记录。一种现象是否反映了该文化的特质,要看其是否与该文化的整体密不可分,代表一种特质的现象必须是可以从该文化背景中找到可靠依据的本质现象。当然,描写也是对比的结果,不管是明比还是暗比,只有经过对比才能描写得更充分。

(三)主动去了解对方的文化

跨文化交际的当事人在与对方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之前最好去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了解对方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要识别对方文化特有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并能够熟知它们的功能。在了解对方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人们对异文化的适应有一个起伏的过程。刚开始接触异文化时可能会有一种新鲜感和兴奋感,表面上处于适应状态;时间久了便会遇到困难、感到疲劳,产生被拒绝感和孤独感,这是危机阶段;再过一段时间便会觉得有些适应了,对一些过去无法理解的做法也能够理解了,这就是所谓的回归阶段。所以我们在了解对方文化的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对方文化可以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语言和非语言差异等客观原因所产生的交际障碍。

在从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与另一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交际者不可能一下子对交际对象了如指掌,也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完全适应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从这一点说,跨文化交际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了解与适应的过程。所以,怎样扩大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获取的渠道,全面了解异文化,尽快缩小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的时间是减少或预防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顺利完成交际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文化获取的渠道来看,有口头的言语交际、有书面的言语交际,有宏观的、有微观的,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语言的、有非语言的,有直接的、有间接的……可以通过交际者的有意观察,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还可以求助于文献等。就某一种渠道而言,还可以再划分出若干个方面,比如口头言语交际中还可以分出称呼、介绍、闲聊、问候、致谢、恭维、道歉、评论、禁忌、请求、允诺、告别、电话等。只要交际者留心注意,生活中到处都是文化信息的通道,交际者要想较快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扩大信息来源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交际者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异文化绝缘,切断与异文化的通道,这样的交际者只是一个文化的孤家寡人,他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当然,在扩大文化信息通道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多选择文化信息、密集、覆盖面广而且具有典型民族特色文化的信息通道,进入这些信息、通道后,就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能较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素材

文学作品是生动而具体的,它提供了事情发生的背景以及场合。它的深入是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单单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人物的感情和心理状态中。它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古至今,从主流文化到多元文化,描写的人物从社会的最底层到达官贵族等。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作品是其他任何材料所不能替代的,阅读文学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读者将自身的感情和书中的任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亲自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入作者营造的氛围中,在无形中汲取了文化的营养。

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可以给人带来各种生活体验,并且接触更多的文化信息,让人记忆深刻。交际者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越多,所获得的信息量也就越丰富,也就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对该文化进行了解,他可能更快融入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环境中,并与对方沟通顺利,减少文化的语用失误。

一个人即使拥有丰富的异文化知识,了解很多的文化差异,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会活学活用,也就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的过程,每个人对新环境的适应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适应阶段,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也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对跨文化交际者而言,他们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都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并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由于存在母语的烙印,在进行目的语交流时就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前后阶段也可能颠倒。这些不适应性会严重影响交际者的心理情绪和对语言的使用情况。因此,交际者在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时,要尽可能地缩短适应异族文化的时间,提高我们的自我适应能力,打破“自我疆界”的局面,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推己及人,从而实现“角色互换”。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从内心接受对方的文化,要正确对待与本族文化不同的地方,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异文化,不要存在消极的心理状态,更不能对对方产生仇视心理。交际者唯有培养较好的文化适应能力,才能让交际双方在面临同一事物和行为时有比较统一的观察方式和评价标准,形成一套新的共享文化和经验来阐释规则,灵活地选择适合当地条件和情况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相互理解,以确保交际者的双向沟通。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要进行自我调整,通过提升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行为能力等方面来提高自身的文化适应能力。在认知方面,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观看新闻媒体资讯、查阅互联网等方式来拓宽视野;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来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掌握一门外语,克服语言障碍,也是提高文化适应能力的一种方式;或者向当地国家的同事和朋友寻求帮助,请他们提供更多关于当地国家文化的信息。对于情感方面,可以通过移情的方式来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力,运用移情来理解对方的感知和处境,提高自身的容忍能力。移情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我们试着角色互换,从对方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感受对方的思想与情感,结合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的方式来感知对方、了解对方,这样才能够避免交际偏差。在行为方面,则应该提升处理交际问题,建立和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在交际过程中,依据对方的特点,随时调整交际方式,增强跨文化交际中的灵活性,从而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四)注意交际过程中的语言

在交际过程中应知道对不同的人必须说不同的话,这项技能的掌握对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与对方面对面交流时要尽量避免母语的干扰,要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使用得体、恰当的语言。母语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广泛、最深刻的,用母语的逻辑进行思维和表达早成习惯。在交际过程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汉语文化和汉语语用规则套用到英语上去,结果必定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引起对方的不快,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我们必须对语言这个直接交流工具的使用多加注意。

为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除了在交际前了解对方背景文化、学习对方特定语言之外,在交际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礼仪上的一些通行做法,如握手、拥抱等。礼仪与交际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中,一个人是否懂得对方国家的礼仪能够反映出这个人对对方的尊重程度。我们除了可以从网络、书刊等媒体中对这些知识进行获取,还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创造环境实地训练等方式加以掌握,平时应该多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一旦碰到需要跨文化交际的情形,我们就可以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出国访问、留学、经商、旅游、探亲等国际交往活动与日俱增。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等经常使得跨文化之间的交际产生障碍、冲突和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各种文化并无好坏优劣之别,不能以某一文化的价值观念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差异是存在的,文化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去了解、去适应,甚至去接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加快,国内的文化冲击也经常发生。因此,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提高文化差异意识,加强跨文化训练,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争取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