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文化自信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文化自信研究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像交际能力那样经历了长期变化。如果我们了解不同交际对象的心理环境,无疑能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文化身份是一种重要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文化自信研究

(一)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从语言本体论看,语言工具性价值是第一位的。但语言文化性价值日益凸显,文化传承和推广、文化发展和交流,促进了跨文化交际兴起。”[3]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中与来自其他文化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需要具备的能力,通常包括知识、意识与技能三方面的内容。

1.特定环境

通常来说,能力指的是一系列的才能或者是有技巧的行为。然而,能力的判定却是随着标准的不同而不断改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这种行为的能力体现会有变化,在有些环境中,行为可能会被认定为无能。例如,直接了当的说话风格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便是有能力的表现,人们的接受度较高,但在中国文化背景中,这种说话方式会导致他人的不悦,显得交际无能。因此,所有的能力都应当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探讨,而不应当独立判断。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有些交际者获得了相对的成功,许多研究者曾经试图将这些人的性格特征提取出来,认定为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优秀素质,例如,开放度和宽容度等。但结果是,交际情景多种多样,没有一种性格能够应对所有的交际情景。交际者可能会拥有在某一特定情景下较有优势的交际性格,因此,对于交际性格的探讨,也必须放在特定环境中。

2.有效与得体

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人们能够更得体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流。这种得体指的是与特定文化和交际情景相吻合,且达到了交际预期并恰当合理;交际的有效性是指预期结果在交际结束后得以达成。交际者交际的成功标志是达到了交际目的。但人们为了达到目的,应用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有些方式比较合理,而有些方式则欠妥。成功的交际指的是,结果既有效,交际方式又十分得体。所以,交际能力良好的交际者要能够应用合理的方式达到交际目的。

3.知识、意识、技能

怀斯曼的定义不仅指出了得体有效与特定环境两个概念,还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并不是先天也不是偶然的,这种能力需要前提条件,例如,交际中必需的意识、技能和知识。交际、语言和文化三要素紧密联系,语言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交际能力,也就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应用好所学的语言;交际和语言受文化影响,因此,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授的理想目标,也就是让学生能够以与对方文化习惯相符合的方式,利用目的语的文化语境来与对方交流。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定义方面,相似于交际能力,但是除了交际的有效性和得体性之外,跨文化交际还对文化环境这一要素进行了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像交际能力那样经历了长期变化。最初,文化教学是以了解外国文化为目的的,而后这一目的又变成了文化意识的培养,最后又演化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这是一种递进的演变。了解外国文化仅仅是对国外文化的讲解;文化意识的培养,则要以一定文化知识为基础,要求学习者能够懂得如何观察文化、如何看待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以文化意识为基础的,具体指的是一种表现与行为。知识、技能和意识分别是上面三个演变层次所对应的内容。

(二)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经济和文化迅速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往变得非常频繁和平常,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我们在短时间内还来不及培养出足够数量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不少学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外语学习者进行了观察以后发现,在跨文化语境中能与外国人进行障碍交流的人甚少,绝大部分人的交际有效性和适宜性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1.环境

在交际时,人们往往较为重视言语却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不仅会影响信息的交换,还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解读。一般而言,可以将环境分为以下两种:

(1)物理环境。环境能够起到调节文化的重要作用。如果地理环境存在差异,那么人们获得粮食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甚至会影响到人们正常交往的方式。此外,地形地貌、水资源是否充沛、气候是否适宜等都会对人类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也会逐步对当前社会行为的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城市生活中,大到城镇的布局,小到某个家庭的房间布置情况等都会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2)心理环境。不同的人对物理环境的认知是有差异的,这种认知上存在的差异是由心理环境的差异导致的。我们与周围的环境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周围的环境也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行为受到心理环境的影响要大于物理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了解不同交际对象的心理环境,无疑能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各种心理环境中,有很多因素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如下:

1)隐私。心理环境指的是人对客观环境的认知与利用。对于隐私而言,其与客观环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也与人们对环境的观察密切相关,隐私会控制人的交往行为,也会影响人们对待环境因素的态度。从本质上而言,隐私是一种控制机制,能影响人们接触某一群体的行为,在隐私的控制下,我们会有选择性的挑选我们愿意交往的人。

一般而言,可以将隐私分为四种:第一,隐居。古代的一些文人为了躲避世俗的生活,一般会选择一个僻静的地方隐居,从而过起与世隔绝的生活。第二,亲密无间。亲密无间指的是人只愿意和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去透漏自己的想法。第三,匿名。指的是自己不希望被其他人所发现。第四,自我克制。指的是不想被外界干扰,是心理克制的一种外在表现。

在不同的文化中,上述的四种隐私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应,当然在不同的文化中,其表现的侧重点也是有差异的。

2)时间。文化不同,生活时间的模式也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也可以看作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模式下,人们对待时间以及使用时间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这甚至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2.社会文化身份

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身上有多种不同的身份,这些身份都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交际者的文化身份、民族身份等。

(1)文化身份。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文化身份是一种重要的概念。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加愿意把文化身份理解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烙印与特征。在人们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也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不同的层面:第一,文化认同的强度;第二,文化身份的内容。

众所周知,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多样化的途径来获取信息,因而不同的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一部分民众十分认同本民族传承的文化,而有一部分民众则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完全认同本民族的文化。一般情况下,多种因素会对文化身份的内容产生影响,如一个文化民族的成员以及他们坚持的价值观等。对于交际者而言,他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化身份的强度,还要重视其内容。

(2)民族身份。

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民族身份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界上每个民族都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它能代表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习俗以及文化等,因而民族身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交际行为。

一般情况下,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开展跨文化交际的沟通和交流时,人们都会对交际对方进行划分类,他们划分的重要标准就是人们的民族属性。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推进,人们经常难以判断一个人的民族身份,这种错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际的顺利推进。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很容易从心底里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区分,把自己和他人进行分类,如按照民族特征进行划分等。实际上,人们的这种划分比较简单和片面,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为了提升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跨文化交际的实效性,我们可以根据多种因素来划分个体,如个体的民族性格、社会背景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科学地划分人群。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民族,而每个民族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之中形成的,因而对于交际者而言,他的民族身份通常都会包含很多有用的信息,是交际者了解对方的重要信息途径。因而为了使跨文化交际更加顺畅,人们很有必须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民族身份,并积极地认同这种民族身份。

(3)性别身份。

男性和女性不仅在生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男性和女性的交际规则、风格以及策略等都会有所差异。这也体现了交际者的性别身份差异。通常情况下,女性在交际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创建和维持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因而女性在交际时会十分重视对方的表达,会用眼睛时刻地望着对方讲话,她们也十分愿意和对方一起合作完成某件事情,注重和对方在情感上面保持和谐和一致的状态。然而男性在交际的过程中则往往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他们一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叙述,他们通常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希望他人重视自己的表达。通常男性的交际会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才开展的交际活动。此外,对于侵犯性的言语,男性和女性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当女性听到一些侵犯性的言语时,她们会认为对方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而当男性听到一些侵犯性的言语时,他们则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交流方式。[4]

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很有可能会因为性别的身份差异而造成交际的困难。因而在交际中,交际者要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身份给予一定的重视,并有意识地进行区别对待。

(4)年龄身份。

在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跨文化交际里面,人们的年龄身份差异也会对交际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众所周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生活阅历和经验不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对于交际双方而言,他们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会根据对方的容貌特征、谈吐以及经验等简单地确定对方的年龄身份,从而把交际对方归于某一年龄阶段内,如老年人、青壮年以及大学生等。对于交际者而言,他们很有可能从第一眼看见对方就能够通过对方的容貌、衣着等信息判断出对方的年龄身份,他们也有可能第一眼无法确认,通过一段时间的交谈和交际才能够确认对方的年龄信息。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年龄身份是影响交际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流传于世,其中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最深刻的传统就是要敬老和尊老,即年轻人要尊重和爱护年长的老人。因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礼仪大国中,年龄小的人都是对年长的人充满了敬意。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年龄的态度也有较大的差异。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们十分尊敬长者,崇尚的是集体主义的思想,而在西方的文化中,人们坚信年轻人才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他们崇尚个体主义,认为老年人应该安享晚年,不再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3.思维方式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思维通过语言来存在和交流,语言又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水平相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其理解方式也大相径庭,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此外,具有特定语言思维轨迹的人,习惯用一种特定的方式理解事物、分析事物。因此当西方人在用其固定的严密的逻辑思维推导汉语词句可能的意思时,思维方式障碍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用线性思维方式理解汉语词句。

所谓的“线性”思维,其主要特点是用一元一维直线思维处理各种问题,又称“直线思维方式”。多元问题一元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问题的性质都看成非此即彼,凡事必须做出明确的“是”“非”判断,非黑即白。这就难以避免主观性、绝对化和片面性。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西方的逻辑推理思维过度强调精确的外化。(www.xing528.com)

(2)用主观性思维方式解释汉语词语。

主观性思维是使外部现实适应和服从自己头脑中的固有模式的思维习惯倾向。换言之,则是将外部事物强行融入自己的头脑模式,不管其正确与否。[5]诸如“韬光养晦”之类的包含文同文如词汇用、思维等,对中西方文文化着中国传统差异而内容辩证思维的句词之间中,教师要从不同民谚,提高学生跨单纯用线交际意识和能力。线性思维和主观思维、句法、语维是无法理化。因此,当以线性思维看问题时就易陷入主观臆断当中;而主观思维反过来又促使线性思维直板、单一、片面的理解。对语言文化内涵的把握决不可只限于从它产生的文化背景中了解它的一般所指,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从产生它的特定文化背景中去把握它所负载的、超出一般所指的特殊意义。

4.心理因素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言,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这种心理因素对人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那么其就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1)文化定势。

通常人们将文化定势划分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第一种就是“自定型” 的文化定势,第二种就是“他定型”的文化定势。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描述的文化定势一般就是指他定型的文化定势。在社会生活中,文化定势也能够对人们的判断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即它有助于人们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发展特点等,从而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主流文化。众所周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人们不可能也没有条件了解和掌握所有民族的文化,这时文化定势就可以让人们快速地了解不熟悉的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及内容,这种方式效率更高。

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文化定势会受到人们头脑中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会较大地影响人们的文化倾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人们的行为视角进行分析,文化定势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外语,并提升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效率;第二,使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快速了解对方的文化等,提高交际的成功率。

当然,文化定势也会对交际者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文化定势注重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人们忽视甚至忘记了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文化定势的影响使人们错误地认为,有些文化符合大多数人的理念,因而它就会符合每个人的想法,这种做法就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它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第二,文化定势非常容易使交际的双方从很片面的角度来分析文化,从而错误或者狭隘地认识某种文化,并严重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例如,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认同的观点就是,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在称赞应对方面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坚信,中国人十分礼貌,他们在面对别人的称赞时往往会十分谦虚地回应,不会表现出骄傲的态度或者自满的样子。因此在很多人的思想中,他们认为中国人在面对称赞的典型回复方式就是“过奖了”之类的客气话。实际上,这种思想就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一定的误解,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谦虚地应对别人的夸赞,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种谦虚的应对方式只是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还有一部分人不会采用这种谦虚的方式来应对别人的称赞。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改变,现在中国人面对称赞时会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应对,而不完全是谦虚应对。

第三,如果利用不是很得当,文化定势就会成为某个群体的独特文化,这些群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歧视其他的群体或者文化等。歧视是一种十分不好的现象,它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会使不同的民族之间产生争论等。

第四,文化定势的存在容易使不同民族忽视各个民族之间文化的共同因素,而是只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其实这种差异并不是绝对的差异,而是一种相对的差异。虽然世界上很多不同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但是从宏观的视角进行分析,不同的民族文化实际上具有较多的共同点。文化定势就很容易使交际者过分重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从而忘记或者忽视了这些文化之间的共同点。

(2)民族中心主义。

实际上,“民族中心主义”这个概念来源于人们翻译的希腊语,它是两个希腊词汇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地演变过来的,这两个希腊词汇分别为: “ethnos(国家)”以及“kentron(中心)”。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其具体就是指人们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以及习俗为起点来分析和评价其他民族或者国家人们的文化的一种倾向。

从某个视角进行分析,实际上每个个体都是秉承着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人们一般都比较认同和认可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发展等,人们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就认为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高于其他民族,这种思想和态度就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阻碍跨文化交际的开展。

民族中心主义能够使整个群体更为团结并且产生更强的凝聚力,一般而言具有四方面的作用:第一,民族中心主义具有极强的功利效应,能延续文化之间的一致性,从而获得更大的回报;第二,民族中心主义能让我们免受其他文化的困扰;第三,民族中心主义具有一定的表达价值观的功能;第四,民族中心主义能立足于我们当前的文化去构建一套属于我们的信念系统。

但是民族中心主义也是存在一些弊端的,如果我们处于高度的民族中心主义下,那么某一群体就会产生一种固有的优越感,并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其他人,并试图让别人认同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战争的导火索就是高度的民族中心主义。

如果要从跨文交际的角度出发论述,高度的民族主义还可能导致一种弊端,那就是引起交际障碍。高度的民族主义会降低人们对其他群体的认知度,导致错误理解情况的出现。在高度的民族主义下,人们会将自己的文化作为参照点,以此去解读其他人的行为,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人的行为显然是存在差异的,这显然无法实现顺利交际。

我们最初在面对某个陌生人的时候,会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或者一些约定俗成的固有观念去评判这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但是,刻板印象有时是无效的,所以我们并不能凭借刻板印象去评判某个人。

如果我们用自己的文化去评判陌生人的行为,那么显然就会引起对陌生人行为的误读,如果我们错误地分析了陌生人的行为,显然不利于正常交际的开展,甚至会引起一些冲突,所以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反应,从而让跨文化交际能得以顺利实现。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点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习得了相关知识,教师的“教”才是有成效的,所以,必须要摆正教学的位置,让教为学服务。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如应该组织好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鼓励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及时指导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懂学生的心理,逐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教师在开始教学的时候就应该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多进行机械性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认知,让他们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3.培养交际功能、语言结构与交际文化相结合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时需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语言结构、交际功能以及文化教学,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要想掌握某一种语言,学生首先就要掌握语言的结构,不仅包括语法结构,还涵盖语义结构,要想获得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结构的掌握是基础。学习语言结构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实现交际,那么结构教学的开展密切结合语言的使用功能而展开,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语言结构的分析上,而是应该为了解决问题。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需要考虑语言结构的系统性,也不能忽视交际功能系统性的发挥。教师进行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辅助语言交际的顺利达成,不管是话语能力的培养还是社会语言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交际文化教学。在开展文化教学时需要密切结合语言教学,多从交际功能出发探讨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

4.培养中提升语言知识与技能

只有处理好语言知识以及技能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教师在讲述语言技能的时候应该重视语言的相关理论与规则的教学,因为只有学习好了这些内容才能为语言技能的获得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语言技能课教学涵盖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含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还应该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就应该多进行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

5.听、说、读、写的关系和口语与书面语

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包括听力、口语、阅读以及写作等方面,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技能,并且这些方面都是互相联系的。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听力以及口语能力的培养,尤其需要突出听力的重要作用,显然,这是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同时,教师也需要抓阅读与写作。在学习的中级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全面培养。在学习的高级阶段,教师就应该将阅读与写作放到重要位置,但是同时也应该注重听说训练。

从语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是侧重口语教学的,到了中级阶段,教学的侧重点转向了书面语,到了高级阶段,则开始强化书面语训练。

6.重视课堂“内”与“外”的关系

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仅仅凭借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期望的培养目标的,所以还需要学生深入实践,通过锻炼逐步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需要重视学校知识的学习,还应该走出校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