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君主政体的性质与组成

君主政体的性质与组成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组成的群体并不能因其重要性、辉煌的历史或文明的优越性而声称有权吞并或同化波希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因此,波希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和奥地利大公国各世袭省彼此按照自由意愿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并宣布服从同一君主的统治。这些权力并未因征服或压制一些并未获得成功的叛乱而被放弃。在这五个省的族群中,德意志人的人口最多有五百五十万,但这一族群是唯一可以被视为泛德意志群体中大德意志的合法成员。

君主政体的性质与组成

尽管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有着古老的传统,但奥匈帝国仍是欧洲最年轻的国家之一。目前来看,奥匈帝国历史只能追溯至1867年,即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那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1]之后的那一年。这场战争结束后,奥地利从德意志分离出来,被迫在多瑙河流域的民族和领土中寻找自己的命运。在多瑙河流域的所有民族中,匈牙利人强有力地发展了自己的民族。从第一次与奥地利帝国建立联盟时起,匈牙利人与波希米亚人就开始表现得与众不同。他们享有各种权力和特权,并受到所有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的尊重,至少从原则上讲是这样的。

因此,奥匈帝国的历史并不是统一的、同一民族的历史。几个世纪以来,各民族间仅靠一条纽带相连,那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然而,即便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也不能为伟大的奥匈帝国的辉煌历史钩织一针一线。不管这些王室家族有多么辉煌显赫,各国都是独立于这些王室家族而存在的。

斐迪南一世

16世纪初(1526年),匈牙利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把王冠献给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之际,并不知道自己正将本国之独立交付给一个外国“伪集团”。在经历了曾经的自由和辉煌后,匈牙利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在各自君主的带领下分别与奥地利大公国建立了联盟,以寻求抵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所必需的力量。无论是在奥匈帝国还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这两个王国都未考虑过会丧失自由。斐迪南一世只带来了一些世袭州,即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施蒂里亚、卡林西亚、卡尼奥拉、戈里察、格拉迪斯卡及伊斯特里亚半岛和蒂罗尔的部分地区。即便现在,这些地方的日耳曼人和拉夫人人口总数也只有约七百万,不及奥匈帝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由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组成的群体并不能因其重要性、辉煌的历史或文明的优越性而声称有权吞并或同化波希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在接过圣瓦茨拉夫和圣斯蒂芬王冠之际,斐迪南一世承诺会尊重两个王国的权力和特权,并对克罗地亚做出类似保证(克罗地亚之前被匈牙利王国兼并)。因此,波希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和奥地利大公国各世袭省彼此按照自由意愿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并宣布服从同一君主的统治。但我们不应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当时形成今日奥匈帝国的几个省依然属于诸邻国,比如说,加利西亚仍是波兰王国的一部分,直到1773年才从波兰脱离出来,达尔马提亚仍由威尼斯共和国管辖。1859年和1866年,奥地利帝国因战败而分别丧失了占领半个多世纪的伦巴第和威尼西亚。

因此,不难看出,从本质上说,奥匈帝国是一个基于历史权力建立的国家。这些权力并未因征服或压制一些并未获得成功的叛乱而被放弃。

法兰西或德意志不同,奥匈帝国这个复杂国度在其历史上并未出现一个伟大民族稳步崛起的现象。地理统一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意大利的情况便是如此。奥地利也不像瑞士那样存在永久的共同利益和抱负。奥匈帝国没有自然疆界。在领土扩张过程中,奥地利之前由海洋、山脉和河流形成的自然边界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忽略不计。多瑙河的中部盆地及其周围的迪纳拉山脉形成了一大片地形良好的地理单元。从地理角度看,这里很可能成为紧密团结的同一种族的栖息地。然而,奥匈帝国几乎向四面八方拓展其地理边界。埃利泽·勒克吕说:“从水文角度看,多瑙河及其支流确实将奥地利的山脉和匈牙利的平原汇聚于一个盆地之中,但奥匈帝国统辖下的大部分地区都位于多瑙河流域外,位于易北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和阿迪杰河的盆地。”

至于山脉体系,则很少与奥匈帝国的边界相吻合。与奥匈帝国东北边界毗邻的喀尔巴阡山脉并未将布科维纳、加利西亚和西里西亚环抱在内。因此,这些地方完全暴露在北方,受到德意志人或俄罗斯人的攻击。波希米亚周围几乎全是小山脉,因此,其自身形成了一个地理单元,成了易北河盆地的一部分。西南方向的阿尔卑斯山脉、亚得里亚海和同向而流的萨瓦河与德拉瓦河则更好地界定了奥地利边境。但即便这里,也不包括伊斯特里亚半岛。

从人种学角度看,由于缺乏地理上的统一性,奥匈帝国呈现出复杂又无序的特征。奥匈帝国靠地理环境难以界定,它不归任何一个种族所特有,但这里的人团结一致,恪守相同的习俗,为共创未来随时准备做出牺牲。奥匈帝国有很多种族,其中四个种族代表欧洲四大民族,对欧洲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一个民族是各世袭省的德意志人;第二个民族是斯拉夫人,根据在波希米亚、加利西亚或奥匈帝国东南部各省的居住情况,这些斯拉夫人又分成几个族群;第三个民族是匈牙利突雷尼族的马扎尔人;第四个民族是拉丁人,包括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蒂罗尔南部和亚得里亚海岸的意大利人

奥匈帝国不同民族的人数优势在不同时期存在很大差异。根据1900年的人口普查报告,各民族人口总数约为四千五百四十万,其分布如下:

这种不协调的比例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调整。这些民族保留着各自的语言和习俗。他们虽然共同生活,但并未相互融合。奥匈帝国的人们的生活建立在各民族小心翼翼维持的平衡上。这种平衡总是或多或少带有某种不稳定性。因此,必须维持这种平衡,否则,这个国家就会分崩离析。

人们普遍认为,德意志人在奥匈帝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便是德意志人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由于知识的匮乏,人们不了解本民族在数量上的劣势,也不清楚其分散各处这一事实。被认为是德意志国家的奥地利帝国其实并不存在。德意志人的人口仅九百多万,即便这一数字在包括了分散在奥匈帝国各地的两百万犹太人后有所增加——这些以德语为母语的犹太人对其居住地的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一千一百万人也远不足以形成团结一致的族群。奥匈帝国中完全属于德意志的省是两个奥地利区(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和萨尔茨堡公爵领地。在这个大族群中,有来自施蒂里亚、卡林西亚和蒂罗尔的德意志人。这些德意志人与所在省份的斯拉夫人和意大利人共同生活。在这五个省的族群中,德意志人的人口最多有五百五十万,但这一族群是唯一可以被视为泛德意志群体中大德意志的合法成员。未来,这些人可能会按照民族原则加入大德意志,但蒂罗尔的意大利人或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斯拉夫人不会根据这一原则加入大德意志。不过,在的里雅斯特,有近三十个族群将德意志人驱逐出去,因为他们认为的里雅斯特是自己在亚得里亚海的重要海港。

至于波希米亚的德意志人,其人口占比不足波希米亚王国目前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二。波希米亚的德意志人分布在巴伐利亚和萨克森边界,从地理上讲,他们并未形成一个族群。在摩拉维亚,大约有五十万德意志人居住在该省北部,其余人口主要是斯拉夫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德意志人的人口总数约有三百万,但与将近六百万的捷克人口相比,这一数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然而,正如阿尔萨斯的情况,德意志人对波希米亚宣称拥有主权,一方面基于其民族性,另一方面基于一种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虚假的历史权力。此外,有人说,波希米亚直入德意志腹地,截断了德意志的自然边界,因此是德意志人的眼中钉,必须拔掉。(www.xing528.com)

在奥匈帝国其他地区,德意志人无足轻重,不享有特殊政治权力。特兰西瓦尼亚的萨克森人就是另一番情况了:由于其传统习俗和科学工业具有的先天优势,这些萨克森人享有特殊的权利。因此,综合来看,德意志民族的人口优势非常明显,但由于该民族分布在斯拉夫人、马扎尔人和罗马尼亚人之间,其重要性就被大大削弱了。

马扎尔人

与德意志人一同统治奥匈帝国的另一个民族就是匈牙利人,或称马扎尔人。马扎尔人遍布整个匈牙利王国,但并非独自占领,而是与斯拉夫人、德意志人和罗马尼亚人一同占有整个王国。在奥匈帝国中,尽管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说匈牙利语,并且这一比例正稳步增加,但只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人是纯正的匈牙利人,或者说马扎尔人。马扎尔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既是因为其在多瑙河流域处于中心地位,也是因为其巨大的群体规模和群体同一性,还是因为其具有某些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特质。正是这些特质解释了马扎尔人征服匈牙利大平原上不团结的民族并使它们马扎尔化的原因。

斯拉夫民族占据着奥匈帝国的北部和南部:捷克人居住在波希米亚的大部分地区或上易北河盆地、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斯洛伐克人居住在匈牙利北部;波兰人居住在加利西亚西北部;罗塞尼亚人及其他民族则居住在布科维纳的部分地区和匈牙利东北部。

北部的斯拉夫人与南部的斯拉夫人被德意志人、马扎尔人和罗马尼亚人隔开。这种地理上的分隔,再加上斯拉夫民族对建立一个强大政府的厌恶,常常被认为是斯拉夫人从不统治德意志人和马扎尔人的原因,尽管斯拉夫民族在人数上占优势。斯拉夫人甚至不会强迫人们去接受其享有与王朝中其他民族同等的政治权利。南部斯拉夫人分为两个族群: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占据克罗地亚以东地区,包括波斯尼亚诸省和黑塞哥维那;斯洛文尼亚人则居住在卡林西亚、卡尼奥拉、施蒂里亚及伊斯特里亚部分地区。

罗马尼亚人居住在匈牙利东南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和布科维那。意大利人在蒂罗尔南部聚集,并在伊斯特里亚和达尔马提亚沿岸的主要城市建立了居住地。

这些不同民族元素的生命力和多样性在多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并显示出独特的文学性。正如德意志或意大利的情况一样,这些不同民族元素的生命力和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方言或当地习语中,更体现在那些在文学中固定下来的表达方式中。教会神职人员使用这些表达方式,在政治集会中使其神圣化,并每日发表在报刊上以使人们熟悉。奥地利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巴别塔”:它出版德语、匈牙利语、波兰语、罗塞尼亚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罗马尼亚语和意大利语报纸。通常来说,这些报纸使用的语言,一般人无法理解,只有懂相关语言的人才能看懂,并且这些报纸表达的观点常常十分犀利。某些民族的目光更加长远,会到奥匈帝国之外去寻找民族理想。德意志人把目光投向更大的德意志帝国,波兰人把目光投向新生的波兰,意大利人把目光投向意大利,南方的斯拉夫人把目光投向其在土耳其的同族,罗马尼亚人把目光投向其在罗马尼亚的同族,只有捷克人和马扎尔人在奥匈帝国内部寻找他们的民族理想。

根据各民族的不同情况,《大臣协议章程》规定,奥地利的皇帝拥有以下头衔: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和斯拉沃尼亚国王、加利西亚与洛多梅利亚国王、伊利里亚国王、奥地利大公、布科维那大公、施蒂里亚大公、卡尼奥拉大公、卡林西亚大公、西里西亚大公、摩拉维亚侯爵、哈布斯堡伯爵和蒂罗尔伯爵。这些头衔中,最能代表君主实权的是波希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然而,“圣瓦茨拉夫”和“圣斯蒂芬”这两个王国的历史,以及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领地的民族构成问题,完全被旧派的历史学家忽视了。

【注释】

[1]普奥战争(又名七星期战争或德意志战争),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使其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或兄弟之战。——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