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医学代表人物及其重要成就

北朝医学代表人物及其重要成就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北朝各政权的重视,北朝期间,名医众多。北魏元明帝中风头眩,为周澹治愈,由此受宠,位至太医令,赐爵成德侯。出行途中,每遇病人,李亮必停车,为病人诊治或施舍药物。遇有病人去世,亲自扶棺吊唁。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李修被封为前军将军,领太医令。但医术不及其父。王显自称祖籍山东郯城,是汉朝王朗的后代。不久,朝廷召用王显,补任侍御师、尚书仪曹郎,他人称其办事干练。

北朝医学代表人物及其重要成就

由于北朝各政权的重视,北朝期间,名医众多。唐李延寿在《北史》卷九十《艺术下》中,评论北朝名医时说:“周澹、李修、徐謇、謇兄孙之才、王显、马嗣明、姚僧垣、褚该、许智藏方药特妙,各一时之美也。而僧垣诊候精审,名冠一代,其所全济,固亦多焉。”我们以此为线索,介绍北朝名医[528]

一、周澹

周澹[529](?—419),北魏名医,京兆鄠(今陕西户县)人。《魏书·周澹传》称其“多才方艺,尤善医药”。北魏元明帝中风头眩,为周澹治愈,由此受宠,位至太医令,赐爵成德侯。元明帝神瑞二年(415),京师平城发生饥荒,朝议将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周澹与博士祭酒崔浩进言,表示反对,正合元明帝的心意,高兴地说:“唯此二人,与朕意同也。”于是下诏,赐周澹、崔浩美女各1人、御衣1袭、绢50匹、绵50斤。元明帝泰常四年(419)卒,赠谥曰恭。

周澹之子周驹,深得父传,袭太医令。孝文帝延兴(471-476)年间,位至散令。

二、李修

李修[530],字思祖,阳平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北魏名医。李修之父李亮,少学医术,未能精究。北魏太武帝时,赴南朝(宋),“就沙门僧垣研习众方,略尽其术,针灸授药,莫不有效”。李亮为人仁厚,在徐州兖州一带行医时,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远千里,竟往从之。出行途中,每遇病人,李亮必停车,为病人诊治或施舍药物。遇有病人去世,亲自扶棺吊唁。李亮后为北魏御医,累迁府参军,督护本郡。李修之兄李元孙,自幼和李修随父李亮学医,得父真传,但医术不及李修。成年后,在平城行医,以功赐爵义平子,拜奉朝请(能定时见到皇帝的一种待遇)。

孝文帝太和年间(477-500),李修成为御医,历位中散令,以功赐爵下蔡子,迁给事中。是时,孝文帝、文明太后每当患病或身体不适时,多由李修诊疗,治多有效。为此,经常得到赏赐,车服第宅,号为鲜丽。太和年间,李修“集诸学士及工书者百余人,在东宫撰诸《药方》百余卷,皆行于世”[531]。《隋书·经籍志》记载[532]:“《药方》五十七卷,后魏李思祖撰”,应是一回事。惜该书佚失,内容无考。

李修医术高明。当时功勋卓著的咸阳公高允已经百岁,看样子身体还比较健康。一日,孝文帝和文明太后令李修为高允诊视。诊视后,李修奏曰:“允脉竭气微,大命无远。”没几天,高允果然亡故。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李修被封为前军将军,领太医令。几年后,李修亡故,赠威远将军、青州刺史。

李修之子李天授,深得父传,袭父职,为皇家御医,位汶阳令。但医术不及其父。

三、徐謇

徐謇[533][534],字成伯,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人,祖籍山东莒县,出生于有名的“东海徐氏医药世家”,北魏名医。徐謇原居南朝,与兄徐文伯等都精于医药。

北魏显祖献文帝时,徐謇在青州行医,被北魏军队俘获,具表将他送至京师平城。献文帝要验证他的医术,就把一些病人放在帐幕里,让徐謇隔着幕帐切脉,他都能准确判断病情,而且知道病人的气色。于是深受献文帝的宠遇,任为中散大夫,不久升为内侍长。徐謇合和药剂,治疗疾病的效果比李修更为精妙。献文帝和文明太后也经常来找他看病。徐謇性情古怪,其情绪不好时,即使是王公患病,也不出手诊治。因此,不及李修那样受到重用。

高祖孝文帝即位,深知徐謇的才能,在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及其宠幸的冯昭仪有身体稍有不适,都让徐謇诊断处治。并对他渐加爱宠,由中散大夫升授右军将军、侍御师。徐謇想要替高祖炼金丹,尽延年益寿之法,就居住在崧高,采集各种炼丹的原料,历经一年而一无所成,只得作罢。

太和二十二年(498),孝文帝到悬瓠(今河南汝南),病情加剧,就派驿马急召徐謇,令他从水路赶赴高祖所在地,一天一夜赶了数百里。到达以后,诊断观察,处方治病,果然疗效显著。高祖身体略有好转,内外都称颂庆幸。九月,高祖车驾从豫州出发,临时住宿在汝水之滨。孝文帝特为徐謇设宴,召集百官,让徐謇坐上席,命左右宣扬徐謇的医治之功。下诏表彰徐謇,并进其为鸿胪卿、金乡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赐钱一万贯。又下诏说:“国库还不够充实,须用杂物来代替,计有绢二千匹、杂物一百匹,其中四十匹由宫廷仓库拿出;谷二千斛;奴婢十人;马十匹,其中一匹赤色骏马;牛十头。”所赏赐的杂物、奴婢、牛马都经过宫廷送达。咸阳王元禧等诸亲王也各另有赏赍,都同样达到千匹。徐謇跟随孝文帝到邺城,高祖的病还是时常发作,徐謇日夜守候在他身边。第二年,随从孝文帝到达马圈,高祖的病情日益加重,抑郁不欢,常常对徐謇加以责备,甚至还要鞭打他,幸而获免。孝文帝驾崩,徐謇跟随孝文帝的棺材回到洛阳。

徐謇经常用药饵吞服道教符咒,年近80岁,而鬓发不白,精力也没怎么衰退。正始元年(504),以高龄升任光禄大夫,加封平北将军,不久去世。延昌初(513),追赠安东将军、齐州刺史,定谥号为靖。

徐謇之子徐践,字景升,小名灵宝,袭父爵,亦为皇家御医。历官兖州平东府长史、右中郎将建兴太守。

四、王显

王显[535](?—515),字世荣,阳平乐平(今山东莘县)人,北魏名医。王显自称祖籍山东郯城,是汉朝王朗的后代。其祖父于北魏太武帝延和(432-435)年间,南迁居于鲁郊,又迁至彭城(今江苏徐州)。王显的伯父王安上,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为馆陶县令。太武帝南征,王安上弃县归降北魏,与父母一道迁居于平城,赐爵阳都子,升任广宁太守。王显之父王安道,年轻时与李修之父李亮一道从师,共同学习医术,但功底仍赶不上李亮。

王显年轻时曾任本州刺史从事,他不但精通医术,而且才思敏捷,遇事果断。早先文昭太后怀世宗(宣武帝)时,梦日化龙追逐绕身,醒后惊悸,遂成心疾。文明太后(冯太后)敕召徐謇和王显共同为文昭太后诊脉。徐謇云:“是微风入脏,宜进汤加针。”王显曰:“案三部脉,非有心疾,将是怀孕生男之象。”其结果印证了王显所说是正确的,文昭太后确实是怀孕了,而且生下来了后来的世宗宣武帝。不久,朝廷召用王显,补任侍御师、尚书仪曹郎,他人称其办事干练。

世宗从小就患有小病,很长时间都未能痊愈,王显替他治疗之后,有明显效果,因此深得世宗信任。于是,累迁游击将军,拜廷尉少卿,仍在侍御,营进御药,出入禁内。后历任平北将军、相州刺史、太府卿、御史中尉。是时,世宗诏令王显撰写《药方》35卷,班布天下,以疗诸疾。世宗立东宫太子时,王显被委以重任,为太子詹事。宣武帝每到东宫,王显经常迎侍。虽出入于宫禁之中,仍旧给皇帝进奉医药。延昌二年(513)秋天,王显因医疗救治疾病有功,被封为卫南伯。

延昌四年(515)正月,世宗夜崩,肃宗孝明帝连夜即位,接受玺印封册。在礼仪上须要有人兼任太尉和吏部之职,仓促之间就让王显兼任吏部而执行禅受皇位之事。王显蒙受世宗恩遇重用,又为执法之官,倚仗权势、显示威严,为当时群臣所嫉恨。肃宗即位后,朝中大臣借口王显给世宗治病有误,把他逮捕,肃宗下令削除了他的爵位官职。王显被捕时大叫冤枉,值勤武官用刀环重击其腋下,使其重伤吐血,送到右卫府(今山西右玉县)后一夜而亡。

五、崔彧

崔彧[536],字文若,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北魏名医。崔彧之父崔勋之,字宁国,曾任南齐大司马外兵郎,赠通直郎。崔彧与其兄崔相如均自南朝入北魏。崔相如以才学知名,但英年早逝

崔彧少年时,曾经去青州向隐逸高僧学习《素问》及《针灸甲乙经》等医书,遂善医术。中山王英子略曾经患病,王显等人不能治,后崔彧用针灸疗之,抽针即愈,从此名声大振,任冀州别驾,累迁宁远将军。崔彧性情仁恕,每见贫苦人患病,好与治之。同时,还广教门徒,令多救疗。其弟子清河人赵约、勃海人郝文法等人,亦以医术知名于世。

崔彧之子崔景哲,性情豪爽直率,亦以医术知名。官为太中大夫、司徒长史。崔景哲之弟崔景凤,位尚药典御。崔景哲之子崔冏仕魏,为司空参军。入齐,于北齐天保初年(550)为尚药典御。

六、徐之才(www.xing528.com)

徐之才[537][538](492-572),字士茂,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人,祖籍山东莒县,出生于“东海徐氏医药世家”,北魏、北齐名医。徐之才的祖父徐文伯(徐謇之兄)、父亲徐雄皆以医术见称于江南一带。《隋书·经籍志》记载,徐文伯撰《疗妇人瘕》一卷、《药方》二卷。徐子才自幼聪慧,被誉为“神童”。成年后,在南朝梁豫章王萧综门下,任豫章王国左常侍和镇北将军府主簿。

北魏孝昌元年(525),萧综投降北魏。北魏孝明帝“诏征之才,孝昌二年,至洛(阳),敕居南馆,礼遇甚优”,徐之才由此进入北朝。由于徐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因此,“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北魏孝武帝时(532-534),徐之才被封为昌安县侯。北齐孝昭帝皇建二年(561),徐之才任西兖州刺史。是时,武明皇太后患病,徐之才疗之,应手便愈。为此,孝昭帝赐彩帛千段、锦四百匹。徐之才博识多闻,医术高明。因此,他虽然在外为官,还是经常被皇帝召回,为皇家诊治。如为武成帝治疗精神失常,“针药所加,应时必效”。北齐后主武平元年(570),徐之才任尚书令,封西阳郡王,故有徐王之称。

徐之才80岁时去世,赠司徒公、录尚书事,谥曰文明。《隋书·经籍志》记载,徐之才家族著有《徐氏家传秘方》二卷、《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十卷、《徐王方》五卷、《小儿方》三卷,并详加修订《药对》等书。

七、徐之范

徐之范(507-585),字孝规,徐子才之弟,北齐名医。据1976年出土的《徐之范墓志铭》记载[539],徐之范23岁时,任“南康嗣王府参军事”。南康嗣王指萧会理,为梁武帝之孙。后入梁武陵王萧纪府,萧纪是梁武帝的小儿子。梁武帝大同三年(537),萧纪任安西将军、益州刺史。徐之范“改录事参军,于是随府入蜀”。南梁爆发“侯景之乱”,萧纪并未赴援,却于552年在益州称帝。次年七月,萧纪兵败被杀,而益州为西魏所占。萧纪败死后,树倒猢狲散。在北齐尚书令、西阳王徐之才的引荐下,徐之范于北齐文宣帝天保九年(558)入北齐,任宁朔将军、尚药典御、食北平县干。

北齐武成帝大宁二年(562)春,武明太后患病。徐之范为尚药典御,敕令诊候。武成帝河清二年(563),转散骑侍郎、尚药典御。武成帝天统二年(566),任辅国将军、谏议大夫。三年,迁通直散骑常侍,食干同前。四年,转翊军将军、太中大夫。五年,任散骑常侍、假仪同三司。

北齐后主武平元年(570),徐之范迁仪同三司、征西将军。二年,开府仪同三司。三年,徐之才去世,徐之范任太常卿,袭徐之才之爵西阳王。入周,徐之范授仪同大将军。入隋,于开皇四年(585)卒于晋阳县宅,享年78岁。

八、马嗣明

马嗣明[540],河内野王(今河南沁阳)人,北齐名医。马嗣明青少年时,精心研读《经方》《针灸甲乙经》《素问》《明堂针灸图》《本草》等各类医学书籍,因此医术高明。为人诊脉治病,能判断此人一年后的生死吉凶。中书监邢邵的独生儿子大宝,特别聪慧。十七八岁时患伤寒,马嗣明给他看病,出来后就告诉骠骑大将军、开封王杨愔说:“邢公子伤寒病可不治自愈,但他的脉象却显出不到一年就会死去。发觉稍微晚了一些,不能再救治。”几天以后,杨愔、邢邵两人一起于内殿陪宴,北齐文宣帝说:“邢子才的儿子已长大成人了,人善不恶,我想让他管理附近一郡。”杨愔以其年少为由未允。宴会完毕,杨愔向文帝上奏说:“马嗣明曾称大宝脉象险恶,一年内可能死去,如果他去出守州郡,很难求到医药。”于是此事作罢。果然,不到一年大宝就死了。

杨愔格外器重马嗣明,原因是杨愔曾患背部肿疾,马嗣明用练石为他涂搽,治愈其病。练石是马嗣明自创的药物,其制作方法:用鹅蛋一样大的粗黄色石头,用猛火烧让它变红,放入纯醋中,自然就有石粉末落在醋里。多次烧烤,石头烧尽,取出石头粉曝晒干,捣细过筛,和上醋涂在肿痛处,没有不治愈的。

北齐后主武平年间(570-576),马嗣明官任通直散骑常侍。他采用的针灸穴位,常常与《明堂针灸图》不同。曾有一人家,两名奴仆均患病,全身发青,渐渐虚弱,不能进食。看了许多医生,皆不识此病。马嗣明施用灸法,在两脚脚背上各灸21针(“三七壮”),就治好了该病。武平年末,他随从皇上去晋阳,到达辽阳山,看见多处贴榜,说有一户人家女儿生病,如有人能治愈,赏钱10万。很多有名的医生都揭榜去那户人家,询问疾病状况,然而都不下手治疗。唯有马嗣明为她诊治。询问她的发病原由,患者说曾用手拿一根麦穗,就看见一条长约二尺形似蛇的红色东西进入她的手指中,于是受惊倒地。当时就感觉手臂既疼且肿,一个多月后,渐渐延及半身,肢体关节皆肿起来,疼痛难以忍受,呻吟声日夜不断。马嗣明就给她开了处方,让人骑马去城里买药,并告诉服药方法,前后服用汤药10剂、散药1剂。第二年,马嗣明随从皇上返回,看到此女孩已恢复如前了。马嗣明医术精妙,但夸耀自大,除徐之才、崔叔鸾外,别的同行医生都被他轻视。隋开皇年间(581-600),马嗣明卒于太子药藏监。

九、姚僧垣

姚僧垣[541][542](498-583),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市)人,吴太常姚信的八世孙,北周名医。姚僧垣之父亲姚菩提,任南朝梁高平令,因多年疾病缠身,“乃留心医药”,即研习医药成其业余爱好。梁武帝萧衍亦有此爱好,于是常找姚菩提“谈论方术,言多会意”。

姚僧垣自幼好学,博览文史,年二十四即传家业。梁武帝召其入宫,讨论医学问题,姚僧垣对答如流,梁武帝非常惊奇。中大通六年(534),姚僧垣开始做官。大同九年(543),任领殿中医师,十一年,转领太医正,加文德主帅、直合将军。是时,武陵王萧纪所生葛修华患病,各种医卜之术都治之无效,梁武帝就让姚僧垣去诊病。姚回来后,具体全面地叙述了葛修华症状,并记录了病情变化的情况。梁武帝叹道:“僧垣用心如此仔细严谨,用这样的态度诊治疾病,什么病治不了呢!”梁武帝生病发烧,打算服用大黄。姚僧垣说:“大黄乃是快药,然至尊年高,不以轻用。”但梁武帝不听,还是服用了大黄,结果病情加重。

550年,梁简文帝嗣位,姚僧垣回到建业城,以本官兼中书舍人。552年,梁元帝萧铎平定了侯景之乱,召姚僧垣赴荆州,改授晋安王府咨议。是时,梁元帝患心腹疾病,姚以大黄下宿食治之。元帝赐钱十万。554年,西魏大军攻占荆州,姚僧垣被俘,始入北朝。几经周折,姚僧垣为北周燕国公于谨所召。于谨年事已高,“疹疾婴沉”,对姚“大相礼接”。

北周昭帝武成元年(559),姚僧垣任小畿伯下大夫。是年,医好了金州刺史伊娄穆和大将军、襄乐公贺兰隆的疑难疾病。武帝天和元年(566),姚僧垣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是年,大将军、乐平公窦集突然感染风寒,精神错乱,对任何事情无所知觉。大将军、永世公叱伏列长期患痢疾,但仍能入朝觐见。似乎永世公的病轻一些。但姚僧垣认为,“患病有轻重,生辰有克杀。乐平公的病看似重,但能治好;永世公的病看似轻,则不免一死”。并判断永世公最多再活四个月,果如其言。建德四年,周武帝亲自统帅军队东伐北齐,到河阴时患病:不能说话;眼睑垂下盖住眼睛,不能上视;一脚抽缩,不能行走。姚僧垣认为,五脏均病,不可同时治疗。带兵打仗最要紧的事,莫过于语言,于是开方用药,武帝得以开口说话;然后又治眼睛,眼疾消除;最后治脚,脚也痊愈。等到到了华州,武帝已恢复健康。

579年,周宣帝即位。当初宣帝还是太子时,长苦于心痛,命僧垣予以治疗,很快痊愈。为此,宣帝非常高兴,即位后就封姚僧垣为长寿县公,封地一千户。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姚僧垣任太医下大夫、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年(581),姚僧垣入隋,晋爵为北绛郡公。三年,姚僧垣去世,时年85岁。赠本官,加荆、湖二州刺史。

姚僧垣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前后效验,不可胜记,声誉既盛,远闻边服。至于诸蕃外域,咸请托之。“僧垣乃搜采奇异,参校征效者,为《集验方》十二卷,又撰《行记》三卷,行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姚氏集验方》十卷,别载《姚大夫集验方》十二卷。”历史上没有另一个“姚大夫”。《姚大夫集验方》就是《姚氏集验方》。至于十卷与十二卷之异,表明可能在唐李淳风、李延寿等修《隋书·经籍志》时,已有两种传抄本。

姚僧垣次子姚最,字士会,亦以医术知名于世。为太子门大夫、蜀王府司马、袭爵北绛郡公。姚最博通经史,尤好著述,撰《梁后略》十卷,行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本草音义》三卷,姚最撰。”

十、褚该

褚该[543],字孝通,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北周名医。褚该最初仕梁,后入北周。先后授平东将军、左银青光禄大夫、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等官职。北周昭帝武成元年(559),任医正上士。史载,褚该“自许奭死后,该稍为时人所重”。许奭,史不见传,但从《北史·许智藏传》中可得到一些信息。名医许智藏的“宗人许澄,亦以医术显。澄父奭,仕梁,为中军长史,随柳仲礼入长安(北周),与姚僧垣齐名,拜上仪同三司。澄有学识,传父业,尤尽其妙。历位尚药典御、谏议大夫,封贺川县伯。父子俱以艺术名重于周隋二代,史失其事,故附云”[544]。由此可知,许奭、许澄父子俱为北周名医,许奭与姚僧垣齐名。《隋书·经籍志》还著录[545]:“《备急单要方》三卷,许澄撰。”这就不难理解“许奭死后”,褚该“稍为时人所重”了。但“宾客迎候,亚于姚僧垣”。可见,褚该的医术,不及许奭和姚僧垣。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褚该迁县伯下大夫。天和五年,进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褚该性情宽和,从不夸耀自己。但是,如果有人请他看病,都尽其医术,为病人诊治。时人称其为长者。后因病去世。

褚该的儿子褚士则,亦传其家业,成为良医。

除上述名医外,北朝尚有许多医家。例如《北齐书》卷二十二《李元忠传》记载,李元忠因母亲年老多病,于是“专心医药,研习积年,遂善于方技。性仁恕,见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救疗”。《北齐书》卷三十九《崔季舒传》记载,崔季舒特别喜好医术,曾为武成帝疗病,“备尽心力”。北齐天保年(550-559)间,“更锐意研精,遂为名手,多所全济。虽位望转高,未曾懈怠,纵贫贱口养,亦为之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