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福建地方戏班兴盛发展的方法探索

促进福建地方戏班兴盛发展的方法探索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来戏曲声腔在八闽大地流播,不仅丰富了本地戏班的剧目内容、音乐形式、表演内涵,促进了舞台美术发展的风格,还深刻地影响福建地方戏曲生态的变化和戏曲剧种的发展。据调查统计,从清中叶到清末,莆田、仙游两县的戏班达到150多个,这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是极为少见的。据统计,乾隆年间,福州七十二项地方税收中,戏捐一项就占了地税的第十七位,真可谓戏剧大省。

促进福建地方戏班兴盛发展的方法探索

外来戏曲声腔在八闽大地流播,不仅丰富了本地戏班的剧目内容、音乐形式、表演内涵,促进了舞台美术发展的风格,还深刻地影响福建地方戏曲生态的变化和戏曲剧种的发展。福建境内一派“女儿相携看市优,纵横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及“抽簪脱裤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的场面,自北方传入的音乐、歌舞、杂剧及说唱俗讲形式也在各地渐次流行凯,形成“见说中原极可哀,更无飞鸟下蒿莱,吾侬尚笑倡优拙,欲唤新翻歌舞来”的景象。

戏剧的兴盛发展,带动戏班团体的扩大与成熟,众多的戏班剧团匆匆地职业化或半职业化地建立起来,演出剧目不拘,唱腔更是杂凑,无论是高雅的诗词还是粗俗的里巷歌谣,均可入戏。戏社活动极为活跃,《莆靖小记》载:康熙三十四年,各戏班妆架共有36台,十分华丽。次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迎春,戏子二十八班,共妆春架四十架。到了乾隆二十七年,莆田北关外头亭瑞云祖庙嵌立一块“志德碑”,上列当时戏班有鸣盛、翔凤、碧兰、壶兰、庆顺、集锦、胜凤等32班的班名,比康熙三十五年又增加了12班。据调查统计,从清中叶到清末,莆田、仙游两县的戏班达到150多个,这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是极为少见的。当春节期间,莆仙民间便在广场上搭起高台,演出三天三夜的大棚戏,台下人山人海,二十里外的山乡农民都自带干粮入城观看。竹马戏盛行的平和县流传戏谚:“三日没火烟,也要看‘合春’(戏班的名旦),三日没米煮,也要看‘戊已’(戏班的名旦)。”康熙年间,南靖县人庄复斋《秋水堂诗集》记载竹马戏演出《王昭君》的盛况:“一曲琵琶出塞,数行箫管喧城;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马首欢迎。”竹马戏班一年到头都在演出,从每年正月初四出外演出,至十二月二十四日才回家,为了保持戏班的兴旺和对民众的吸引力漳浦竹马戏曾大量吸收搬演四平戏的剧目,如《马陵道》《古城会》《子良教主》《郭子仪》《疯僧骂秦》。行当也学习四平戏的三生、三旦、三花——九角,在唱腔上也学习真嗓演唱、短韵帮腔,句与段滚唱的方法,以锣鼓吹伴奏,此外,还吸收汉剧、徽班的剧目和部分声腔,真正呈现南北交的形态。(www.xing528.com)

戏班壮大,演出组织日渐成熟,从唐宋散乐艺人、家庭戏班开始向职业班社组织形态的演进,逐渐形成固定的剧团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出现会馆戏台、戏棚、戏园、剧场等新的演出场地,商业性演出场地的出现更推动戏曲的发展,逐渐形成专业性质的戏班,光绪元年(1875),由卢诗孙筹划组织的儒林戏“醉春园”班率先打出改革旗号,采取津贴办法,公开向社会招生,延师习教逗腔戏文,订戏者源源不断,由此儒林戏班不断发展壮大,儒林戏达到鼎盛时期。据统计,乾隆年间,福州七十二项地方税收中,戏捐一项就占了地税的第十七位,真可谓戏剧大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