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林:历经七千年的人类母系氏族公社

桂林:历经七千年的人类母系氏族公社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甑皮岩及其他60多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展现了距今7000多年前桂林人类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情景。当时桂林已是中原与岭南交通要道上的枢纽之地。末代,桂林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称西南会府。1938 年,八路军在桂林市内设立办事处,周恩来同志3次来办事处指导工作,领导抗日救亡运动。伏波山位于桂林东北部,孤峰拔起,奇特嵯峨,半枕漓江。象鼻山,简称象山,位于桂林南部,正当漓江和桃花江汇流处。

桂林:历经七千年的人类母系氏族公社

说起桂林,一定会想起古人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被桂林的奇山异水所吸引和陶醉。在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里,桂林犹如一颗灿烂的明珠。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漓江中游。桂林具有美丽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1985年被列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桂林地区广泛分布着质纯又层厚的石灰岩。石灰岩虽然坚硬,但最容易被含酸的水所溶蚀。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石灰岩经过水的溶蚀和侵蚀,以及各种外力作用的风化剥蚀后,便形成奇特的岩溶地貌。出现了耸峙的峰林、挺秀的孤峰和巨大的岩洞。岩洞里,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形态各异,玲珑剔透。又因为这里岩石的破坏作用是化学溶蚀,所以,水中泥沙很少,显得格外的明净。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桂林地区的风光独具一格,有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特色。

桂林的山千姿百态,奇丽的孤峰、峰林、峰丛,断裂强烈,节理丰富,岩壁陡峻,岩洞深邃。山多从平地拔起,突兀峭立,呈现鬼斧神工之妙。桂林的水清澈如镜,最著名的就是漓江。自桂林乘船顺流而下,沿江奇峰罗列,碧波倒影,胜景目不暇接。唐代诗人韩愈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形象地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特色。桂林的洞美不胜收,岩洞有的如宫殿高大宽广,有的如长巷栈道,有的通地下河,流水潺潺,有的上下相通,如登梯攀梁。每一个岩洞,都是一座天然的艺术洞府。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石幔、石柱等琳琅满目,姿态万千,或雄伟如擎天大柱,或汹涌如百丈飞瀑,或玲珑剔透似玉瓜琼果,或惟妙惟肖像人物禽兽。

桂林不仅山水秀美,而且历史悠久,历史上是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是我国南方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劳动、生息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甑皮岩及其他60多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展现了距今7000多年前桂林人类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情景。当时,这里是处在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商代,今广西东部的仓吾部族,取道桂林向商王进献贡品。同时中原青铜器、陶器等也陆续流入岭南。当时桂林已是中原与岭南交通要道上的枢纽之地。战国期间,这里是楚国的势力范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立刻发动了统一岭南的战争。50万秦军浩浩荡荡,分兵5 路,其中一路由湖南沿湘桂走廊向广西进军。当时,湘桂交界的地方,山路崎岖,湘漓两水互不相通,物资供应很不方便。于是秦始皇决定凿渠运粮,派人劈山削崖,筑堤开渠,引湘水入漓,终于在桂林以北60 多千米的兴安县的湘漓两水之间,修成了一条长30多千米的运河,这就是著名的灵渠。灵渠曲曲折折,有铧嘴、陡门等主要工程,用以减缓水流的速度。这种相当于梯级运河的设计,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灵渠的开凿,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对统一中国、连接南北交通和促进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从此,桂林便是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和军事重镇了。西汉武帝平定南越,于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 年),在今桂林一带置始安县,开始建城。以后,这里逐渐成为桂北地区的政治中心。

唐代的桂林,市场繁荣,人文荟萃。唐王朝在这里大兴土木,构筑城池,修建寺庙亭阁,开拓风景区。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桂林也空前繁荣起来,成为全国著名的一座风景名城。末代,桂林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称西南会府。宋以后,桂林一直是全省政治中心。清代太平天国军队曾以象鼻山为攻城的山头阵地。1921年孙中山先生率师北伐,湘、粤、桂、滇、黔、赣的军队在这里会师,桂林成了当时的革命根据地。1938 年,八路军在桂林市内设立办事处,周恩来同志3次来办事处指导工作,领导抗日救亡运动。

桂林具有灿烂的文化,以吟咏和记述山水风景为主要内容的诗文,浩如烟海。历代存留下来的山水诗词近5000首,文章约200万字。桂林是中原文化传入广西的通道,教育事业比较发达,造就了不少人才,有状元城的美称。抗战时期,全国著名作家、艺术家、诗人、科学家、学者、知名人士等2000余人也一度撤迁到这里,一些大型报刊、出版社、书店、剧团等也曾云集于此,积极开展救亡文化活动,使桂林享有文化城的盛誉。

桂林遗存的文物古迹十分丰富。桂林山水洞壑奇秀绝美,历代文人云集,揽胜之余,作赋吟诗,题名刻记,留下大量摩崖石刻。从南朝至清末的1400多年间,各种摩崖石刻有2000多件。这些题刻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www.xing528.com)

桂林自然风景优美,主要风景名胜有著名的 “三山二洞一江”,即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七星岩芦笛岩和漓江。

叠彩山位于桂林城北,漓江西岸。因山以石纹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所以得名。山腰有一葫芦状贯通南北的风洞,中间狭得仅能通过一人而前后却开敞如厅。因此,叠彩山又称风洞山。洞中终年清风习习,岚气萦绕。洞北口有创建于明代的叠彩楼。明月峰为叠彩山主峰,海拔223米,为桂林市区内一座较高的山峰,峰顶有拿月亭。叠彩山成为旅游胜地已越千年,留下了很多唐、宋、明、清历代诗文题记的珍贵石刻以及唐、宋时代摩崖造像90多尊,这些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伏波山位于桂林东北部,孤峰拔起,奇特嵯峨,半枕漓江。山的东麓伸入江中,水流到此被阻遏,形成波澜洄伏,因此得名。伏波就是波浪回旋的意思。山的南麓有著名的还珠洞,又称东岩。洞分上下两层,上层曲折虚朗,石壁上多石刻及摩崖造像,人称千佛岩;下层临水伏波,高朗开敞,旭日东升,阳光由水面反映洞内,金碧辉煌,好像水晶龙宫。洞中一石钟乳下垂大如柱,相传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试剑所断,因称试剑石。伏波山有自唐至清摩崖石刻近百余件,大多在还珠洞内。最珍贵的有宋代书法家米芾自画像。

象鼻山,简称象山,位于桂林南部,正当漓江和桃花江汇流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屹立江边,伸鼻吸水,因而得名。在象鼻和象脚之间,形成一个半圆的岩洞,江水穿洞而过,水中倒影宛如一轮浮江满月,故称为水月洞。“象山水月”为桂林一景。山顶平展,绿树成荫,浓郁蔽日,沿江远眺,云山重叠,风帆点点。山顶东端有座明代所建实心砖塔,造型美观。水月洞内外崖壁上,有历代名人题刻50多件。

七星岩因七星山而得名,位于桂林城东七星公园普陀山西侧山腰。岩洞分上、中、下3 层。现在人们游览的是中层,景物丰富,气势雄伟,曲折深邃。洞中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朝,这里就成为游览胜地,是桂林开拓最早、文物古迹十分丰富的洞府。七星岩留有自隋至清的古代题刻100余件,石刻全部系摩崖,分布在岩口内外。这些题刻是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

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部光明山的山腰,距市中心约6千米。因这里丛生芦荻草,可做牧笛而得名。芦笛岩和七星岩并称为桂林岩洞的两大奇景,是到桂林旅游的必游胜地。如果说七星岩的特色是博大深邃,气魄雄伟,那么芦笛岩的最大特色就是玲珑剔透,五彩斑斓。岩内的钟乳石不仅品种丰富,而且色彩鲜艳。这成千上万的石钟乳珍品及它们形成的各种景色,无愧为大自然艺术之宫。

1979年国务院确定桂林为风景游览城市,并提出以旅游业为中心,积极带动发展工业,这就明确了桂林市为风景游览城市的性质,从而提出了桂林市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的建设方针。现在,桂林的城市建设正在加快速度,环境保护也不断加强,许多国家正在为此提供帮助,桂林将成为一个奇特的自然山水与现代化的美丽城市相结合的旅游胜地,光彩夺目的桂林不愧为人间的山水仙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