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中,成为学生面前的矮子老师的可行性分析及优化效果

实践中,成为学生面前的矮子老师的可行性分析及优化效果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种规则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求学欲望,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特点极力展现出来,让老师成为幕后协作者,成为孩子面前的“矮子”。在实施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规则以后,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揣摩、交流课堂知识,及时放低自己,努力做学生知识的倾听者、记录者和总结者,做一个学生面前的“矮子”老师。然后,从认知规律上谈一下当“矮子”老师的可行性。

实践中,成为学生面前的矮子老师的可行性分析及优化效果

吴 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教学亦是如此。要想上好语文课,首先要制定规则,规则有三大类:第一,是针对全体同学而言,如“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与同学友好交往”等一系列中学生行为规范;第二,是以学情和班情为基础,以及个人教学习惯和风格而定的规则,如“背诵课文不能断字断句,书写不工整要重写”等,虽然对部分同学而言有点过于苛刻,但是制度建立是为了平等对待每一个同学;第三,是针对语文学科特征给学生制定的规则(这是我能当“矮子”老师的重要环节,也是我要详细介绍的)。于我而言,我认为规则更是一种文化,最终达到让学生在氛围中以文化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意识,教育更多的是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自我约束,是主观约束力的一种体现。

第一、二条规则一旦确定下来,就要以学年为单位,不能轻易变动,但同时又必须考虑到规则在每一个学年要有不同的侧重点(特别是第二类的规则),这些侧重点是符合大部分学生学情的,并且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如一些学生爱交流,上课积极发言,一些学生则喜欢安静地学习,喜欢统计、记录之类的事情,所以就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个体或学习小组制定规则。规则的核心价值观在于一定要体现个体的特点与特长,所以我告诉学生:“如果你不爱开口表达,那么你一定要有‘烂笔头’的精神;如果你没有‘烂笔头’的精神,就一定要有‘笨鸟先飞’的意识;如果连‘笨鸟先飞’的意识都没有,那么就要想两个问题了,第一,这是什么地方?第二,你来这里干什么的?想好了这两个问题再做好走进教室与否的准备”。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入室即静,入室即学”,不管能力大小,但一定要有学习的状态。我要求可以有学不懂的,但不能有不学的。这是我在学生面前的反复强调的,也是铁一般的纪律,让学生牢牢地记住并执行。我渴望学生每天的学习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而规则是我实施教学的坚定基础,是学生在我面前不能逾越的底线。

第三种规则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求学欲望,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特点极力展现出来,让老师成为幕后协作者,成为孩子面前的“矮子”。

新生开学的第一个月我基本沿用班主任的分配,这样既能和其他老师同依同存,也留给自己观察学生的时间。为了让学生及早适应新的学习任务和环境,我在课堂上除了讲授学习知识,还强调语文学科中的一些规则,比如“知识是学习的根本,态度才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最开初的时间段我都会给学生灌输、强化这些规则,着力培养学生适应、遵守规则的意识,同时我的规则和班规、校规相辅相成,形成较为合理的约束机制,既不失语言学科的独特魅力,也提高了学生整体的纪律意识。

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从中慢慢地去感受学困生的一步步转变又是令人欣慰的。曾经班上有三个自称为“三人帮”的学生,令我头痛不已,上课不听讲还爱起哄,很多时候他们拿着买来的教参书对老师的讲解指手画脚,虽然他们不学也不懂,但对我的教学权威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记得有一次我问学生:“为什么在作者的眼中‘癞蛤蟆’是庞然大物呢?”这三个孩子就笑着大声说:“不是癞蛤蟆,是齐马尔(方言青蛙”的意思),那东西难看,一身都是包,拿来吓人是最好玩的。”当时我是又气又急,但一想我是老师不能失去对课堂的控制,所以即刻冷静下来赶忙把话接过来:“你们说的是青蛙,而我们课文里提到的是蟾蜍,二者虽然表面相似,但实则不是同类哟。”可这三个孩子又把话题扯到了另一边:“菜市场卖得贵,要二十元钱一斤。我们班的某某妈就在卖,贵得很,他们家挣黑心钱。”还没等他们说完,教室就已经有沸腾的迹象了:谁家是干什么的,谁最黑心了……我正立台前,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了半分钟,装作一副凝重的表情看着他们,趁着冷场的时机果断转移了大家的话题和视线。慢慢地我摸索出解决这种现象的一些方法:第一,实在是跑题得太远,就冷却他,直接让班上的优生来解决课堂上的问题,给班上树立正确的课堂榜样。第二,在还没有跑题太远的时候,当机立断的把话题引开。第三,先肯定那些差生积极发言的优点,然后给他们明确我的要求是什么,较委婉地将他们引回我想要的课堂。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比较调皮的孩子逐渐明白:上课可以积极思考,甚至是畅所欲言,但是不能以扰乱教学秩序甚至是挑起是非为目的。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后来其中一个孩子对我说:“语文课我是最听话的了,因为老师你准许我们讲话,我也知道我该说什么。很多老师都只会叫我闭嘴。”从他的话中,我窃喜自己的规则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我一直认为上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了解学生想知道什么,用亲和、简洁的方式跟他们交流。在实施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规则以后,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揣摩、交流课堂知识,及时放低自己,努力做学生知识的倾听者、记录者和总结者,做一个学生面前的“矮子”老师。

首先,从学情角度来谈一下 “矮子”老师的必要性。新时代的孩子个性张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主动选择和了解自己想要的知识意识是非常明显和强烈的。所以,我告诉自己要想给学生的“粱肉”不变成“糠糟”,就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点自己喜欢的菜,这样的知识营养才会被学生很愉快地吸收。(www.xing528.com)

然后,从认知规律上谈一下当“矮子”老师的可行性。知识的积累本就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形成并内化。哲学上不是说:“质变是量变引起的,但量变则需要积累的过程。”所以每一样东西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最终由量变引起质变。因此我的课堂教学目标只确立学生能完成的。我深知知识积累是不能急功近利的,要循序渐进,逐步强化完成。要想让学生逐步去吸收知识的能量,在我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充分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探究潜能,让他们一步一步地成长积累,把量的积累转变成质的飞跃。所以我一直奉行“课堂是你们的,我只想听到你们的声音”的原则。

我的课堂上,学生都是“巨人”。课堂里很多时候我的发言都是在夸耀学生,培养每一个人去当课堂主人的自信和勇气,而我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更注重掌握方式方法。每一节课,我都会让学生自己把下节课学习目标写在收获本上,收集并整理,在下一节课上公布在黑板上(如果有难度,就会提前写在教室后面黑板上),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我也会根据学生确立的学习目标将课堂的流程图展示给大家,让所有学生都清楚这节课要怎么进行,自己的角色是什么,要承担怎样的职责。我的课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一开始是我在讲,慢慢地我就只讲重难点,最后我什么都不讲,让学生更多地甚至是全程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和内容吸收中来,而我的任务则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他们一个会意的微笑。后来逐步形成了自读课学案由我和学生共同完成、课堂由学生主讲的讲学模式,对于重点和难点我只做引导和交流,最初上课的人由我来指定,待大多数人都熟悉流程方法了之后,课堂就变成了每个学生跃跃欲试和竭力发挥的自由空间了,我只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记录,并简单地小结一下。

待到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以后,我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矮子”老师,上课时我更多的是在座位上与其他同学讨论问题,在孩子的讨论中去发现他们的智慧,去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后来我欣喜地发现,我的语文课上,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地站在台上去跟别人分享他的理解和收获,每一个学生都让我觉得是可造之材。慢慢地,我的课堂更多的是依赖学生了,而我则完完全全地变“矮”了。

经过长久的摸索,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同龄人之间有着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相似之处,他们讲的比我讲的更能让同学听明白,同学也更愿意听,同时同学之间相互的认可比老师的赞美更具激励性,更让学生懂得去珍视,比如我在课堂上对某个同学大加赞赏,但那个受表扬的同学似乎还有些腼腆和尴尬,或许是他还不太习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吧;但当某个同学在课堂上表扬了谁,其他同学更多是投以羡慕和肯定的目光,这时那个被表扬的同学就显得更加自信,荣耀感更加强烈了。当我放低了在孩子们中间的位置之后,他们显得更加和睦、更加友爱,他们之间的情谊在彼此眼中更弥足珍贵了,这是我觉得用什么都难以换来的真情实意。

我就这样快乐地“矮”着,我的脸红润起来,不再眉头紧锁,孩子们的脸也红润起来了,有了更多的微笑。套用网络上的一句话:“如果,你认为你的学生是魔鬼,那么,你就身在地狱。如果,你认为你的学生是天使,那么,你就身在天堂。”的确,我把我的学生当成“巨人”,那么,我成了那个被“巨人”呵护的幸福“矮子”。只要我去相信孩子,尊重孩子,那么他们就有勇气和胆识去创造新的奇迹。

(此文在成都市2014年中学德育研究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此次有修改)

(吴娟,女,1982年生,四川南充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成都市新津区花源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