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葛家澍教授简介及相关附录

葛家澍教授简介及相关附录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葛家澍教授,男,江苏兴化人,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会计学家和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会计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7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63年,先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科教材《会计基础知识》的主编。

葛家澍教授简介及相关附录

葛家澍教授(1921年3月22日—2013年11月25日),男,江苏兴化人,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会计学家和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会计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葛家澍教授(下文简称“先生”)1921年3月出生于江苏兴化;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获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助教(1946年9月至1949年4月)、会计学系讲师(1949年5月至1956年7月)、副教授(1956年8月至1978年10月)、教授(1978年11月);198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为会计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仅两名);1990年获得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和拓荒者,先生共培养博士76名,并创造了中国会计界多项第一,包括招收全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培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第一个经济学(会计学)女博士、第一位会计学博士后、第一个来自台湾的博士等。

先生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首任院长[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学)第一、第二届成员(1982—199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在先生等老一辈会计学家的领导下,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学科)成为国家教委批准的首批博士与硕士授予单位,是我国最早招收会计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单位,是厦门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骨干学科和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的支撑学科,也是厦门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1987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在2002年和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均名列第一名(全国会计学科)。2000年12月,教育部根据“唯一最好”原则批准设立了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985工程”二期,会计学科唯一)“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目前,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形成了会计学系、会计发展研究中心、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学科群。此外,厦门大学会计学科也是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论证发起单位和首批试点单位。

在60余载的科研生涯中,先生最让人称道的品质是他作为科学家的求实态度和战士般的勇敢精神。这两点品质对中国会计思想的拨乱反正和西方会计学说的引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学术界一派严重的“崇苏”氛围。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通过论文、教材,提出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严密的“资金运动理论”,成为那一时期中国会计学的主流派,也是仅有的、不同于苏联专家的学术观点[2]。1963年,先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科教材《会计基础知识》的主编。这是当时这套教材中唯一的会计教材。1978年年初,学术界仍然被“两个凡是”捆缚手足,禁区森严。先生凭借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超人的胆识、深厚的学术修养,写了《必须替借贷记帐法恢复名誉——评所谓“资本主义的记帐方法”》一文(《中国经济问题》,1978年第4期),被誉为“打响了中国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炮”。此后,1980年9月,财政部发布《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恢复使用借贷记账法。1981年,先生发表论文《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厦门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这篇文章彻底推倒了在所谓“社会主义会计”和“资本主义会计”之间人为筑起的高墙,为我国理性研究和引进会计准则,提供了基础与可能。上述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的经典论文,是当时会计领域的思想解放与启蒙运动的核心论文,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会计研究与实务发展的进程,让会计回归到科学化、理性化的道路上来。此外,先生提出了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成为当时主流的两个学术观点之一,厦门大学会计学科也因此被中国会计界誉为“南派”。

先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的贡献是开拓性和奠基性的,主要包括确立了“资金运动理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于苏联的“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并为当时的经济运行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经过缜密的推理,提出借贷记账法没有阶级性,为当时会计领域拨乱反正打响“第一炮”;在对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进行详细、逻辑严密的讨论后,认为会计理论是继承性的、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当时会计界摆脱政治口号式的文章、回归到理性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与公允价值的研究,同样在学术界有先导、示范作用。

由于卓越学术成就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先生被誉为在会计理论上“独树一帜”和“大陆会计学界的翘楚”。先生先后撰写有影响的专著和教材20余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会计学科唯一),《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与杜兴强教授合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与杜兴强教授合作)与《会计理论》(与杜兴强教授合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分获福建省第六、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先生还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等。(www.xing528.com)

自20世纪80年代始,先生开始参与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他的诸多学术思想已成为我国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重要决策参考。从1986年至2004年,先生一直连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成员,担任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准则与会计理论研究组”召集人之一,与娄尔行教授、阎达伍教授一起,推动财政部会计司成立会计准则课题组,加快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进程;担任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改革研究组”召集人,推动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多元化尝试。先生还曾任中国会计教授会、中国对外贸易会计学会、中国机械工业学会、中国教育会计学会、中国医药会计学会、中国工会会计学会顾问,福建省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名誉会长、顾问等。此外,先生先后被聘为西南财经大学荣誉教授,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天津财经学院(现天津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学院、安徽财贸学院(现安徽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江苏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在职或客座教授。由于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先生担任福建省第六、第七、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从教60余载,先生教学成果卓著。教学成果奖方面,1989年,因其“创建独树一帜的财务会计教材体系”获得国家教委的“优秀教学成果奖”;1997年,先生的“以教学创新为中心,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级财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杜兴强、桑士俊为副主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9年,“继承与发展:独树一帜的《会计理论》教材”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除了教学成果,先生主编的《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第一版与第二版分别获得第三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与教育部第四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此外,先生还主编了《会计基础知识》等多部在全国影响甚远的会计学教材,发行量超过百万册。这些教材对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会计的教育、普及与推广,影响深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1]1982年担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创院院长,首次提出“引理入经”,即:针对当年财经、经济类招生只面向文科考生,提出文理兼收,并于1984年率先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试点。此后,这一做法逐步成为全国性政策。

[2]20世纪50年代,在王亚南校长的鼓励下,先生和年轻同事组成研究小组,一起探讨、切磋学术问题,潜心科研,并逐渐在国内学术界产生影响。1956年起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逐渐形成了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的观点,这成为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领域摆脱苏联影响、形成中国会计理论的标志,先生也因此被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顾准先生赞为“资金运动学派”的创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