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文化的影响与健文化的起源

中华文化的影响与健文化的起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并由此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汉字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中华民族将这种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合兴人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对历史先贤的无限敬仰以及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感敦促自己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这就是健文化寻源的基础路径。

中华文化的影响与健文化的起源

合兴初级中学提出的以“健”字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有以下几个主要来源:

1.源于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民族灵魂,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都在历史的进程中相继陨落,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而独有中国,虽然也遭受过无数次的内乱纷争和外来入侵,但是中华民族却仍旧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从来没有出现过中断,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一直能够保持相对的完整且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阶段这种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并由此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汉字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精神,也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得以传承、发扬,其中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之一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春秋时期开始,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自身理念追求,做一个具有自强不息、主动追求的君子成为天下仁人志士的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代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第一卦乾卦的《象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对于其含义,有这样的解释:乾为马,坤为牛。用马来象征乾(天),故“天行健”就是以骏马形容自强不息。“行”字,行动的意思。“健”字,代表主动的意思,不停息。“天行健”,意思是乾卦代表永不停息地行动,时时刻刻要有追求。“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指人类中代表乾的这类人,就是要求想做君子的人,当时时刻刻保持追求,主动保持奋发向上的意识。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经历各种磨难,但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根植于华夏儿女的心中,并不断生长。它不断地唤醒国人心中的民族精神和团结意识,抵御压迫和侵略,并使自己的内心逐渐坚强起来。中华民族将这种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春秋时期孔子为激励学生效法自然、珍惜时光、努力进取,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终于苦心人天不负,复国成功;王夫之于垂暮之年,患病卧床,犹克服各种困难,勤奋著书,矢志不渝;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无数仁人志士历经数十载的艰苦奋斗、不懈追求,十次武装暴动,推翻清政府,走向共和;1914年梁启超先生对清华学子殷殷寄语,希望他们学业有成,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真正的德才兼备,具有自强不息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君子。合兴人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对历史先贤的无限敬仰以及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感敦促自己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这就是健文化寻源的基础路径。

2.源于张家港精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举国上下积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锐意改革,坚持开放,大胆创新,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我们合兴初级中学所在的张家港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

张家港市原名沙洲县,于1962年由江阴和常熟各划出一部分成立。1986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北滨长江,与南通、如皋靖江相望;南近太湖,与无锡、苏州相邻;东与常熟相连;西与江阴接壤。1962年建县之初,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000多万元,被称为“苏南北大荒”。

穷则思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家港市的前身——沙洲县的干部群众打破传统农业经济的束缚,发扬“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大办乡镇企业,开拓外向型经济,全县上下到处弥漫着学习、改革、发展、赶超的气息。创业过程中,全体干部表现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扶正祛邪、敢于碰硬,雷厉风行、脚踏实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加压力、永不满足”的工作标准和工作作风

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莅临张家港市,亲笔题写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十六字张家港精神。同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张家港精神”和“张家港经验”走向了全国。同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中的《弘扬张家港精神》一文,将张家港精神内涵阐述为:团结拼搏即团结起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开创大业;负重奋进即肩挑重担,迎难而上,肩挑重担,奋勇前进;自加压力即自立自强,自我加压,不留后路;敢于争先即心想长远,永不满足,敢闯敢冒,敢争第一。团结拼搏是前进的基础,负重奋进是前进的要求,自加压力是前进的动力,敢于争先是前进的目标。这个阐述精准到位。没有全体人民的团结拼搏,就创造不出一流的业绩;没有负重奋进的要求,就产生不出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没有自加压力的精神,就没有敢于争先的目标,也就没有团结拼搏、负重奋进的内在动力。其实质就是团结一心,解放思想,奋力拼搏,真抓实干,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自觉、能动地改造主、客观世界,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张家港市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在实践中赋予张家港精神“争先、创新、务实、富民”等新的时代内涵,以“无功即过”的意识抢抓发展机遇,以超越自我的追求提升发展定位,以激励竞争的机制营造发展氛围。张家港人的争先,不仅是在宏观环境宽松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是在宏观环境偏紧时创造机遇、迎难而上,分秒必争去“抢”、千方百计去“拼”、有胆有识去“争”。18年来,张家港人不仅“抢”到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冶金工业园,也“抢”到了一大批外资企业如美国杜邦陶氏等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张家港人还善于在“闯”中开辟新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张家港人积极推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较早地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一大批现代企业如沙钢、华芳、国泰等脱颖而出。从乡镇企业转制到激活民营经济,从推进沿江开发到发展园区经济,从实施城市经营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张家港人始终在“闯”中前进,并催生累累硕果。张家港把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活力和潜力。在成为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争创全国第一批生态市的目标;在拿下“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的牌子后,又把率先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列入年度目标;在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又向“中国人居环境奖”发起冲刺。10年来张家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先后获得84项国家级和102项省级荣誉称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张家港人在创业、发展过程中“不用扬鞭自奋蹄”,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加压力,不断进取,奋发向上,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张家港精神是张家港市不断向前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它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教育自然也不例外。18年来张家港的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今张家港已经基本实现了12年的普及教育,基础教育的巩固率连续多年达到了99%以上,并建成了全国县级市的第一所高等职业学校“沙洲职业工学院”,张家港精神已经深入校园、深入师生心中。我校建于张家港市蓬勃发展的时代,深受张家港精神的感染和鼓舞,提出健文化理念,也是基于张家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以期激励全校师生奋力前进,迎难而上,自强不息。(www.xing528.com)

3.源于“乒乓精神”

我校所在地位于锦丰镇合兴街道,位于张家港市北部,南与杨舍镇接壤,距市区6公里;北倚长江,距江滨5公里。合兴一直以来就有“乒乓之乡”的美誉,乒乓球运动项目是合兴百姓十分喜爱的体育项目,也是我们合兴初中师生们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建校以来,我校积极依托乡土文化特色,秉承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优势,积极发扬乒乓球运动这一特色项目,并进一步挖掘乒乓文化的内涵,积极发扬乒乓精神来教育、引导全校师生不断前进。

1981年5月,在首都人民欢迎中国乒乓球队胜利归来的大会上,万里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中国乒乓球队具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国争光的精神;发愤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不屈不挠、勤学苦练、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万里同志还把上述各点概括为“乒乓精神”。

多年来我校一直用“乒乓精神”不断激励师生前进,开展了系列而广泛的“乒乓精神伴我行”等系列活动;每年开展“新生杯”、“励志杯”乒乓球比赛;建立乒乓球校队,进行科学训练并参赛,为校争光;成立乒乓球兴趣小组,为学生业余兴趣发展提供舞台;开展“乒乓精神大家谈”活动,用国球精神育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我校认为国球精神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崇高而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乒乓国家队从成立以来就自觉服膺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傅其芳、容国团当初断然从香港回大陆,就是抱着为国争光的强烈愿望。容国团本来在香港一家渔行谋生,他回大陆参加新中国建国五周年乒乓球表演赛,渔行老板责问他,逼他写悔过书,容国团义正词严反驳道:爱国无罪,悔什么过?岁月如梭,斗转星移,多少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员,面对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的诱惑,面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尽管有人彷徨过,选择过,但爱国主义自始至终是这支队伍的精神主流,是支持这支队伍自强不息的主心骨。这支队伍浸润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烈渴求,他们不仅承载着提高乒乓球运动水平、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的历史责任,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承载着和平使者、民间外交的历史使命。无论是训练中、竞赛中,他们都能够超越个人的情绪,超越个人的成败得失,将自己的事业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并从这种联系中获取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其次是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气度。几十年来,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色彩纷呈的鲜花面前,在十年浩劫和有时遇到不尽如人意的战绩时,中国乒乓球队始终保持清醒冷静,不骄不躁,宠辱不惊,战绩辉煌却不自夸,尖子辈出却不自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竞技赛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胜败乃兵家常事。“胜了从零开始,败了打翻身仗”是他们的格言。无数事实昭示人们:过度的喧哗和不必要的张扬只能带来额外的负担。领军人物说的那句“狼来了”如同暮鼓晨钟,振聋发聩。崇高的理想和高标准的要求,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得这支能征善战的运动队伍总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什么时候都不敢懈怠,什么时候都不忘朝着世界乒乓球运动高峰进击不止。

第三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长盛不衰的实现靠的是行动而不是对概念的不断重复演绎。一支运动队伍,通常在新旧交替时很难严丝合缝,链条松动、后继乏人是常有的事情。中国乒乓球队虽然也有过青黄不接的时期,但总的来说,他们的新旧交替大都能够做到无缝连接,平稳过渡。这应归功于他们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落实后备人才建设,一、二、三线队伍的培养都不偏废,不放松,用他们的话说,吃着碗里,望着锅里,还想着田里。据统计,目前我国经常打乒乓球的人口约一千万人,参加业余体校训练的少年运动员有30000多人,在中国乒协注册的成年职业和业余少年运动员近2000人,最高水平的国家一队、二队运动员近100人,构成一座目标一致、层层衔接的人才金字塔。他们建立起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机制和淘汰机制,使一、二、三线队伍各得其所又灵活流动,增强了运动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多数时候,中国乒乓球队不是一般的自然接班,而是新手奋力抢班,形成后浪推前浪的磅礴之势。再看中国乒乓球队历来的教练队伍,在世界乒坛,他们中间哪一位不是蒸不熟、炒不爆、捶不扁的响当当的铜豌豆?哪一位不是多谋善断、游刃有余?新旧交替之所以能做到无缝连接,平稳过渡,后面该做多少成功的策划和周密的安排,多少深入细致的具体工作啊!

第四是拥有一个精诚团结的领导核心。中国乒乓球界以一种开明的态度和宽容的精神,鼓励技术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以此激活思路,防止僵化。他们小心保护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欲望,也不回避学术争论,但是他们总是能够越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把各种主张筛选、整合起来,形成主流思想并付诸实施。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乒坛长期存在着一个有经验、有胆略、有权威的领导核心。他们尽管职务有变动,地位有变化,但从来未曾将眼光从乒坛移开,而且时刻追踪着乒乓运动的技术前沿,关注着乒乓队伍的兴衰际遇,或勉励有加,或提出忠告,并在适当的时候力排众议,作出正确的抉择。他们是中国乒坛清明、稳定的重要因素,是防止各行其是、一盘散沙的重要力量。

“乒乓精神”的总结为我校精神面貌的改变注入了活力,为我校健文化的提出提供了借鉴和思考,也为今后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4.源于学校和学生实际

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建于2001年,它源于沙洲中学初中部、悦来学校以及成人教育学校。我校成立以来的12年,是国家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12年,也是学校文化从兴起到蓬勃发展的12年,更是张家港市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12年。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的校园环境、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德育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近年来,我校要进一步发展,却明显感到进入了发展的瓶颈,进步的阻力在明显增大。经过多次的交流、研讨与思考,发现问题出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短板上。新校成立之初,我校异地兴建、三校合并,当时的任务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融合。2年后,我校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课堂教学的发展,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效果。5年后,我校着力于品牌学校的建设,先后创建了江苏省绿色学校、苏州市首批教育现代化学校等。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进步,学校文化建设并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师生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因而,8年后,我校进一步着手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利用乡土资源,大力倡导“乒乓精神”,突出了“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的口号。经过两年时间,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于2011年,在原有乒乓特色项目的基础之上开始提出文化兴校的理念,提出健文化的理念,逐渐关注学校文化建设,并积极地付诸实施。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作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体系。而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促进人身心结构的健全,智慧才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加强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独具品质的校园文化,是提升我校教育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的教育内涵包括特色发展、人本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效能发展等诸多方面。在我校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挖掘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核心要素,渗透拓展并践行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能实现我校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发展。

我们在校园文化的践行过程中发现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浓郁的文化气息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是催生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只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教育品质,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成就教师的人生价值,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