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经》科学思想与中华文化的发现

《易经》科学思想与中华文化的发现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易经》自然数序,表示方式的二进制,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科学思想,是一个中国人所值得引以为荣的。丹麦人宝雅博士以《测不准定律》之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后,以太极八卦圈之纪念章赠人,可知其定律之发现与《易经》一书有关。莱布尼兹与牛顿同时分别发明微积分。

《易经》科学思想与中华文化的发现

29.易经[76]

《易经》即《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第一部经典著作,被尊为“四书五经”的群经之首。其成书年代最早可能流传了约3 000年。“周”不是周朝的周,意为周至、周密;易是变易,穷究事物的变化。

据唐代魏征[77]隋书·经籍志(一)》载:

昔伏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惟失《说卦》三篇。

《周易》分本文与解说2部分。本文称为经,解说称为传。《经》由64卦与所附解说的《卦辞》与《爻辞》构成。《经》又分上下2篇,《上经》30卦,《下经》34卦。《传》共有10篇,又称《十翼》,翼即翅状物,有辅助的意思,《十翼》是解释《经》的著作,它包括各分上下卷的《彖传》、《象传》、《系辞》,以及《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计10传。

《周易》是我国学者重点研究的书籍之一。历代存书丰富,班固[78]汉书·艺文志》罗列公元1世纪以前我国保存的古籍有关《易经》的著作,统计为“凡《易》13家,294篇”。至唐代魏征撰《隋书·经籍志》统计有关《易经》的书:“右69部,551卷(通过亡书合94部829卷)。”现在,这些书籍大部分已遍及全国各地。至于中文以外的翻译本,有拉丁文、法文、英文、俄文、意大利文、丹麦文、西班牙文……

现今对《周易》又有新的解释,下面引美籍华人应鼎成的《中国文化之来源》:[79]

中国数学源于《易经》,有数学就有科学。《易经》之所以被认为是一部科学的书,就因为《易经》有一套完整的数学符号逻辑系统。基于二种符号:短横不连接的线(— —)称为阴,代表偶数,在今日的电脑(资讯科学)符号为O、为关;长横连接的线(——)称为阳,代表奇数,在今日的电脑符号为1、为开。整个《易经》是一项完备的二种符号(— —与——)系统,这古而不老的《易经》是一套数学逻辑(— —与——),亦是宇宙最自然的法则。(第1页《易经科学》)

二进位制的不同位置不同数值表示出八个自然数,见数知象,象与卦通,八个自然数是八个象,亦是八个卦,八个卦是由三线条的不连接(— —)与连接(——)所组成,不连接的(— —)代表0数值;连接的(——)代表1数字。(第5页《易经科学》)

二进制最大优点可用电脑减少灯的数量说明。由0到63的64只灯号可以减少到6只,6只(— —)关与(——)开的灯号可代替64只灯,即二的六乘方为26=64……《易经》自然数序,表示方式的二进制,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科学思想,是一个中国人所值得引以为荣的。有《易经》的八卦与64卦,就有电脑的(0与1)二元算法。(第11—12页,《易经科学》)

在电脑未发明前的1854年,James Legge(詹姆斯·理格,英国人)把中国的《易经》翻译为英文,据说有人看过这本书后,触动灵感而发明电脑,有此可能。就像中国的火药传到西欧而发明枪炮,中国的指南针传到西欧而有美洲的发现。不过,我们现在只能说,《易经》与电脑是两种相同的观念,不是彼此相袭沿用,而是独立,但相同的创见。(第20页,《易经概说》)(www.xing528.com)

丹麦人宝雅博士以《测不准定律》之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后,以太极八卦圈之纪念章赠人,可知其定律之发现与《易经》一书有关。(第20页《易经概说》)

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ng,公元1646—1716年)与牛顿(公元1642—1727年)同时分别发明微积分。莱布尼兹在德国,牛顿在英国,各自推演微积分,互不相识,但研究之结果相同。莱布尼兹于1679年发明二元算术后,因为没有更大的成功效用,故保留未曾公布,一直到20多年后收到北京的德国朋友[80]寄给他的伏牺易64卦园图和园图里面按八卦配列方园的木版图后,发现与自己所发明的完全符合,不由地惊叹中国5 000年前科学的成就。莱布克兹以0和1的单纯二数来表示一切数的理想是天才的闪烁,《易经》以阴阳二记号来显示天地万有亦是天才的放射。5 000年后,东西两大天才,借着数学的普通的直觉的方法,而互相接触、互相认识、互相理解,以至于互相携手,是东西两大发明相契合之两只手掌。

前面曾说过,“周易”的周是周而复始的周,不是周文王作《卦辞》而以周名之。再进一步分析“周而复始”也是不正确的,天下的事物不会绝对相同,“易”的本身就是变化,既不是绝对相同就不可能有“易”,相同只是相对而论。所以,《易经》的“易”是变化,不是平面的圆周的复始,而是立体的螺旋形的变化,绝不重复,而是逐渐上升,逐步提高,这种变化永无止境,“生生不息”,才能叫做“易”。我国的文人知道“易”是变化,而把每一次的变化都看成是相同的、像“走马灯”一样就错了。即令是“铁板一块”,而铁板内各部的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误解了“易”的变化为“周而复始”,也就错误地将卦限制于占卜凶吉上,作为算命、看相、问卜的工具,而误入歧途。把“易”64卦当成36计来生搬硬套,指导战争的胜负,其结果是阻碍了“易”哲理的研究和前进。而科学家们却用科学的眼光来分析“易”,因此大大地(不是停留在原基础上)利用了“易”,得以发掘、发展各种科学定律,从而获得诺贝尔奖。据束景南《太极图:东方太极科之光》[81]云:

至今世界上受太极哲学与科学启导而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已有四名。

太极图启示科学家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更是现代人类科学史上东西方科学与自然观互相交融启迪的光辉范例。

1947年他因杰出的科学成就而被授予丹麦荣誉勋章,需要设计一枚盾形纹饰以象征他所建立的原子理论与量子力学的微观科学理论时,他选择了中华太极图。镌刻上一行他的互补原理的名言:对立即互补。

总之,《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核心。5 000年前神农创64卦以来,它享有中华文化最高的权威。在世界其他文化中,只有西方的《圣经》和印度的《吠陀》可以与之相比,它还会保持自己的生命力一直到永远。

img35

图30 易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