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文化的国粹:茶、汉服、瓷器和《易经》

中华文化的国粹:茶、汉服、瓷器和《易经》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文化国粹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并属于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茶叶具有健康、天然、文化、文明以及时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的喜爱。中国发明的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

中华文化的国粹:茶、汉服、瓷器和《易经》

中华文化国粹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并属于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比较常见的概括是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提炼了二十大国粹,这二十大国粹是:

(一)《易经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最早是由伏羲创制(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伏羲所创的八卦称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以后,又有神农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殷商末年出现了《周易》。由此可见,《易经》这部哲学经典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三位伟大始祖伏羲、神农、轩辕黄帝共同开创完成的。《易经》至今已有5000—10000年的历史。到春秋时期,孔子为易经作《易传》。《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二)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聃(因而人称老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著有《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共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的《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道德经》一书是老子为中国、为全世界所奉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财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继伏羲、神农、轩辕黄帝之后,中国的高智慧圣人,也是世界最高智慧者。

(三)中医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一般是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中医也称为汉医。“中医学”之中包涵“中药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因此,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药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它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中医经典完成于距今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因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就是中医的鼻祖。综上所述,中药和中医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和轩辕黄帝。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人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疗法是中医学遗产的一部分,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四)中华衣装(汉服或华服)

中华衣装,也称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汉服(华服)是非常美丽的服装,最能体现汉族人儒雅内秀、神采俊逸、雍容华贵、美丽端庄的气质。

(五)丝绸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而做出发明丝绸(养蚕缫丝织绸)这一伟大贡献的发明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在5000多年以前,勤劳、智慧、聪明的嫘祖就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嫘祖作为中华第一夫人,与黄帝并列为“人文初祖”,嫘祖被誉为“人文女祖”。嫘祖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世尊为“先蚕”,享誉海内外。嫘祖教民养蚕缫丝,建立了光照千秋的功业,被称为“蚕母娘娘”。由于嫘祖创造了丝绸文明,功高天下,自周代起就被尊奉为“先蚕”,民间尊称为“蚕神”,爱称为“嫘姑”“丝姑”“蚕姑”,历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无限崇拜。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开启了享誉中外的丝绸文明,泽被天下。韩国、朝鲜及东南亚国家都隆重祭祀嫘祖。西方国家认识中国是从认识丝绸开始的,因而最早称中国为“赛里斯国”,即丝绸之国。嫘祖发明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堪称在“中国四大发明”之前的“中国第一大发明”。丝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丝绸,是人类最美丽的发明。

(六)茶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饮茶、种茶、制茶都起源于我国。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说明,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国就发现了茶叶,并且知道了茶叶具有神奇的药用作用。因此,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是中国的茶叶鼻祖。神农不仅是中国的茶叶鼻祖,同时,神农也是全世界的荼叶鼻祖。茶叶,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饮料,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饮料。茶叶具有健康、天然、文化、文明以及时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的喜爱。

(七)瓷器的制作技艺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发明的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号称“瓷之国”,中国所制造的精美的瓷器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被誉为是“瓷器之国”。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传到世界各国,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也博得了“世界瓷国”的光荣称号。

(八)中国古典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瑰宝。中国是诗词王国。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以及元人小令,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3000年来,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言和铿锵的音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诗经词曲文集包括:《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金刚经》《四十二章经》《心经》《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词》《稼轩长短句》《通志堂集》《侧帽集》《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元丰类稿》《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范文正公文集》《文宪集》《文山诗集》《指南录》《白氏长庆集》《樊川文集》《李义山诗集》《陶渊明集》等。

人的情感借由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社会风貌,自然山水,伤情别离,朝堂政治,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诗词的魅力在于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浓厚的诗情依旧在人的精神中熠熠生辉。古典诗词的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哪怕身在今天的我们,时隔千年,去温读这些精炼优美的诗词,依旧能深切感受到古人抒发的感情,勾起每个人心里的无限诗意。诗词被称作中国古代最优美的文字是当之无愧的,它以最精炼、最抒情的文字直达人的心底。时而婉约到极处,时而又豪放到极处,细细品味间,令人心醉神迷。

(九)书法国画

中国的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的汉字,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毛笔,便产生了书法,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从东晋唐朝楷书行书草书,到了唐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到达成熟,并且繁荣。中国的书法有5种基本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大书法家,其中东晋时代的王羲之是中国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流传千古,天下闻名。《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

国画,是中国汉族传统绘画形式。国画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绡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其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十)古琴与民族音乐

古琴,也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代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琴的创制者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等说,可以看出,古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修之艺。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孔子酷爱弹琴;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古琴是最高雅的乐器。古琴十大名曲:《广陵散》《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酒狂》《关山月》《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幽兰》。中国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十一)围棋、中国象棋

围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围棋是中国“五帝”之一的尧帝发明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围棋最早被称为“弈”或“棋”,后来有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互相攻击,互相包围的特点,称“下棋”是“围棋”。这样,“围棋”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就固定下来。围棋属“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的“四艺”之一。“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围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唐代出现了棋待诏官职。中国的围棋在公元7世纪(中国唐朝)时传入日本,很快就在日本流行开来。围棋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围棋是我国古人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大的空间可以落子,使得围棋变化多端,比中国象棋更为复杂。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盘围棋的时间没有规定,快则5分钟,慢则几天,多数时候下一盘棋需要一到两个小时。下围棋对人脑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创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断能力,也能提高人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因此,围棋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中国人所发明的围棋,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令人惊奇的是,中国的围棋也非常符合现代科学(天文学、宇宙学)的原理与自然规律。围棋的规则是非常简单的,在所有的棋类中,围棋是规则是最简单的。但是,围棋的棋局又是非常复杂的,千变万化以至无穷。中国的围棋包含着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奥妙无穷,是非常绝妙的发明。

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项目之一。在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现在则被视为是怡神益智的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有着数以亿计的爱好者。象棋不仅能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更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辩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中国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是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类运动。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招,直至分出胜、负、和,对局即终了。在棋战中,人们可以从攻与防、虚与实、整体与局部等复杂关系的变化中提升思维能力。中国象棋历史悠久,它难易适中,基本规则简明易懂,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变化丰富细腻,棋盘棋子文字都体现了中国文化。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深受群众喜爱,而且流传国外。

(十二)文房四宝

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一般是指“笔、墨、纸、砚”这四种用具。文房,也就是书房。笔、墨、纸、砚这4种基本用具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4件宝贝,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之为“文房四宝”。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最出名的、最好的、质量最优的当属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因此,“文房四宝”一词也可以是专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湖笔,产于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市位于浙江省的最北端、太湖的南岸,自古就生产优良毛笔。自元朝以来,湖州生产的毛笔为天下最佳者。也就从那时起,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现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

湖州毛笔简称“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已成为毛笔的代名词。

“天下墨业在绩溪”。徽墨产于安徽的徽州,制造中心在绩溪、款县、屯溪这3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尤其是绩溪县,徽墨制造业极盛。徽墨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墨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泾县古时属宣州管辖,所以泾县所产的纸称之为“宣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制造宣纸的原料是生长在安徽宣州一带的青檀树的树皮,因青檀树皮的纤维非常洁白,因此,造出的宣纸非常洁白细密。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再加上宣纸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传说宣纸的发明者是蔡伦的弟子孔丹。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制造宣纸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皮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宣纸是中国古代文人书法、绘画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是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用品。中国古人有“敬惜字纸”的良好传统,表现出中国古人对文字、文化的尊重和对宣纸的爱惜。

中国四大名砚有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广东肇庆在唐代时设为端州,所以把出产于广东肇庆的砚称之为“端现”。歙砚,产于安徽省古歙州的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等地。歙砚与端砚齐名。洮砚,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一带。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澄泥砚,是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的,因此,澄泥砚的制造材料是泥,而不是石。实际上,澄泥砚是一种用泥土烧制的陶器,这是与前三种砚不同的地方。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四大名砚”中的其他三种均为石砚,唯有绛州澄泥砚是泥砚。它与端、歙、洮砚齐名,称为“三石一陶”。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历史悠久,当时曾被列为“贡砚”。后来明朝灭亡后,澄泥砚制作工艺就失传,失传了近三300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位艺人历经千辛万苦终将澄泥砚恢复生产后,绛州澄泥砚又重新展露在世人面前,重新成为古城绛州的一大地方特产。中国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人的创造发明,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保存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十三)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也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产生于中国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的创立者为张道陵。张道陵原名张陵,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后代。张道陵创立了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即“天师道”),因此,张道陵也被尊称为“张天师”,其后代世袭者也被称为“张天师”。道教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道教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道教的理论指导思想。(www.xing528.com)

(十四)中国建筑、中国园林、客家民居

中国建筑为世界建筑史中一大分类,依地区来区分,中、日、韩、中南半岛被称为东方系,西方系则以欧美称之。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历史。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有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归结起来,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3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我国园林那“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客家民居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是中国南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古代民居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客家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大多居住于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而且为防豺狼虎豹、盗贼侵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十五)中国功夫(武术、太极拳、气功)

武术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中国汉族武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赵堡、武当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动功是指以身体的活动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静功是指身体不动,只靠意识、呼吸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气功。大多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会练习导引、内丹术气功,佛教里的禅定、静坐也包含气功。气功常配合武术或静坐一起练习。练针灸的中医也常透过练习气功来增进疗效。

(十六)戏曲

中国戏曲包含很多种类和丰富的内容。以下以京剧和昆剧为代表简要介绍。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北京这座城市对中华文明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京剧被列入非遗名录,说明她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京剧唱腔优美,抑扬顿挫,角色众多,有生旦净丑四种角色。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形式,19世纪中期孕育于民间,融合了中国南北方戏剧元素的京剧在北京发展成熟,广泛流布于全国。京剧表达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成为世界上一枝独秀的中国艺术,保留了被广泛认可的国家文化遗产要素。京剧所蕴藏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能够为民族魂魄的振作、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价值观念的再造、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营养和资源。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联合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剧又名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昆剧诞生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昆剧的唱腔委婉细腻、新丽流畅,非常好听,有“水磨腔”之称。昆剧艺术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许多地方剧种,如京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晋剧、蒲剧、上党戏,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因此,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同时,昆剧还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十七)中国烹饪、中国节日饮食文化

中国烹饪(中国菜)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种菜肴的总称。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食文化数千年发展的结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八大菜系包括粤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川菜、闽菜、鲁菜。中国节日饮食文化有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十八)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仅以小说和散文为例:

小说:《烈女传》(西汉,刘向)、《搜神记》(晋,干宝)、《太平广记》(宋,李昉、扈蒙、李穆等)、《世说新语》(南北朝,刘义庆)、《莺莺传》(唐,元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全传》(施耐庵)、《金瓶梅》(兰陵笑笑生)、《醒世恒言》(冯梦龙)、《警世通言》(冯梦龙)、《喻世明言》(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禅真逸史》(方汝浩)、《杨家府演义》(作者不祥)、《封神演义》(陈仲琳)、《红楼梦》(《石头记》,曹雪芹)、《镜花缘》(李汝珍)、《聊斋志异》(蒲松龄)、《三侠五义》(石玉昆)、《小五义》(石玉昆)、《济公全传》(郭小亭)、《说岳全传》(钱彩)、《施公案》(未著撰人)、《绿野仙踪〉〉(李百川)、《隋唐演义〉〉(褚人获)、《孽海花》(金松岑、曾朴)、《老残游记》(刘鹗)、《儒林外史》(吴敬梓)、《官场现形记》(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大唐狄公案》(荷,高罗佩)、《啼笑因缘》(张恨水)、《金粉世家》(张恨水)、《前汉通俗演义》(蔡东藩),还包括《后汉通俗演义》《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代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民国通俗演义》(部分)《儿女英雄传》等。

百家经典:《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孙膑兵法》《孟子》《春秋繁露》《鬼谷子》《苏子》(失传)《焚书》《续焚书》《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藏书》《美芹十论》(兵家)《大学》《中庸》等。

(十九)对联、灯谜、曲水流觞

对联起源于桃符,又称作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的对联小类相对,对仗比所谓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对联兴起,散文对联排斥在外,称非主流对联。非主流对联指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并取杯饮酒。曲水流觞这种游戏非常古老,有数千年的历史。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记录的就是在浙江绍兴兰亭一带进行曲水流觞游戏的过程。

(二十)中国结、剪纸、刺绣、黎族织锦

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当代多用来室内装饰、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剪纸艺术这一中国民间艺术瑰宝,至今仍然绽放着绚丽的光芒。中国在西汉以及东汉时代就发明了造纸术,以后就有了剪纸。剪纸是我国最普及和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剪纸也称为“窗花”,在新春佳节时,中国百姓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剪纸(窗花)集装饰性、艺术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刺绣,是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在中国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刺绣织物主要是丝绸和丝线。在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江苏省的“苏绣”、湖南省的“湘绣”、广东省的“粤绣”、四川省的“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很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除此之外,还有河南开封的汴绣、浙江杭州的杭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作绣、杭绣可以合称为“中国六大名绣”。

苏绣,即苏州刺绣。苏绣至少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仍以苏州为中心,现已遍及江苏省的扬州、无锡、常州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史籍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到了明代,苏州江南一带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苏州的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等方面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苏绣也成为天下名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湘绣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令世人叹为观止。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40多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湘绣)已发展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粤绣,产于广东。粤绣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广东特别是广州等珠江三角洲一带,是中国桑蚕业的发达地区。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潮州绣),所以粤绣有时也称为“广绣”,一般来说,粤绣是广绣与潮绣的合称。粤绣创始于黎族,与黎族织锦同源。粤绣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史籍记载,唐代的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细如毫发,点划分明,唐朝皇帝唐顺宗嘉奖其工,谓之视姑。粤绣从此名扬天下。这个故事说明广绣历史悠久,技艺卓越超群。宋元时期,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粤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地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也称“川绣”。四川省是中国桑蚕业的发达地区。蜀绣的历史很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文学家扬雄诗中。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至少有2200—3000年的悠久历史。

汴绣,也称“宋绣”。汴绣(宋绣)起源于宋代的国都开封,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当时开封作为北宋的国都,称为“汴梁”,也称为“汴京”,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汴绣是中国著名绣种之一,它以绣制中国著名古画著称于世。绣品古朴、典雅、细腻,早在宋代就驰名全国。汴绣(宋绣)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汴绣素有“国宝”之称。

杭绣,即杭州刺绣,起源于汉代,南宋时达到极盛时期。杭州是“杭绣”的发源地,历来有“丝绸之府”之称。丝绸业的兴盛,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发展,刺绣在杭州有悠久的历史。宋高宗南渡,杭州成为南宋的国都后,画师绣工云集,繁华至极。

黎族织锦,也称为“黎锦”,是海南岛黎族的民间织锦。黎族织锦(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有着3000年悠久的历史。黎锦在春秋时期就享有盛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上被称为“吉贝布”,“吉贝”在黎语中就是木棉的意思。海南岛盛产木棉,心灵手巧的黎族祖先很早就发现了木棉的用处,就用木棉纺纱织布。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木棉花也就是攀枝花)来织锦。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黎锦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精细、轻软、洁白、耐用,“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织锦(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是中国纺织艺术的一朵奇葩。在黎族文化中,文化底蕴最深厚、历史最悠久的当属黎锦,极富东方神秘文化的色彩。黎族织锦工艺是黎族传统工艺中的奇葩。黎锦,是从天上飘下的云彩;黎锦,是织在布上的民族史诗。从宋代,黎锦都是向朝廷进贡的珍品,被誉为“东粤棉布之最美者”。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上海人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