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经》:中华文化的元典与第一经典

《易经》:中华文化的元典与第一经典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圣经》构成了西方的文化传统,成了西方文明的支柱。所以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第一经典。具体来说《易经》的文化地位,我用三个唯一来概括。第一个唯一,《易经》是人类轴心时代唯一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第二个唯一,《易经》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家共同信奉的书。他们的主要依据就在于《易经》,儒

《易经》:中华文化的元典与第一经典

易经》这本书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究竟是什么地位呢?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易经》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什么叫“元典”呢?“元”就是“头”的意思,我们都知道正常情况下人出生时是头先出来的,头代表初始、第一的地位,《易经》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也就是第一位的经典。

每个民族都有一部自己的元典,按时间先后来排,就是《吠陀经》《圣经》《易经》《古兰经》,这四部经典分别代表了四大文化。《吠陀经》是印度文化的第一经典,《圣经》是西方文化的第一经典,《古兰经》是伊斯兰文化的第一经典,而《易经》是中国文化乃至东亚文化的第一经典。因为《易经》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一经典,而且也是日本韩国等民族所共同推崇的经典。

我们来看看这四大经典。《吠陀经》是印度历史上一切文化的源头,也被称为《天启经》,是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最重要、最根本的一部经典。《圣经》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它包括两部分:《旧约圣经》(或称《旧约全书》)和《新约圣经》(或称《新约全书》)。《旧约圣经》是犹太教的经典;《新约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当然基督教也信奉《旧约》。《圣经》构成了西方的文化传统,成了西方文明的支柱。《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它把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阿拉伯民族连接成一个伟大的民族。

我们的《易经》很有意思,它没有发展出一个宗教,而是影响了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它又对中国化的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第一经典。

具体来说《易经》的文化地位,我用三个唯一来概括。

第一个唯一,《易经》是人类轴心时代唯一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

轴心时代指公元前500年左右,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他发现,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世界各主要民族历史上都出现了一个文化的高峰,雅斯贝尔斯把这个高峰称为“轴心”。轴心是什么意思呢?开车的人都知道,车轮的中间叫车轴,也就是说如果把文化比喻成车轮,那这个车轴就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形成的。后来的文化虽然有所发展,这个车轮越来越大,但是都没有偏离这个车轴(轴心)。也就是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形成第二个轴心。

轴心时代的西方正值古希腊文明时期,古希腊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时期出现了一批巨人、巨著:古希腊神话,如大家都知道的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之首宙斯,生了一堆儿女,其中的一对双胞胎,一个是太阳神阿波罗,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这两个神代表的日神文化与酒神文化就代表着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与情感力量;古希腊史诗,如《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悲剧,如三大悲剧作家;历史著作,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古希腊医学,如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最伟大的就是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出现了一批伟大的哲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概念判断推理AEIO这些理论至今没有被超越。

这一时期,两河流域诞生了希伯来经典——犹太教的《圣经》,而在东方的古印度则诞生了婆罗门教的经典,如《梵书》《吠陀经》等,还有古印度的史诗、哲学经典《奥义书》。在我们中国,轴心时代正值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诞生了《易经》,公元前500年左右诞生了诸子百家的作品,包括《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

这些经典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原创经典,它奠定了其民族的文化精神,到后来也都没有偏离,还都在按照这种文化精神持续发展。这么多经典只有一部是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这部经典就是《易经》。它的文字系统是对符号系统的解释,这两者是一种互动的、互补的、互为解释的关系。

第二个唯一,《易经》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家共同信奉的书。

在先秦的典籍当中,除了《易经》,其实还有很多经典,如《书经》《诗经》《礼经》等。这些书都是非常古老的,但其中只有《易经》是儒家和道家都信奉的。比如《书经》《诗经》《礼经》这些书,道家就不怎么提。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之首,当然最早是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后来《乐经》失传了。你肯定要说了,我们背的顺序都是《诗》《书》《礼》《易》《乐》《春秋》,怎么我却说成《易》《诗》《书》《礼》《乐》《春秋》呢?其实,这是两种排列方式。这两种排列方式都是在汉代形成的:以《易经》为首的排列方式是以时间先后来排列的,所以《四库全书》中经部的第一经就是《易经》;而我们大家背的顺序把《诗经》排在第一位,是按照教学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因为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小孩子可以先读,不能一开始就教他们《易经》。

道家信奉的三玄(三本玄妙的书)是哪三本呢?《道德经》(或称《老子》)、《庄子》(或称《南华经》)和《易经》。

儒家五经和道家三玄里都有《易经》,这是唯一一部他们都共同尊奉的经典。其他的古老经典要么是儒家尊奉,道家不尊奉;要么相反。汉代以后,儒家信奉《易经》,形成了“儒家易”学派,道家也信奉《易经》,形成了“道家易”学派。(www.xing528.com)

汉代以后,儒家说理没有不根据《易经》的,比如董仲舒就按照易理来建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的儒家系统。

北宋时,理学形成了,如大家都熟悉的周敦颐程颐程颢,他们的代表作很多都是解释《易经》的。

到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从易学里面来的,所以他把自己的住所叫“玩易窝”,就是在易学里面玩味出了心学的思想。所以,儒家可以分成两大元典系统:一个是以《易经》为代表的五经系统(《易经》的系统),另外一个是以四书为代表的元典系统(四书的系统)。

道家也是这样,比如汉代的《淮南子》、严君平的《老子指归》等,都和易学有关系。东汉时期,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周易参同契》,这本书是讲怎么炼丹的,它就是把《易经》、老子和炉火这三者结合起来讲丹道的学说。后来道教中无论是全真道还是正一道,都跟《易经》有关系。

到了今天,我们在中华文化主干问题上仍有争论,有人说中华文化以儒家为主干,也有人说以道家为主干,这就形成了“儒家主干”和“道家主干”的两派观点。他们的主要依据就在于《易经》,儒家说《易经》是儒家的,道家说《易经》是道家的。

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到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它主要是与《易经》《老子》《庄子》及儒家的先秦典籍相结合,其中《易经》的作用非常大。当年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上层知识分子是排斥的。

为什么后来佛教一下子又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了呢?有一个趣闻,据说佛教徒看到《易经》第二卦坤卦里面有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非常兴奋,认为《易经》与佛教一样都是讲因果报应的,所以佛教一下就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了。在隋唐时期佛教形成了八个宗派,非常鼎盛,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就是禅宗。所以说《易经》是唯一一本儒道佛都信奉的书。

第三个唯一,《易经》是中国科学史上唯一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就提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道非常广大,包括了天文学、地理学、兵法、数学、历法学、音律学、医学、农学化学(炼丹)、物理学等。这些都可以“援《易》以为说”,就是说都可以引用《易经》来解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喜欢《易经》的人把多学科的知识都放到《易经》里面去,形成了易学这门学说,叫“易说愈繁”。

我们都知道先秦最早的经典(五经)对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除了《易经》,其他四部经典对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的影响非常小。《易经》不仅对汉代以及之后的政治伦理、宗教、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比如天文学、数学、历法学、化学、物理学等也都有重要的影响。

《易经》除了对自然科学有影响,还对生命科学有重大的影响,也就是对中医学有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中医学就是直接从《易经》的思维方式上产生出来的,有句话叫“医源于《易》”(中医源于《易经》)。所以,《易经》是唯一影响中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经典。

总结一下,如果把中华文化比喻成一条河流,《易经》就是这条长河的源头。它是一泓清泉,以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水流汇成了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注释】

[1] 章太炎先生为人戏谑,曾以太平天国为例,封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朱希祖为西王钱玄同为南王,吴承仕为北王。——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