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整顿市场秩序:从打击虚假广告开始

整顿市场秩序:从打击虚假广告开始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仅由于虚假广告误导方面原因,我国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吃错药。经济利益驱动是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广告泛滥的直接动因。管理不力和地方保护主义是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广告泛滥的又一重要成因。更有甚者,个别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本地的所谓“经济利益”,对制假售假者给予庇护,对虚假广告给予怂恿,对执法检查者进行暴力抗法,以致于假冒伪劣商品在这些地区肆无忌惮地横行于市。因此,整顿市场秩序应当从打击虚假广告开始。

整顿市场秩序:从打击虚假广告开始

市场信用是市场秩序的根本。没有信用的市场,就无秩序可言。

制假、贩假、售假、护假者固然是危害市场信用、扰乱市场秩序的始作俑者,而各种虚假广告则对这种危害起着诱导、误导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年来,仅由于虚假广告误导方面原因,我国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吃错药。老百姓对此反映十分强烈。

经济利益驱动是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广告泛滥的直接动因。一些经营者为做富贵梦,不择手段制假售假;一些媒体为利益所诱,不分良莠真假,给钱就加以炒作;而一些消费者由于缺少鉴别力和对媒体的盲信,不知不觉上当受骗,甚至误了身家性命。在这场经营者和媒体合奏的制假潮中,获利者自然是他们,受害者则是无辜的老百姓。但不知这些制假者和对虚假广告的宣传者想过没有:这种比强盗手法更高明的谋财害命,在骗取一时效益的同时,毁掉的却是企业和媒体的信用和形象,扭曲的则是市场秩序,当消费者一旦幡然醒悟,这样的经营者和媒体在市场上还能有立足之地,还有长远利益可言吗?

管理不力和地方保护主义是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广告泛滥的又一重要成因。制假售假者与传媒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这些部门之间又无法形成合力,构筑严密的监督体系,致使假冒伪劣的兜售者有机可乘。更有甚者,个别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本地的所谓“经济利益”,对制假售假者给予庇护,对虚假广告给予怂恿,对执法检查者进行暴力抗法,以致于假冒伪劣商品在这些地区肆无忌惮地横行于市。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直接危害的是市场信用和消费者权益,间接危害的则是政府的信用和形象。试想,在国家大力整顿市场秩序的情况下,你这个地区仍然在护假,或是虚假广告满天飞,那么,老百姓会如何看待?倘若各个地区都如此的话,又怎能建设规范的市场经济,信用又在哪?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诚实守信。本来,13亿中国人的信用应该是个难以估量的资源,有利于解开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但倘若商品失信,广告虚假,消费者屡屡上当,那么情况就会适得其反。当善良的老百姓反应过来,当消费者开始对企业、行业甚至当地政府产生不信任时,经济危机也就悄悄到来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信用危机是经济危机的先导。我们再也不能让虚假广告恣意危害市场信用了。因此,整顿市场秩序应当从打击虚假广告开始。

与虚假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名人广告也值得我们关注。如眼下众多影视明星集体出动,在媒体上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关于“补钙”的语境。有人调侃说,加入“补钙”运动的,有大腕、新秀,有美女、俊男,有偶像级的,有国宝级的;他们或循循善诱,或开门见山,但无一例外都笑容可掬地向你举起瓶子、勺子。这支“补钙”大军再加上补铁、补锌之类的,阵容颇为壮观:濮存昕、宋丹丹、蒋雯丽、陶玉玲、巩俐……“补钙”大军出现频率之高、覆盖范围之广让人吃惊。

其实细究起来,诸如此类现象比比皆是。陈强与陈佩斯祖孙三代面对“昂立一号”信心百倍;姜昆和大山手捧“脑黄金”如获至宝;赵本山笑指“泻痢停”说“别信广告信疗效”……名人广告到处开花,好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消费者不禁要问:名人如此广泛地做广告,难道没有误导的嫌疑?刘雪华做“V26”广告,一副为儿子的体重操碎心的样子,可实际上她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十几岁的儿子;刘德华做的洗发水广告,未必他的梦中情人就一定要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周冰倩不见得一直服用某胶囊以至能不化妆就出门,而徐帆也不一定是因为穿了“小拖鞋”就变得身材苗条。名人广告究竟扩张到了什么地步?而且当名人广告内容与名人的现实情况以及名人宣扬的产品功能与产品的实际功能不相符时,是否会由此引发消费者对名人资信度的置疑?

可以说,一场并不成功的“补钙”广告运动促使消费者自醒,许多消费者纷纷提出尖锐的质问。把巩俐、濮存昕以及生产厂家哈药六厂和销售商告上法庭的广东籍消费者说,她多次从电视上看到“盖中盖”的广告,听到从明星巩俐、濮存昕等人口中吐出的赞语,脑海里就逐渐形成了“盖中盖是预防和治疗儿童缺钙症的补钙佳药”,结果买后却发现并无意料中的疗效。经人提醒,才发现“盖中盖”口服液外包装上的批号显示它并非药品保健品,而仅是一种营养食品,于是感觉大上其当。

广大消费者认为,按照法律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所以名人给商品做广告时,应该知道这不是在演戏,应对自己口中说出的每句话负法律责任。不管出于什么考虑,名人在广告中不讲实话,受损失最大的还是名人自己,他在观众中的形象因此会大打折扣。

消费者在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的同时,也对名人在广告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信任危机”。

也有小部分消费者对此显得“无所谓”,并说广告内容有假主要责任不在名人,是“某种运作机制不健全造成的”。(www.xing528.com)

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名人现象”、“名人效应”到 “名人广告”的升温,名人在某些方面越来越扮演着社会大众先导、楷模的角色。但凡事皆有度,如果名人们随意指点江山,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以至弄虚作假,不但会有损自己的公众形象,误导消费者,甚至会被道德和法律所不容。在名人广告日趋“扩张”的今天,名人们着实应该有所自律。

据《中国说法》报道,在房地产中经常还会看见一些广告陷阱。

消费者买房的第一手资料往往源于广告,而由此产生的投诉也异常惊人。为了避免以后发生不愉快的纠纷,文章列出了不法房产商在广告中常设的一些陷阱。

(1)价格广告中有“为回报消费者厚爱,以优惠成本价销售,每平方米仅售×元”这样的诱人标语。但要小心的是,这很可能是那些卖剩下的、朝向差的,或者权属、质量有问题的单位。有的广告中,往往醒目地写着“售价×元起”。当购房者打电话询问时,接待小姐会告诉你这个价的房子并不存在,或者只有一套。大多数房产商这么做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看广告,购房者对此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2)地理位置。房地产广告为了证明物业升值潜力或交通便利,往往附一个楼盘的地理位置图,并在图中说明“交通便捷,直通繁华市区,乘车仅需若干分钟(或距市中心×公里)”,给人的感觉是近在咫尺。事实上,这里的车程要么少报,要么指的是汽车畅通无阻状况下的直线距离。

(3)环境有些小区号称花园,但绿化面积只有一小块,根本无法称之为花园,有些号称绿化率达× ×%,但实际交付使用时并没有达到该绿化比例。

(4)模型效果图和户型设计漂亮的模型场景,也是房地产广告中常见的部分,并且总是显得很诱人。但是购房者尤其是期房购买者却总在入住时发现,现实与图纸并非一回事。所以要给购房者提个醒,别以为付款之后就万事大吉,一定要加强监督。因为房产商在建设期间,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各种设计变更,到入住时,漂亮的模型可能已变了样。

(5)投资回报率。个别房产商会在广告中表明多少年后的投资回报率为百分之几,这种表述是违反有关法律的。仔细分析这种广告亦十分荒唐,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涨跌难以预测,百分之几的回报率缘何谈起。

(6)入住率。有的广告宣传自己入住率已达百分之多少,似乎小区已十分成熟。待等到入住时才发现荒凉依旧。这是因为一般房地产开发分为几期不等,但对外宣传则是整齐划一,包括效果图、价格都是统一推出的。如果共计500套商品房,三年开发完毕,但第一期开发的300套商品房售出了200套,对外宣传的口径则是入住率的65%。而这只是首期开发的入住率,并非全部。

(7)赠品。有的开发商向消费者许诺赠送全套厨房设备和卫生间设备,入住后才发现是些残次品,而发展商此时则又赚了一笔其他商品的利润

以上只是例举了一些不法房地产广告中对购房者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举不胜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