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三级课程管理中的意义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三级课程管理中的意义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中,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还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在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一项极其有意义的事。课程指功课及学习的范围、程度、时限、进程。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课程是隶属音乐课程的下位概念,属于微观课程结构层次。研究其结构主要是研究其内部各活动项目的组成和相互联系。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三级课程管理中的意义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寻求明确的规定性与适度的弹性之间的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的空间”,“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17]。在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中,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还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在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一项极其有意义的事。

课程育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共识。课程是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知识、经验的总体。[18]在中国,“课程”一词源于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的《诗·小雅·小弁》注“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至宋代,朱熹多次提到课程,“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课程指功课及学习的范围、程度、时限、进程。

在西方,课程一词由“跑道”引申为“学习者学习的路线”。19世纪60年代初,斯宾塞在使用这个词时把它限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对课程本质的讨论,集中在以下四方面:第一,课程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第二,课程是系统的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系计划?第三,课程是预设性的还是结论性的?第四,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从指导课程实践、解决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角度出发,课程集客体性和观念性、因果性和目的性、必然性和自由性于一体。在研究课程的时候,既要思考课程(客观的课程)独立于人,是一种待认识的客观存在,课程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其本身在没有作用于学生的时候处于静态;又要思考课程(现实的课、具体形态的课程)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有预设的目标,是学生经验的结晶。因而课程既是预设性的,又是结论性的。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我国曾经长时期流行的观点是教学包含课程,课程指实践中的科目或形态,为教学服务,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逐渐认识到,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实践的两个领域,课程指的是课业及其进程,其内容是教育内容但并不全是教学内容;教学是将课程内容具体化,涉及目标、方式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伴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作为教学事件”与“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两个观察视角被研究者注意,“体验课程”取代“制度课程”,成为教育的核心,课程不再仅仅是静态的文件,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经验。在课堂情境中,教师作为主体创作课程事件并引导课程事件的进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创生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方式生成课程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课程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作为‘制度课程’之基本构成的诸种课程文件在这里不过是供教师与学生选择的资料,只有当这些资料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课程创生的过程的时候,只有当这些资料经过变革与解释而化为教师与学生不断发展着的经验的时候,才有课程的意义”[19]。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一个总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的个性发展,要求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从而谋求科学艺术道德的统一。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和开发自己课程的过程。这种课程观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的课程观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发和实践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其一,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是当地音乐教师深入采风后收集的资源,本身就带着创造创生性,它不是“制度课程”的组成部分,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体验课程”开发过程;其二,作为教学内容的民间音乐作品,无论欣赏还是学唱(奏),都需要师生相互之间的呼应,相互启发创造性,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三,教学方法方面,显然不能拘泥于西方音乐技能传授,而是要用传统民族音乐的视角和眼光来审视教学,这样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就有高度整合的特点。(www.xing528.com)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课程结构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课程是隶属音乐课程的下位概念,属于微观课程结构层次。研究其结构主要是研究其内部各活动项目的组成和相互联系。课程的功能,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实现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课程具有以下属性:

客观性: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课程的要素包括教学内容的来源、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的选定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等,教学内容来源于民间音乐文化,各要素构成和内容搭配都是客观的存在。

有序性: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课程内部的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存在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在空间上,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等课程内部实施方式互为补充;在时间上,课程的资源开发、结构设计、实施形式等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

可调性: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课程内部的各要素、各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地区、学校、师生)进行相应的调整,如结合国家课程的要求,在国家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本地区民间音乐文化教学,或者在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中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进行教学,或者在第二课堂或音乐社团中开展相应的教学等,能够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学段、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现课程的多样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