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孩子成才

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孩子成才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母为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使其子尽快成才,主动选择居处。它揭示了家长教子的又一重要方法——环境优化法。家庭教育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孩子成才

中国古代,“孟母三迁”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家教故事,对后世影响也是巨大的。孟母为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使其子尽快成才,主动选择居处。她先将居处迁到墓地旁边,之后从墓地旁边迁到集市旁边,最后又从集市旁边迁到学校旁边,从而使孟子能够专心致志读书,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它揭示了家长教子的又一重要方法——环境优化法。这是家长通过努力,优化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以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一种教子方法。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的突出特点

环境,即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家庭教育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的。这种家庭环境,大体分为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家庭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产生着多种影响。它对孩子影响明显地呈现出三个突出特点。

1.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

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强制性的,而是非强制性的;不是有意识识的;不是突发性的,而是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的。晋朝傅玄讲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也讲过:“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这里讲的“熏渍陶染”、“潜移暗化”,就是讲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与父母等家庭成员朝夕相处之中,并非有意识地刻意地去模仿、学习,而是通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作用,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习染和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如,孔子主张,“里仁为美…‘居必择邻”。只有注意良好环境的影响,孩子才能“长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荀子则认为,“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即人们居住要选择地方,交往要注意选择朋友。《太公家教》中提倡:“居必择邻,慕近良友。”许多家长还非常注重孩子的交友,提出“结交胜己者”、“无友不如己”等交友原则等。

2.家庭环境影响的利弊双重性

就是说,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既有利的一面,又有弊的一面。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讲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讲的就是其积极的一面、利的一面。而“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讲的就是其消极的一面、弊的一面。就每一个家庭而言,由于其所处环境各有其特殊性,因而对孩子产生利弊影响的范围大小、程度深浅和效果好坏又各不相同。有的家庭,积极的、利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孩子在此环境中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而有的家庭,消极的、弊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进步受到了严重损伤。有人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状元在谈及成功因素时,都把家庭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放在特别重要位置。(冀人.《高考状元和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导读》2005年第1期)可见,优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有着积极的关键性的影响。而一位因偷盗5万元离家出走,有过10年监狱生涯的痛苦磨砺,而今正从事推动家庭教育健康发展方面工作的人深有感触地讲:“我们对所接触过的多数犯罪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90%以上的犯罪者都有一个扭曲的童年,都承受过父母过多的指责和咒骂,都挨过打。”(光炜.《十年牢狱为一句儿时咒骂买单》,《北京晚报》2004年3月29日)所以,我们要面对现实,兴利抑弊,既要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积极的有利的影响;又要采取必要措施,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地抑制它的消极的弊的影响。

3.家庭环境影晌的客观必然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家庭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你承认它,它是客观存在的;你不承认它,它仍是客观存在的。其二,家庭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的孩子不是脱离家庭环境的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生活于家庭环境中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其思想行为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家长在家庭环境面前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完全有可能有条件地去研究环境、利用环境和优化环境,以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因而,如何优化家庭环境,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成为当代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家庭环境优化的具体内容

家庭环境优化的具体内容包括诸多方面。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物质环境的优化

主要是指给孩子创建一个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独立空间与学习、生活、活动条件。如条件允许,可否给孩子安排一个独立、安静、整洁的房间,准备一张床,一个书桌、书柜玩具柜和台灯,以及学习文具和玩具等。或在房间内给孩子布置一个“学习生活角”。另外,在房间内还要给孩子准备专用的脸盆、毛巾、牙刷肥皂等。这样做,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2.家庭精神环境的优化

不可否认,家庭物质环境的优化对于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优化家庭的精神环境。它对于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往往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孩子,并非都是出于物质环境优越的富裕家庭,很多人来自物质条件一般甚至贫寒,但精神环境非常优越的家庭。家庭精神环境优化包括以下诸多方面的内容。

(1)家庭思想道德环境的优化。家长积极要求进步,关心党和国家大事,热爱祖国,关心集体,遵纪守法。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爱岗敬业,热心公益,奉献社会,乐于助人,并注意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这样做,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与其相反,家长安于现状,不求进步,金钱至上,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是很难培养出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孩子。

(2)家庭学习环境的优化。家长应适应时代的要求,热爱学习,崇尚知识,与孩子一起读书、看报、收看电视、学习微机、讨论问题,使全家充满浓厚的学习氛围,养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这种学习型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与其相反,家长不爱读书看报,整天沉迷于麻将扑克之中,通宵达旦地在家里玩,或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甚至在家里看色情片。在这种家庭环境氛围中生活的孩子,是很难专心致志地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

(3)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家长应对子女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并具备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等。这样做,有利于孩子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据报道:一位小时候因家里贫穷而念不起书的普通农民,竞培养出了3个大学生,办法何在?他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教我们。”(刘立文.《家庭语言环境》,《当代家庭教育报》2004年10月10日)就是说,父亲跟孩子一起学,老师教孩子,回家后孩子再教父亲。孩子做作业,父亲也做作业。父亲不懂问孩子,孩子不懂再问老师。在这种父亲带头进行学习,教子方法独特得当,并形成浓厚家庭学习氛围中,孩子成才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3)家庭人际关系环境的优化。家长首先要优化家庭内部关系环境,使家庭成员之间真诚相处,和谐幸福,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夫妻和睦,尊老爱幼。这里要构建好3个和谐的关系:一是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二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是家庭人际关系的重点。三是和谐的爷孙关系。这是家庭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内容。(晏红.《构建和谐家庭,有益孩子成长》,《家庭教育导读》2005年第9期)其次,要优化家庭外部环境,使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孩子要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要好朋友和伙伴。家庭人际关系环境优化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与其相反,家庭夫妻关系不和,亲子之间不能互相沟通,爷孙关系紧张,邻里之间矛盾不断,连起码的要好朋友和伙伴也没有。在这种家庭环境氛围中,孩子又怎么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总之,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尚秀云同志所讲的:“稳定、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失和的家庭则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在10多年审判工作中,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犯罪少年来自于单亲家庭、继亲家庭和婚姻动荡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集》,中国法制出版社)。

(三)运用环境优化法应注意的问题

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优化家庭环境。应该看到,家庭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它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必然的。但是,人不能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同时,经过人的主观努力,家庭环境也是可以改变的。就是说,经过人的努力,积极创造条件,可以将不好的环境改变为好的环境,形成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自家的环境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怨天尤人,无所作为。这样的家长应该扪心自问:你究竟为优化自己家庭环境做出了哪些努力,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岂不知,家庭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经过努力,这种环境也是可以优化的。关键是主观上要努力,积极创造条件去不断优化。

优化家庭环境不能搞“单打一”。有的家长在优化家庭环境中,只注意物质环境的优化,而忽视了其他环境的优化。有的家长给孩子布置了一个豪华房问,房内高档的写字台、书柜、计算机、电视机钢琴沙发等应有尽有,书柜内摆满了各种经典名著,可孩子就是不爱学习,书柜中的经典名著摆放了数年,一次都未翻过,早已落满了灰尘。孩子辍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与社会上的坏人鬼混,走上了犯罪道路。而有些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穷得连上学书费都交不起,但非常爱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表现俱佳,长大后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还有一些家长只重视家庭学习环境的优化,而忽视家庭人际关系的优化,亲子之间思想隔阂,不能互相沟通,家长觉着有怨气,孩子心里也不痛快,家长想让孩子尽快提高学习成绩,孩子就是不想学习,整天出去玩,这样做也不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实践证明,优化家庭环境不能搞“单打一”,不能只顾物质环境的优化,忽视其他环境的优化;而要进行综合优化,尤其要重视家庭精神环境的优化。要净化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这对于家庭环境优化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就是说,家长要采取严厉措施,严防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游戏软件、玩具等流人家庭,毒害自己的孩子。要指导孩子使用绿色上网软件,以便为家长监管孩子在家庭中的上网行为提供有效技术手段。(www.xing528.com)

要善于言传身教,切实为孩子做出好榜样。无论是物质环境的优化,还是精神环境的优化,都是要依靠家长来进行的。家长是优化家庭环境的主体力量。离开了家长的努力,家庭环境优化就是一句空话。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言传身教,切实为孩子做出好榜样来。试想一下,家庭虽有好的物质环境,但家长自己却不爱读书看报,而热衷于通宵打麻将扑克牌;家长教育子女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却不孝顺老人,并用棍棒来教育孩子;家长教育子女要处理好家庭内外关系,而自己却夫妻不和,闹不团结,动不动就争吵打架,闹离婚,甚至在外“包二奶”;家长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而自己却整天用公款请客送礼,吃喝玩乐,如此等等。这样的家长是很难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的,即使家庭某一方面环境得以优化,也是很难影响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

(四)怎样避免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征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人格发展分为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口唇期”阶段,在1岁以前,有的孩子口唇需要未得到满足,上儿童园以后,各种各样的变态人格表现就会出现,比如吃手、咬指甲,还有一些怪癖:睡觉的时候必须抱着一个东西,有人抱被子,有人抱枕头,有人抱玩具,有人必须摸着妈妈身上的一个地方等等,这些都是变态行为,但这些行为只要不十分严重,就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正常发展。

第二个阶段叫做“肛门期”阶段。出现在1岁以后,排便使儿童产生快感,如果在这一阶段,排便训练不成功,可能会遗留下所谓“肛门期人格特征”,典型的如强迫行为。一个妈妈说,他的孩子在儿童园大便不和别人说,自己直接拉到裤子里,这就是强迫症的表现。在他开始学习自己大便的时候,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或过宽都是不恰当的。

第三个阶段进入所谓“性器期”,年龄大约3~6岁,这段时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男孩子普遍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例如有的男孩子会对自己的妈妈说:妈妈,我们长大了要和你结婚。就是恋母情结的具体体现。这种话虽然看上去不像正常人说的,实际上,男孩子的话是发自内心的、纯真的、无意识的,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男孩把他妈妈作为他一生当中的一个性对象。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喜欢坐在妈妈和爸爸中间,晚上睡觉也要躺在妈妈和爸爸中间,看见妈妈和爸爸亲热,他们内心是不高兴的。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家长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态度呢?首先你要知道这是自然现象,是人的本性,是进化的结果,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恋母或恋父情结的时候,父母应该报以非常自然的或者肯定的态度,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批评、训斥孩子。

(五)儿童身上的两颗种子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两颗种子,第一颗种子是做别人让你做的事,第二颗种子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从心理学角度,第一颗种子是自我们控制力,第二颗种子是主动性。第一颗种子表现为听话、守纪律,大人让于什么就干什么。

比如让孩子在儿童园里听话,大人规定上课的时候都要做一件事,如画一棵树,画一只公鸡,他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样子,他就去跟着画,这就是第一颗种子的训练。像游泳班、小提琴班、珠心算的训练,还有中国能得世界冠军的乒乓球跳水的训练,都是第一颗种子为主的训练。当然你要弹钢琴弹到一定程度,像郎朗、傅聪,在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奖,那就不能光靠第一颗种子了,还要有第二颗种子,要有创造性的。学生在学校里一次一次的考试,一直到参加高考,每道题要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培养的主要是第一颗种子。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不靠这个,而是靠第二颗种子,靠创造性。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孩子身上第一颗种子相对来说比较强调,而第二颗种子较弱。所以,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思考,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的第一颗种子和第二颗种子和谐发展,怎样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天天对孩子命令式地讲话,强调孩子听话,不让孩子做他想干的事,行吗?例如,孩子玩泥玩得正高兴,妈妈非要让他背唐诗,可他根本不想背唐诗。中小学生说上网打游戏有没有好处?当然也有一定的好处。只要不是上瘾,不是长时间地耽误学习,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因为在玩游戏的时候,他的大脑唤醒程度非常高。假如游戏里面有一些英文单词句子,一些善恶的斗争,这些对他们也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在儿童园最能体现孩子主动性的,是在孩子里面喜欢当头,领着别的孩子玩,或者在玩的时候总能出一些新点子,这种孩子的主动性就比较强。这种孩子能够自己提出自己的主张,不是父母、老师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家长给他讲一个原理,他不是光听,自己还会说,还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他的见解不一定对。

这两颗种子都和遗传有关系,有些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富于探索精神,其实遗传基因起着很大作用。自发行为也是主动性的表现,例如,把语文书发给小学生,他自己从头到尾先看一遍,这就是主动性。如果一个孩子身上既有较强的自控力,又有较强的主动性,这是最和谐、最理想的。我们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只有自控力、缺乏主动性的小绵羊型学生;也不愿意把他们培养成缺乏自控力、只有主动性的破坏型的人,更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既不能自控、又缺乏主动性的游手好闲型的学生。

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内在兴趣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土耳其的一名作家,他本来是学理工的,但是后来成了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什么?说明兴趣在一个人成材中起的重大作用。什么是兴趣?兴趣就是对目标物的自发的趋近,它是一种巨大的内驱力,使儿童能否长时间地在某一工作上花时间。强烈的内在兴趣,加上强烈的成长性动机、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和反潮流精神,这些就是取得高水平成就的重要条件。

一个男孩子的父亲跟我们说:“你看,我们的孩子画的画都是机器”。我们说你这孩子挺有个性的,对机器感兴趣。但是他父亲说,儿童园老师不喜欢他。

为什么呢?因为在图画课上,不管老师让画什么,他都画机器,老师怎能喜欢他呢?但是在美国的儿童园,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受到鼓励。80年代初,一个国际儿童考察团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中国、日本这五个国家进行考察,他们在上海的一所儿童园听课。老师先搭积木,然后全班小朋友一起跟着搭,有的孩子很快就搭好了,老师让他推倒了重新搭一遍,等其他小朋友都搭好,一节课就结束了。考察团对这节课的评价是,在这节课上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任何的发挥。画画最能体现孩子的创造和想象,孩子画画时,大人不要在旁边指手画脚,孩子愿意画什么就画什么,怎么想象都可以。这是他的第二颗种子,是非常宝贵的。

(六)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我们要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做一些反思。2500年前孔子所处的那个时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他提出“孺子不可教也”,意思就是说孩子不懂事就是要大人管。这种观念长时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风俗。

我们曾经和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合作,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在家里录像,观察妈妈怎么和孩子说话。我们意外地发现,美国、英国的妈妈和自己的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以“Doyouthink……?(你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句型开头,“你是不是觉得现在应该看一会书了?”“你是不是觉得你应该吃饭了?”我们在中国找的家长,很少有人对孩子说这样的话。“Doyouthink……?”是一种建议、商量的口气。而我们中国的家长,往往像广告中那样:第一步,温和的命令,“乖,吃一点吧!”第二步,严厉的命令,“你吃不吃!”第三步,体罚。这就是中国和西方家庭教育的现实差异。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西方的父母首先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中国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我们生的,我们养的,即使体罚孩子,也是为孩子好。从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角度看,美国父母认为孩子两个月就会“想”,所以他们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就和孩子说“Doyouthink……?”这样的话了;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2岁才会“想”。

在欧美,父母是不能体罚孩子的。据报道,在洛杉矶有一个中国母亲,她和丈夫离婚后,自己带着孩子生活。一次,她虐待他的儿子,孩子离家出走了,后来被带到警察局,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妈妈打他,结果这个孩子就被监护起来。妈妈上法院打官司,法院说:你的孩子现在不适合在你的家庭里生活,已经被领养到另一个家庭了。这位妈妈若想领回自己的孩子,除非赢了官司,陪审团同意她领回孩子。这样的事在中国绝不可能发生。

我们国的传统造成了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比较依赖,功利性比较强,但是缺乏抱负,特别是远大的抱负。如果问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你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他们百分之百会回答说:我们很少想过要获得这个奖。我们只是对我们的研究结果感兴趣,所以我们才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去实验室工作。这就需要一种抱负,需要非功利性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七)“回归卢梭”

卢梭这个人是西方思想的根源所在,卢梭的“天赋人权”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社会契约论》是美国和法国建国的政纲及制定法律的基础。陈会昌教授曾经在《父母必读》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阐述了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根据卢梭的观点跟孩子订一个契约。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向往自由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要获得最大的自由,这个社会就不能自由运转,怎么办呢?每个人都牺牲一点自己的自由,大家共同订一个契约,这个契约的内容包括大家牺牲什么自由,必须干什么事。这样这个社会就能运转,这个契约就是法律。同样在家里订一个契约,比如你对孩子说:你要是这个星期七天每天晚上都能按时吃饭,那么我们就能满足你的什么要求,这就是契约。“天赋人权”思想主张人生来是自由的,是生而平等的,乞丐和皇帝是平等的。康德在评价卢梭时说:

“原来我们骄傲地设想过,知识是人类的光荣,因此我们对愚昧无知的人们采取蔑视的态度,正是卢梭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这种幻想的优越感消失了,我们学会了尊重人。”托尔斯泰一生都把卢梭的画像挂在胸前。孙中山、康有为、邹容、陈天华都曾经是卢梭的崇拜者。《爱弥尔》是体现卢梭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曾经被一个教育家这么形容: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这两本书留下,即便世界上所有关于教育的书都被焚毁,教育园地仍旧是馥郁芬芳的。

在儿童教育方面,卢梭提倡一种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回归天性,顺其自然,教育出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人。这种新人身体好,有哲学头脑,感觉灵敏,理性发达,道德好,有良心,能劳动,能谋生,他是自然人,有知有能有勇有为,能创业,能探险,能经商,能从政。我们曾问一位美国学者,为什么西方的父母那么尊重孩子,用“Doyouthink……”这样的口气跟孩子说话?这位美国教授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他们相信卢梭是对的。”她说,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整个教育界有一场“回归卢梭”的思潮。在美国的教育改革中,卢梭的地位非常重要。当前我们应该注重这种对全人类文化的吸收,卢梭250年前的启蒙思想对整个西方的工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法律、上层建筑,特别是教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都是非常积极的。有人曾做过调查,咱们的中小学生在家、在学校能受到平等尊重的教育的不到1/3,其他2/3都是各种各样的不被尊重。在北京就有这样教育成功的个案和不成功的个案。

卢梭曾提出:尊重天性,顺其自然。他说过一句话:“天性的最初冲动永远是正当的,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是天性造人,而不是人来造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谁是孩子的老师?是他自己的天性。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不过是根据孩子的天性,给他创造有利于天性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说仅仅是爸爸妈妈在那商量给孩子报什么特长班,根本不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做是典型的不尊重孩子天性的表现。卢梭认为,要以本能作为教育的指引,本能就是他的天性,不要和天性过多地冲突。儿童时期应该实施相对来说比较消极的教育,不必教给孩子高深的道德,但要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儿童知识,但要防止儿童对知识产生误解。他的意思是说,孩子自己会去问,会去探索,当他问的时候你告诉他。或者给他讲一些道理,启发他去自己思考,不给他一个正确答案也行。但他身上有坏毛病你要去管他。他还说,儿童12岁以前不知道文字写成的书是什么也不要紧。读书学知识是青年期理性觉醒时期的事,你要他5岁学2000个字,这和7岁或9岁学2000个字的效果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大家想想,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本书是在几岁时看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反对娇生惯养,提倡吃苦耐劳;反对死记硬背,提倡接触实物。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这就是卢梭所主张的。这样的教育,孩子也许考不上名牌大学,但他有自己的第二颗种子,他有创造性,他的生活很愉快。第一颗种子,叫自我们控制力,第二颗种子,叫主动性,两个都很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