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引诱行为对幼儿心灵的伤害与说谎习惯的养成

幼儿引诱行为对幼儿心灵的伤害与说谎习惯的养成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诱行为是指幼儿教师针对幼儿的说谎行为,以各种条件引诱幼儿说出真话,然后对其施以惩罚的教育方式。然而实际上,幼儿说谎的原因是复杂的。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无论幼儿真说谎还是假说谎,相当多的幼儿教师的引诱行为,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伤害,使他们认为以后不能说真话,说真话会受到处罚,进而养成说假话的坏习惯。

幼儿引诱行为对幼儿心灵的伤害与说谎习惯的养成

引诱行为是指幼儿教师针对幼儿的说谎行为,以各种条件引诱幼儿说出真话,然后对其施以惩罚的教育方式。

一天中午,幼儿园的小朋友吃完点心,该是午休的时间了,亮亮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躺在床上睡觉,感觉和其他的时间没什么区别,可是午休结束的时候老师发现亮亮尿床了。事后,老师也没有立即揭发他,而是等待亮亮自己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但是事实不是老师所预料的那样。于是老师将亮亮叫到一边,问:“今天我们班里有人尿床了,是你,对不对?老师午睡前让你上厕所,你是不是撒谎了?”亮亮看了看老师,眼里写满了恐惧,然后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大声地说着“没撒谎”。

撒谎行为一般是指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用编造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基于这种对撒谎行为的定义,在相当多的教师眼里,如果幼儿说谎,则是幼儿的道德品质出了问题。然而实际上,幼儿说谎的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幼儿撒谎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3—6岁的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经常出错,记忆和认知易发生错误,于是经常出现混淆想象和现实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成人看来,就是孩子在说谎。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假设谎言。如下述案例:

在晚间洗漱环节中,张老师发现明明总是第一个洗完脸、刷完牙,而且每次都非常快。这天,张老师观察明明,发现他吃完晚饭送完餐具后,只是洗了脸就回来抹油了,原来他根本就没有刷牙。这时候张老师就走到明明面前问:“你刷牙了吗?”“刷了。”明明回答。张老师又问了一遍,结果明明还是回答说:“刷了。”只不过他的声音比刚才小了。张老师说:“刷完牙的小朋友嘴巴里会有香味,让老师闻一闻你嘴里有没有香味。”明明只好张开嘴巴让张老师闻,张老师闻后说:“你的嘴巴里没有香味,你是不是没有刷牙啊。好孩子要诚实,没刷牙没有关系,只要和张老师说实话,张老师不会怪你的,以后改正就行了呀!”接着张老师又轻声地问了明明刷牙了没有。明明迟疑了一会儿,承认了自己没有刷牙并向老师撒了谎。张老师看到明明承认了错误,就开始跟明明说:“牙齿是我们的好朋友,它最喜欢爱干净又诚实还聪明的孩子!”还一边说一边做刷牙的动作。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张老师都用这个动作与明明互动来提醒明明记得刷牙。(www.xing528.com)

其次,幼儿说谎是真实存在的,有时是因为幼儿出于恐惧心理,故意说假话。这样的撒谎行为,是因为幼儿害怕承担后果,而这种行为的出现和发现者的引导有关。

今天中午漱好口准备出去散步的时候,××老师发现盥洗室镜面上有许多水,很明显是用嘴巴把水喷上去的。当时××老师有点生气,便问:“是哪个小朋友把水喷到盥洗室镜子上的?漱口水有很多细菌,这样很不卫生。”可能孩子发现××老师有点儿生气,有的连忙说不是我弄的,有的说是婧婧弄的,这时阿姨过来说是婧婧弄的,都已经擦过一次了。于是××老师走到婧婧身边问:“是你把水喷到镜子上的吗?”她说“不是”,“没关系,老师不会怪你的,如果是你弄的下次不弄就行了”。“钧钧也弄了”。从她的回答××老师已经知道是她弄的,但她宁愿说别人,也不愿承认是自己弄的。之后她还和小朋友起争执,打了别人但也没有承认。晚上她奶奶来接婧婧,××老师和她稍微说了下这些事,她奶奶一听就说:“怎么可以打人呢,再打人奶奶要打屁股了。”婧婧哭了起来。奶奶说婧婧在家经常说谎,怎么打也没有用。××老师也意识到自己不该那么草率地告知家长,婧婧撒谎奶奶有很大的责任。

案例中幼儿婧婧的行为就是真撒谎,原因是此前她在家撒谎被打屁股,幼儿出于恐惧心理而撒谎。因此,幼儿的真撒谎行为实际上是发现者对待他们的态度造成的。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因为害怕承担后果而习惯性说谎,从而变为有问题就说谎。

无论幼儿真说谎还是假说谎,相当多的幼儿教师的引诱行为,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伤害,使他们认为以后不能说真话,说真话会受到处罚,进而养成说假话的坏习惯。尤其是幼儿教师在引诱后的行为,强化了幼儿的说谎行为,这种基于负强化原理上的教育,不但不会让幼儿的说谎行为消退,反而为其以后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埋下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