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焦虑症:遗传因素与患病风险相关

幼儿焦虑症:遗传因素与患病风险相关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焦虑症是一种发病率相对来说比较高、种类比较多的心理问题。相关调查表明,大约15%的幼儿焦虑症的发生与其父母患焦虑症相关,差不多50%的焦虑症患儿的单卵双生者有类似的诊断。这表明,幼儿焦虑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相关。调查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患有焦虑症,那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这是因为,患焦虑症的家长的一些行为举止会“传染”孩子。

幼儿焦虑症:遗传因素与患病风险相关

妙妙是一个很有礼貌,有些男孩子性格的小女孩,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

刚来园时,她对幼儿园充满了好奇,当其他孩子还在哇哇大哭、和爸爸妈妈难舍难分的时候,她已经能够大声地跟老师打招呼,然后很快跟妈妈说再见。老师为妙妙的顺利适应感到开心。

可是第二周问题出现了,“妙妙刚踏出家门就不愿意来园了。”妙妙妈妈紧张兮兮地说。妙妙一直勾住妈妈的脖子,不管如何都不愿意下来。老师跟妙妙妈妈了解妙妙在家的情况,她用焦虑的语气说:“(妙妙)在家睡得都挺好的,跟往常一样,就是不愿意来幼儿园。”老师猜想,妙妙可能对幼儿园的新鲜感过了。跟妙妙妈妈沟通一番后,老师让她跟妙妙告别,可是妙妙死活都不愿意。妙妙妈妈见此又说:“那妈妈陪你一起吃早餐吧。”妙妙这才愿意走进教室。过了一会儿,见到妙妙能自己吃早餐了,妙妙妈妈又试图跟妙妙说再见,妙妙见妈妈要离开马上哭喊起来,妙妙妈妈马上担心地抱着妙妙说:“妈妈不走,妈妈不走,在这儿陪你。”妙妙看到自己胜利了,放心地吃起早餐来。此后的几天妙妙来园都会哭,妙妙妈妈无论怎么哄都无济于事。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妙妙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症。焦虑是指因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通常是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焦急等众多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幼儿焦虑症是一种发病率相对来说比较高、种类比较多的心理问题。

1.问题表现

幼儿的焦虑较为常见,常与恐怖和强迫表现同时出现,恐惧无具体指向性;患儿烦躁不安,担心害怕,好哭,无故生气,常伴有躯体症状,如食欲下降、夜惊、多梦、尿床、呼吸快、心悸、腹痛等。焦虑对幼儿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影响,使之变得过分敏感,自卑,退缩,谨小慎微,依赖他人,不受同伴欢迎。

幼儿焦虑症主要包括分离性焦虑、过度焦虑反应、期待性焦虑、社交性焦虑和境遇性焦虑、素质性焦虑以及环境性焦虑六种。其中,学龄前幼儿常见的是分离性焦虑和过度焦虑反应。

(1)分离性焦虑。

分离性焦虑是指幼儿在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而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很多孩子会认为亲人离开后自己会处于危险中或发生意外,甚至与亲人失散,或自己会被拐骗等,因此他们对于离开亲人产生抵触心理,因此不愿意去幼儿园,即使勉强送去,也表现出哭闹、挣扎,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分离性焦虑最为常见。很多幼儿在新入园或离园一段时间后,再返回时,都会出现分离焦虑。不过,由于幼儿自身发展和个体的差异性,表现不同。一般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一入园就哭闹,另一种是刚入园头两天或一两周一点都不哭闹,还对幼儿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是新鲜感一过,每天早上来园时就有哭闹现象。第一种情况是因为幼儿离开父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看到陌生的老师,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分离焦虑,甚至认为家长不要他(她)了;第二种情况的幼儿属于分离焦虑出现比较晚,更容易让老师和家长感觉没有头绪,还可能因幼儿的焦虑引发家长的焦虑。相对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的幼儿,心智成熟相对早,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因此一旦产生焦虑,就会比第一种情况的幼儿表现更加严重。

(2)过度焦虑反应。

这是幼儿表现为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不切实际的烦恼。多见于女童,幼儿一般表现为胆小,多虑,缺乏自信心,对事物反应敏感,同时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2.产生原因

幼儿焦虑症分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两种情况。孩子往往敏感、自信不足、自尊较强,容易紧张、多虑;家长也常有敏感、多虑的表现,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不当。这些都可能造成幼儿焦虑。

(1)先天因素。

相关调查表明,大约15%的幼儿焦虑症的发生与其父母患焦虑症相关,差不多50%的焦虑症患儿的单卵双生者有类似的诊断。这表明,幼儿焦虑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相关。同时,幼儿对家长天生具有依恋感,这种依恋感也是幼儿产生焦虑,尤其是分离焦虑的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依偎、追随等。2—3岁是孩子依恋感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中,孩子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因此,一些幼儿就会在入园时,依据送其入园的成人不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妈妈不要我了。”这是豆豆在幼儿园说得最多的话。

刚来幼儿园豆豆就比别的小朋友爱哭,别的小朋友来幼儿园的第三天就能在家长离开一会儿后停止哭闹,自己玩玩具,还能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可豆豆在早晨来园时不停地哭闹,像膏药一样黏着妈妈,不让妈妈离开,离开妈妈后就要阿姨抱,或者一直站在那里左右摇晃身体,时不时地前后摆动小手。

在老师上课的时候,他吵着要老师打电话。“老师,给我妈妈打电话好不好,老师,打电话。”他这样反反复复地强调着。到了吃中饭的时间,豆豆又开始哭闹,不肯吃饭,不停地走来走去,不停地前后摆动着自己的小手,嘴里反反复复地说:“我要妈妈,妈妈来接,妈妈不要宝宝了”。到了午睡的时间,豆豆不愿意入睡,说妈妈要来接的,要在窗口看着。老师尝试着去抱抱他,和他说说话,玩一会儿玩具,也试图和他讲道理,但是效果都不好。

(2)幼儿自身的原因。

研究发现,易出现焦虑的幼儿,或是胆小,或是过于想得到成人的肯定。在幼儿园中,孩子不想让老师认为自己“不聪明”,理由是这会使他(她)遭到幼儿园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因此,他们对自己提出极高的要求,想努力做好每件事,但是由于他们当下的能力还不足,因此常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产生焦虑。(www.xing528.com)

幼儿亮亮每次在画画的时候,老师准备画笔的过程中,他都表现得很紧张,小脸涨得通红。后来才得知,这个小朋友不擅长画画,每次他都是全班最后一个完成的,所以每次画画他都会很紧张,生怕自己又是最后一个。长期下去,亮亮就患上了焦虑症。

(3)家庭因素。

调查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患有焦虑症,那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这是因为,患焦虑症的家长的一些行为举止会“传染”孩子。比如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批评,在孩子面前经常流露出惊慌和害怕的表情等。此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易引发幼儿的焦虑。

研究表明,一些家长在教养孩子时,方式独裁,对孩子过于严厉,要求过高,不考虑这些要求是否超过了孩子智力发育水平,孩子出于对家长的权威的畏惧,不得不听从,但却整天处于紧张状态中,时间一长,也会导致过度焦虑反应;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千依百顺,孩子在幼儿园就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一旦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引发焦虑。

(4)学校因素。

对一个从未去过学校的孩子来说,“学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熟悉的人和套路对他来说可能很可怕。于是,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倘若老师的处理方法和教育方法不当,就会造成或引发幼儿的焦虑。然而,个别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时,教育方法不当,过分追求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过多,教育态度过分严厉,过分制约幼儿的天性,结果导致幼儿娱乐及睡眠时间少,好玩的天性被压抑,日久就会形成幼儿焦虑症。

3.应对处理

幼儿一旦患上焦虑症,会脾气不好,厌食,没有耐心,不爱与人沟通等,长期下去,不但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影响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幼儿的这种焦虑,帮助幼儿处理焦虑情绪。

(1)家园结合。

家园结合是处理幼儿焦虑的必然方法。教师要引导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尤其是针对分离焦虑,家长要给孩子一些过渡的时间,让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并能信任老师,以此改善焦虑。

首先,家长要做到相信老师,在幼儿入园时,要干脆利索地与孩子告别。家长在送孩子入园后,不要多和孩子聊天,牵牵连连,不舍得离开,而要及时、简洁地与孩子告别。要知道,孩子的思维形象的、具体的,他们会在看到自己的父母或者别人的父母时想起分离的痛苦,因此,果断与孩子告别可以减少刺激孩子产生这种不良情绪。将孩子送到教室后,家长应告诉孩子来接的时间,然后果断地离开。家长要相信老师会想尽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毕竟老师的经验会比家长更丰富一些,知道如何更好地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当然,家长在告别时一定要如实告知孩子离开的原因,以及来接的时间,而不是悄悄溜走,以免引发孩子的不安全、不信任感。同时,家长要避免早早来园陪孩子或中途去探望,以免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

其次,家长要接纳孩子,理解其情绪。焦虑,尤其是分离焦虑会让人产生莫名的恐惧感,尤其是亲人之间的分离,对于尚不具备处理情绪能力的孩子而言更为严重。但分离焦虑换个角度来看,又是一件好事,它恰恰说明幼儿和家长是彼此需要的。因此,家长要接纳孩子的这种情绪,让孩子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同时,家长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包容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状况以及一些不正常的反应,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按照可能出现的阶段状况成长,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能产生焦虑心理,影响孩子,加重孩子的焦虑,也不能由于孩子总是哭啼而失去耐心。这样做,才能为孩子的心理发展提供包容和接纳的环境,幼儿心理才会更健康。

最后,提醒家长要按时接送,平常面对。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接送他(她)的人,还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一定会去接他(她),以便让孩子清楚父母只是短暂地离开。而家长来接送时,要注意用最自然、最轻松的态度来看待孩子去幼儿园这件事,不要表现出和平日不一样,不要让孩子觉得被特殊关照。这样,孩子才会渐渐明白自己要去幼儿园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事情,形成安全感,不抵抗去幼儿园这件事。另外,在幼儿在家以哭闹、不出门等方式表示不愿去幼儿园时,家长应该想办法坚持每天让幼儿按时去园,尤其在孩子从起床开始就反复声称不去幼儿园时,不能生气,而要冷处理,督促孩子穿衣、洗漱,按时出门。如果孩子情绪实在激动,那就等孩子情绪稳定后,拥抱或安抚孩子,再将孩子送去,哪怕晚一些也没关系。切忌训斥和指责孩子,以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导致焦虑情况加重。

(2)教师的做法。

在家长对幼儿的焦虑进行相应的处理时,教师也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幼儿的焦虑。

首先,针对幼儿哭闹行为,教师可以减少对孩子这一行为的关注,可以让幼儿独自去哭,不理会,而不是反复哄劝,最终因阳性强化使其哭闹的行为加剧或巩固。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暗地里密切观察幼儿的表现,根据其表现采取相应的对策。

其次,采取积极的行为疗法。所谓行为疗法,是指行为治疗是根据学习理论条件反射理论、技术等,来矫正和消除幼儿建立的异常的条件反射行为,或通过对个体进行反复的训练,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行为,以改变、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教师要借助于身体语言,表达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抚,如抱一抱幼儿,为幼儿擦眼泪;用亲切、温柔的语言劝导幼儿,用温柔的爱抚打动幼儿的心,使幼儿感觉幼儿园和家里一样,有成人的关怀和爱护,使他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平时的活动中,还要注意对幼儿多加鼓励和表扬,比如奖给幼儿喜欢的红五角星、小奖杯,以激发他的自信心。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提高教学艺术,以吸引幼儿。教师可以在班里针对幼儿的焦虑表现,组织相应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进而明白道理,自觉矫正行为。

某教师针对幼儿小明表现出来的分离焦虑,在班里开展“笑比哭好”的讨论,让全班小朋友都来谈谈笑的好处,鼓励平时爱哭的小朋友多笑笑,让小明在这充满欢笑的环境中,逐步减少哭闹的行为。同时,老师还在班里开展了“幼儿园里朋友多”“小朋友是一家”等认知性的讨论活动,让小明感受到幼儿园的温暖、小朋友之间的快乐。除了讨论活动,老师还开展了一些游戏性的活动,如“找朋友”的音乐游戏,于是小明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其分离性焦虑在这样的积极性的活动中得到疗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