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茶:从清雅嗜好到异化

饮茶:从清雅嗜好到异化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施亮茶文化被异化的另一特征是“工夫茶”已经越来越被“功利茶”所代替。饮茶是文人们的清雅嗜好。中国的茶文化,日本的茶道文化,实际上是从苦涩清淡的茶水中去品味人世生活的隽永。这时,茶也从解渴、益身的效用中升华为“文化”了。可惜,在现今的热闹社会中,这种茶文化也被逐渐异化了。这时候的“茶”,索性干干脆脆被异化掉了,它成了一副虚幌子。而“吃讲茶”,则是对茶文化的彻底糟蹋了。

饮茶:从清雅嗜好到异化

施亮

文化被异化的另一特征是“工夫茶”已经越来越被“功利茶”所代替。

饮茶是文人们的清雅嗜好。著名现代文学家梁实秋周作人等都写过“喝茶”的散文。周作人还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苦茶庵”,在《五十自寿诗》里写下了“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的诗句。可惜他晚节不终,觍颜事敌,却是“又玷清名一盏茶”了。前一时期,北京的作家们流行喝工夫茶。喝工夫茶,需要闲工夫。最好是几人相对,品茗清谈,海阔天空,从风云时事至古玩书画,自俚俗鄙语到风雅高论,无所不及,市人谓之“侃大山”,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还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诗人高洪波先生家品尝过真正的工夫茶。是极考究的紫砂茶具,小壶小盅如精美玩具,先喝哪一盅茶,再喝哪一盅茶,是有序列的,要细呷细品,才能觉出真滋味儿。茶水浓酽,数巡之后,舌根清涩,竟有越喝越苦、越苦越渴的感觉。走前,我又向他要了一大杯白开水灌下去,回家路上就一途尽找厕所了。

喝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实际上是从苦涩清淡的茶水中去品味人世生活的隽永。这时,茶也从解渴、益身的效用中升华为“文化”了。经过紧张忙碌的一天后,若有清茶一盏,我们可仔细品出苦茶中的芬芳与清绝,在烦扰喧嚣的俗世中寻觅出一点点静谧,从宁静淡泊的心态里感受到某种永久的美与和谐,从清茶中又可品味出中国老、庄的哲学了。可惜,在现今的热闹社会中,这种茶文化也被逐渐异化了。

十余年前,一次,我与两个朋友去琉璃厂街逛累了,找到一处什么茶社,想在那里消乏解渴,悠闲一下子。那里颇清静,无一位顾客,环境也布置得极风雅,墙壁上挂满了名人字画。不过,当那位袅娜娉婷的小姐送上价目表,我吓了一跳,在这儿喝一回茶,足够我买半年的茶叶了!我忙起身,敬谢不敏,表示不想喝这儿的茶了。同来的一位香港朋友,却一定要在这儿坐一坐,他声言甘付茶资。我们也就只好陪他坐一坐了。那里的一切都是高档的,茶盏是极精致的古瓷,沏茶的水是玉泉山清泉,茶叶是上好的龙井,一碟白瓜子,一碟日本小点心,还有一碟宫廷茶食,我们在那里足足坐了两个多小时。(www.xing528.com)

可是,说实话,我喝茶时的感觉却不是纡徐安闲的,内心里总好像有个疙瘩,似乎倒不如在街上痛饮两碗“大碗茶”更适意。后来,我明白了,这个疙瘩就是在于“钱”。虽然并不用我付茶资,却仍然认为这种“喝法儿”太过奢侈,反而找不着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态了。

茶文化被异化的另一特征是“工夫茶”已经越来越被“功利茶”所代替。自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每人都要为维持生计而奔波,也就拿不出太多的闲工夫来悠然品茗了。可是,一盏清茶却可以成为人们互相交易时的中介工具。因此,“吃早茶”也在生意场中一度时兴起来。

我不做生意,也就无缘总去“吃早茶”。有那么两回,也是朋友请客。到九点钟才开始吃,餐桌上摆满了虾饺、小笼汤包豆沙粽子及各色精制餐点,而茶呢,早已黯然无色地退居其次又其次了。这一顿,足足吃了两个小时,已经实在搞不清楚是“早茶”呢,还是“午茶”了。这时候的“茶”,索性干干脆脆被异化掉了,它成了一副虚幌子。

无论如何,“吃早茶”尚有附庸风雅的意味。而“吃讲茶”,则是对茶文化的彻底糟蹋了。茅盾先生在《我走过的道路》中记述一件事,某书店请鲁迅及一群著名文人宴会,开首就提出变更一项合同。鲁迅当时很生气,把筷子一放说:“这是吃讲茶的办法!”他起身就走了。随后,茅盾又解释道:“上海流氓请人吃茶而强迫其人承认某事,谓之吃讲茶。”解放以前,茶馆是各色人物流连憩息的公众场所,也是开谈判的好地方。老舍话剧《茶馆》就写出了时代变迁的悠忽尘梦,写出了古老中国茶文化的异变与衰落!在历史前进的洪流中,常会有一些沉渣又泛起,这种“吃讲茶”的方法是否又会再生?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不要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