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教师工作岗位介绍

乡村教师工作岗位介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近百年来乡村教师工作岗位的问题,相关研究相对集中于呼吁提高他们的地位待遇、解决令人担忧的岗位或人员流失问题。对于乡村教师地位待遇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既有现代、近代乡村教师地位待遇的研究,也有民国时期,乃至更靠前时段的。改革开放后乡村教师政治精英的地位旁落。

乡村教师工作岗位介绍

关于近百年来乡村教师工作岗位的问题,相关研究相对集中于呼吁提高他们的地位待遇、解决令人担忧的岗位或人员流失问题。

1.关于乡村教师的工作待遇

第一,关注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对于乡村教师地位待遇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既有现代、近代乡村教师地位待遇的研究,也有民国时期,乃至更靠前时段的。对地位待遇的研究多集中在现状、问题的描述,虽然在各个时代情况有些差异,但一致的结论是:乡村教师地位低、待遇差;政策文本里的理想图景与现实落实情况差异显著,如民国时的乡村教师既是面临转型的文化人也是根植桑梓的自乡人,既有受人尊敬的一面,也有生活艰辛清贫无奈的一面。综观这些,最后都是一致地指向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的美好期望。因为研究者也认识到,比起的“最美乡村教师”的头衔,少发议论、少说空话,多在解决问题、解放思想、优化机制、人文关怀等方面下工夫,将我们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敬重与感激,转化为一步一个脚印的具体探索和努力实践[25]更实在些。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对策特别强调通过城乡教师“工资倒置”的方式来提升乡村教师的地位待遇,来解决乡村学校教师流失和学校消失的问题。从这一点看,以提高经济待遇为主要内容的《支持计划》真是恰逢其时!

第二,关注乡村教师的专业地位。乡村教师失去其往日的选择自主权。传统的“先生”没有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限制,自由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而现代的乡村教师沉默在国家权威和专家权威之下,教学创造力折服于“凯洛夫五环节”“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从中外教育史的发展趋势看,教师职业的国家法定建构、知识构成的专家学者建构以及日常生活观念的大众传媒建构等是一种必然现象,在客观实践效果上给各国教师教育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效果也不容忽视。因此,我们此处不是要去诋毁国家乡村教师身份建构的合理成分,而是以此使广大教师能够做到心口一致、心行一致,做到教师的信念与自我追求的价值、追寻的人生意义不相违背,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找到坚持自己的理由。[26]

第三,关注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根据费孝通先生的论述,农村社会是“长老统治”局面,而乡村教师由于文化人儒家“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乡村塾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地参与乡村的政治活动,对政府的有关政策发表个人的意见”。[27]近代由于干部缺乏,乡村教师从事着治理乡村的工作。而现在,乡村教师的身份被法定建构后,身份被有条件地固定在这一职业上,专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也受制于国家政策,乡村教师被动停留在学校范围内,不再参与乡村社区的治理,成为生活在乡村的对乡村熟悉的“陌生人”。改革开放后乡村教师政治精英的地位旁落。有学者言,应当利用乡村教师知识分子的身份,让其参与新农村建设,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乡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面主动发挥作用,参与乡村社区管理,同时也将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方面。(www.xing528.com)

2.关于乡村教师的工作流动

第一,乡村教师流动有其共性。有研究表明,乡村教师流动呈现出共同的特点:一是流动的方向上,无论是相关文献中,还是调研中发现的都是由边远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由一般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偶有个别教师从中心校向村小流动,以单向流动为主。二是流动的结构上,中青年比老年教师、男教师比女教师、主科比副科教师、高学历比低学历教师流动更多。三是流失的质量上,对乡村学来说,乡村教师流动更像是流失,流失于教育系统外、教育系统内。[28]乡村地区流失的一般是学历相对较高、骨干级优秀教师。一言以蔽之,乡村教师流向城市的多,城市教师流向乡村的几乎没有。针对乡村教师(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队伍流失严重,对农村基础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学术界分别从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视角研究乡村教师流动问题,对乡村教师流动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二,利用特殊政策阻止流失。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的解决在短期内必须依靠政策方能有理想的效果,而这也是《支持计划》的宗旨之一。除去对教师师德一专多能”的自身要求,其余都是对乡村教师外部环境的改善,增加“班师比”的教师配置指标,降低教师负担;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素质;拟制专门的职称评定办法,帮助乡村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引导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增强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活力;“《计划》要求各地方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要为乡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障费,建立省市县三级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基金,尤其提到要支持建设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这些‘便民’举措都有助于解决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为乡村教师营造舒心、安心的生活工作环境,使乡村教师生活得好、工作得好。”[29]“组合拳”出击,提升乡村社会空间的吸引力,以此解决乡村教师流动的不合理,并促进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公平,让乡村孩子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优质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