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必修课与选修课中的孔子:历史课程研究

必修课与选修课中的孔子:历史课程研究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必修课中的孔子与选修课中的孔子在最近一次全国高中课堂教学竞赛中,进入高中新课程的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必修三的第一课。选修课程“(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2.东西方的先哲”命题下,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偶像化的孔子绝非思想家的孔子。选修课“东西方的先哲”中的孔子才是要全面展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价值。

必修课与选修课中的孔子:历史课程研究

必修课中的孔子与选修课中的孔子

在最近一次全国高中课堂教学竞赛中,进入高中新课程的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必修三的第一课。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突出孔子“仁”的思想,张扬孔子作为思想家的一面,所选孔子的语录都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由于使用的教科书不同,其中一位教师,在“仁者的叮咛”题目下,分别用“走进孔子”“我读《论语》”“万世师表”“泽被东西”四个标题介绍孔子,最后以“孔子在中国”和“孔子在世界”引导学生认识孔子。有关孔子“礼”的思想,两位教师几乎都是一带而过,尽管都提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们或是以“保守的一面”蔽之;或是以“为政以礼”解释,都没有再展开。总体上讲,他们对孔子的解读没错,教学方法也是应该肯定的。

需要讨论的是:在课程标准中,必修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下,要求“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选修课程“(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2.东西方的先哲”命题下,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必修课中有孔子,选修课中也有孔子,是做一样的教学处理呢?还是有所区别?如果一样,何必重复呢?如果区别对待,理由是什么?不都是孔子吗?怎么还不一样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下的孔子,应该考虑秦以后的主流思想发扬了先秦孔子的什么思想?这样,这个专题才能前后链接起来,否则就不叫专题了。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想一想,先秦的孔子与后世受到供奉、崇拜的孔子有没有区别?肯定有区别。偶像化的孔子绝非思想家的孔子。

孔子生前并不得志,他曾自嘲是“丧家犬”。汉初以后,孔子交了好运。为什么后来的皇帝都崇拜孔子呢?必然是有利于维护统治。第一个崇拜孔子的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原本不学无术,他推崇孔子是因为他当上皇帝后才体会到,孔子提倡的“礼”实在是个好东西。儒生叔孙通为汉高祖制定了宫廷礼仪,实行的结果是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上下尊卑的秩序。因此,刘邦晚年到曲阜用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是因为董仲舒神化了皇权。董仲舒的尊君与大一统的理论迎合了帝国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但是,董仲舒的尊君并不是孔子原本的思想。孔子反对犯上作乱,但并不认为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他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也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的。而董仲舒君权神授的理论无疑使皇权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对“礼”的阐述,到汉代被具体化为伦理道德的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将君臣关系发挥到以君主为“纲”的位置。董仲舒在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三纲,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1],是单方面要求臣为君做出牺牲。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关键首先在这里。因此,在主流思想演变的专题下讲孔子,必须讲清“礼”的思想内容。“礼”强调的是秩序。孔子、孟子、荀子都主张礼治,虽然他们的观点有所区别,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汉代儒学因为继承发扬了礼治思想,才取得正统地位。介绍孔子如果将重点放在“仁”的思想上面,是否偏离了专题的主线?

那么,孔子“仁”的思想起了什么作用呢?孔子原本的“仁”可以解释为“爱人”,但是,成为正统思想后的解释不是这样。例如,在“仁”的思想中有个义利观问题。孔孟都主张重义轻利,不是不要利,而是要先看取利是否符合义的道德标准。董仲舒则把它发展到极端,只能谈义,不能谈利,只能追求道义,不能谋求功利。后来理学继承了这种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只追求道义,道义就是三纲五常,忠君孝亲。这种解释不是很有利于宗法君主制吗?按照这样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天下人,使儒家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孔子也由一个人变为神,受到顶礼膜拜。所以,对《论语》是个解释问题。千万不要以为后世统治者赞赏孔子“仁”的思想,结合大一统需要的解释才能成为正统思想。由此也可以明白,古代为什么重视注经?为什么明清科举必须以朱熹的集注为标准?解释是将经典与现实政治的需要结合起来。按照政治需要的解释才有意义。另外,儒学刚刚成为正统的时候,《论语》还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汉代太学没有将《论语》作为教材,当时的经书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在唐代才跻身经书之列。因此,在主流思想演变的专题下解读《论语》,像于丹那样说心得,是离开了专题,变成思想教育课了。(www.xing528.com)

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宋明理学的链接主线是“礼”。宋明理学也是沿着三纲五常在发展。“仁”的道德要求必须符合三纲五常的标准。我在《“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一文中有阐述,在此不赘。

在“主流思想演变”的专题下,孔子的“仁”和“礼”至少应该平行介绍,偏重“仁”的思想解释就无法与后面的课联系。剖析“礼”的思想是为了给后面的课作铺垫。专题下讲孔子,要使学生逐渐明白孔子是如何变为“孔圣人”的,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为什么袁世凯复辟帝制非要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反对孔子。专题设置的目的也不是利用孔子弘扬传统文化,而是要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意识。这个专题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是毫不相关,而是相互呼应的关系。主流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相吻合,再加上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几个专题都学完了,大致应该明白古代中国两千年连续发展的原因。

选修课“东西方的先哲”中的孔子才是要全面展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价值。两个孔子应该做不同的处理。造成教师理解上的误差应该说也有课标和教材的问题。课标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主流思想演变”的前题是不恰当的。传统文化包括面很广,有我们要继承的,也有必须要剔除的。而主流思想是意识形态,指大一统提倡的思想和观念。教材偏向解释孔子“仁”的思想,也诱导教学偏离专题。专题体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有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这也正是新课程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后记:2007年暑期,我参加在长春举行的全国高中课堂教学竞赛,忝列评委,发现很多问题不吐不快。但当时碍于各种原因没办法直说,写文章则可提请更多的人注意。实际上,文章的作用也很有限。这篇文章虽然发表在《历史教学》2007年5月上半月刊,但现在许多青年教师不看专业杂志,类似问题仍然重复不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