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周历史:环县窖冰与《豳风·七月》中的凌阴

先周历史:环县窖冰与《豳风·七月》中的凌阴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4]《七月》、《周礼》及秦都凌阴遗址,都证明了“凌阴”一事的存在。凤翔秦都雍城的“凌阴遗址”是其进一步的发展。无独有偶,甘肃省干旱地区的静宁、会宁县也有拉冰贮冰的传统。静宁县至今仍保留“拉冰马”的传统节庆。这进一步说明,周人的“凌阴”完全来自生活。

先周历史:环县窖冰与《豳风·七月》中的凌阴

第二节 环县窖冰与《豳风·七月》中的“凌阴”

《豳风·七月》反映上古社会不少生活习俗。有些习俗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变迁,已不复存在,有些仍存在于民俗文化中。即使存在的,由于时代久远,人们已不知它的来源和当初用途。“凌阴”就是其中一例。

“凌阴”一词对于今人来说显得很陌生,不读《诗经》、《周礼》就不知它是什么。《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是冰凌,阴,是“窨”的通假。“窨”在甘肃方言中叫“地窨子”,又名“地窖”。“凌阴”即藏冰之地窖。《毛传》:“冰盛水腹,则命取冰于山林。”

周代对于凌阴藏冰亦有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2]孙诒让《周礼正义》:“入春以后,气温,冰渐消释,故计每岁所用冰数,三倍纳之于冰室之中,则虽有消释之减,不至乏用也。”[3]

古人冬天凿冰藏于窖中,等到来年夏天使用之事,在陕西凤翔秦都雍城姚家岗宫殿遗址中得到确证。20世纪70年代,该遗址出土了春秋时期凌阴遗址,它是一座大型窖穴,平面近正形的夯土基,四边夯筑了一周土墙,夯土基的中间,有个长十余米,宽十米的长方形窖穴。窖穴的四个内壁为斜坡,坡底夯筑了一个宽不到一米的二层台。窖穴外面四周是回廊,回廊两边有柱洞,其中一面回廊的中间有一个通道,通道里设有五道槽门,在通道的底下,铺设了一条水道,水道东高西低,与姚家岗西南的白起河相通,显然是窖穴里面的排水设施。[4]

《七月》、《周礼》及秦都凌阴遗址,都证明了“凌阴”一事的存在。从这几处反映的情况看,它们都是供上层贵族消暑之用的。然而它当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单为消暑一事吗?近代存在于庆阳市环县山区农民藏冰之俗,也许能帮助我们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环县是庆阳市北部干旱山区,长年缺雨少水,有水的地方还多是苦水,人畜难以食用。苦到了什么程度,驴喝了苦水也“板嘴”。因此人们常年吃天雨汇聚起来的窖水。窖水不够用,便发生水荒,故而人们对水窖极其重视。在苦甜水交汇的地方,有一个奇特现象,冬天甜水结冰而苦水不结冰,于是人们便在冬天把结了冰的甜水冰凿下,储存到窖里,供来年使用。

环县苦水是因含矿物质多所致,似与年降雨量无多大关系。年降雨量多,则古人的水窖自然储满,足够饮用。倘若遇上干旱年份怎么办?也可能在冬季把甜水冰凿下储入水窖供来年使用。此俗存在于现代民间,由此证明上古时期恐怕就是这样解决饮水问题的,因为气候及地理条件决定了这一点。在20世纪70年代,环县干旱,人畜饮水发生危机,全区动员车辆为环县送水,连鸦雀也落到水车上与人争水,可见此地干旱时的程度。(www.xing528.com)

“凌阴”一事,据目前所见到的资料,未见商时记载,它直接来源于《七月》,即先周时期,说明它产生的时代当在先周时期。

人类所使用或已使用过的任何生产生活形式,都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凌阴”最初的产生,恐怕就是今日环县农村的凿冰储水。周先祖曾长期生活在庆阳地区,尽管环县当时不在其邠国范围,但对这一带的生活习俗不会不了解。因此推知环县农村藏冰早于先周时期,周族借用了这个凿冰储水手段来满足原区夏日饮水之需。

周族当初使用“凌阴”没有他们后世子孙高级享受意图,完全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周族在公刘率领下来到宁县原区生产生活,水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困难。原上无水,最浅的地下水在四十米左右,在无打深井技术的先周时期,人畜饮水主要靠原边沟下泉水,“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讲的就是这个特殊情况。当时农田劳动强度大,主要靠人力。出土的先周时文物中已有较大的陶罐,不排除用它在沟里打水。用它从百米之下的沟中取水,是极不方便的。解放初,宁县人还用陶罐、瓷罐运水,有首歌谣说“罐罐来,罐罐去,再来剩个罐罐系(系,宁县方言读xí,指提罐的绳子)。”尤其到了农忙季节,人畜饮水是最大困难。陇东高原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涝池多,一是水窖多(主要在原边),目的为解决人畜饮水。想必周人已知道了环县山区有储冰解决饮水的方法,就把它借用过来,在冬天农闲时集中精力把山沟里的冰搬到原上,存入水窖,供来年农事生产紧张时饮用。同时也合理调配了闲忙劳动力。

“凌阴”专用于消暑是周族生产发展到较高程度时贵族的一种高级消费。周人在开发了宁县周边地区大量土地后,增加了粮食生产量,生活水平已大为提高,对贵族而言,生活享受水准也逐日提高。他们发现水窖中的冰保存时间长,夏日食冰解暑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于是就专做“凌阴”,以供上层贵族消暑之用。这一高级享受,对当时周族统治者而言,的确是件大事特事。按礼俗他们举行先祖之祭,总要把四季最好食物在自己饮用食用前先荐于宗庙祖先,如春荐韮。祖先享受之后,他们才敢食用。用冰不比新韮新谷事小,当然要先荐于先祖。

《七月》中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说的就是冬天凿冰储冰春天开冰前的祭祀之事。《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天子乃鲜(献)羔开冰,先荐寝庙。”[5]说明这个当初为饮水而产生的“窖冰”,进而被周族转化为消暑的“凌阴”,至西周建立后,则成为周天子高级享受的定制。凤翔秦都雍城的“凌阴遗址”是其进一步的发展。

“凌阴”一事也许在后来的宫廷生活中又消失了,但只要环县农村吃水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那么,他们的这一习俗就不会消失。

无独有偶,甘肃省干旱地区的静宁会宁县也有拉冰贮冰的传统。静宁县至今仍保留“拉冰马”的传统节庆。在20世纪60年代,会宁人尚用马车到河川去拉冰,解决人畜饮水。它们与环县山区窖冰一样,都是生活所需形成的。这进一步说明,周人的“凌阴”完全来自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