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从民主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从民主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列宁关于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次民主革命浪潮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历史现象,即在某些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距离缩短。正是根据上述变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可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首次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设想。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从民主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俄国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列宁关于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和欧亚一系列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也开创了由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带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新阶段。这些落后国家的国情虽然不同,但都经历了一条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世情相结合的产物。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列宁关于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列宁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列宁的这一光辉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已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1]这里从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指出了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制度更替的必然性,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但封建压迫必然激起农民的反抗和农民起义,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条件产生后,封建制度就成为过时的东西,没有存在的理由了,也为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提供了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更是历史的进步,但资本主义剥削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趋严重,无产阶级形成为独立政治力量后,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过时,失去存在的理由,为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前提,无产阶级革命就是合理的必然的。总之,资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历史的进步,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

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同性质的两种革命。这两种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是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进行的。两者在历史上的秩序是,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伴随,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发展、尖锐,无产阶级开展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直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可见,在两种革命之间存在一个相当长的距离。

从16世纪开始,经过十七十八世纪,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在欧、美各国先后提上日程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包括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革命动力有资产阶级、农民和无产阶级,由于当时无产阶级还没有完全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革命中只能充当资产阶级的助手,农民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后备军,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因此,革命的结果是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19世纪中叶,发生了在资产阶级领导下,工人和农民带着自己的经济政治要求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这种打上了人民群众要求烙印的革命被称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欧洲许多国家爆发的革命,就是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次民主革命浪潮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历史现象,即在某些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距离缩短。以德国为例,在1848年革命中,原应领导这场革命的德国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革命的阶级,更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因为它出生得晚,当它登上历史舞台并要去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候,德国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政治斗争舞台。站在德国资产阶级前面的,不仅有德国的小邦诸侯,还有称霸欧洲的沙皇俄国;站在它后面的,不仅有德国的无产阶级,还有整个欧洲的无产阶级。它既害怕沙俄,又害怕站在身后的那个“强壮而心怀恶意的小伙子”。它的革命性消失了,宁愿同德国那些戴王冠的人物妥协,充其量只敢提出建立一个统一的立宪君主国的要求。因此,德国革命的重任,就不能不落在年轻的无产阶级肩上。

正是根据上述变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可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首次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设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国,因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为同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在整个欧洲文明更进步的条件下,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因而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2]

虽然历史在19世纪中叶提出了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任务,但是不等于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都已发挥出来,也不等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已经具备,提出任务不等于已具有完成任务的条件。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那段经典论述中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

实践证明,当时解决任务的物质条件还处在开始形成过程中,并未完全形成,更未达到成熟,资本主义在19世纪尚有很大的扩展能力。这一点,恩格斯在晚年作了明确的说明,他说:“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这个经济革命自1848年起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初次真正确立了大工业,并且把德国变成了一个真正第一流的工业国。——这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4]

这里仍以德国为例。德国在19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经济高涨,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848年革命时,工业已有相当的进展,但处于初期阶段。德国还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工厂生产占的比重不大,工场手工业和小手工业还占主要地位,比起英、法来远为落后。1848年革命动摇了德国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50—6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深入进行,轻工业重工业都有很大发展,在1850—1870年间,煤产量从670万吨增加至113 400万吨,生铁产量从21万吨增加到139万吨,蒸汽机的动力从26万匹马力增加到248万匹马力,铁路线从5 822公里增加到21 471公里,资本主义关系在农业中也逐步取得了胜利。到1870年,德国基本上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工业国,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已达到13.2%,进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由于还未实现国家的统一,几十个小邦国林立,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落后地区。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后,资本主义工厂工业才在德国全境普遍发展并取得统治地位。这表明德国在1848年前后经济尚不发达。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提出的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设想之所以没有实现是他们对当时无产阶级实现解放、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客观条件,尤其是客观经济条件估计过高了。但是,他们关于要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并争取向更高阶段过渡的政治纲领是完全正确的。

欧洲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欧洲革命主要是法国和德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原理。他们在具体分析法国和德国的各阶级在革命中的态度后得出结论:只有无产阶级是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民主革命运动和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他们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问题,认为无产阶级如果没有得到农民的“合唱”,那么,“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5]。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明确地提出:“德国的全部问题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6]他们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民主革命中的改良主义要求时,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不断革命的思想,“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全都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在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发展到使那些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了无产者手中”[7]。这个不断革命的思想包含了不仅要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而且还要把革命推向前进,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将经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遵循什么样的顺序?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认为,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先后顺序的标准是生产力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恩格斯说:“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8]按照这个标准,“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9]。从19世纪40—90年代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世界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西欧英、法、德三国取得胜利,可能由其中某一国起带头作用。这个设想,符合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经济政治状况。当时,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最发达,资本主义矛盾暴露最充分,工人运动的斗争水平最高,因此,社会主义革命最可能在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已形成由极少数“先进”国家对世界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各国都是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为帝国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密网所缠绕。这个体系使世界各部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牵一发而动全身。至此,人类历史最终形成为世界历史,无论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都已被纳入这个世界历史体系之中。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强了各国的相互联系,把世界从政治上联成一体,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发展到了极端,使人类异常迅速地接近了社会主义。

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将怎样进行?是否仍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和胜利?显然,要找到正确答案,仅仅从各个国家孤立地进行考察是不行的,必须从世界的整体状况来考察。列宁指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彼此联系得很紧密的时候,谈到帝国主义而只讲一国的情况是很荒谬的。现在,在战争期间,这种联系大大地增强了。全人类淹没在血泊中,要想单独脱身是不可能的。尽管各国发达程度不同,但这次战争通过这些联系把它们都联在一起了,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要单独从这里找到出路是不可能的,是荒谬的。”[10]从总体上看,世界已经成熟到可以由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场伟大变革,已经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造成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成熟的条件很不平衡,多数国家还未形成革命的主观力量,因此,从单个国家看,不是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已提上日程,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只可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薄弱环节首先突破。这个薄弱环节并不决定于经济发展水平,因为经济发达的国家,革命条件不一定成熟。革命能否率先爆发和胜利,取决于各种因素,特别取决于各国国内政治斗争的发展和国际条件。要确定某个国家革命的客观前提是否成熟,不能仅仅看这个国家的国内状况.还要看它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处的地位,即是不是帝国主义体系中各种矛盾的焦点,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在这里的统治是不是已经摇摇欲坠。

这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人运动水平相一致的论断已不适合帝国主义时代的新情况了,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首先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成为不可能,而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个别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获得胜利。这就是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新的社会主义革命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样,20世纪的世界历史比起过去来,发生了重大变化,走在社会主义革命前列的,不一定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可能是落后的国家,从而改变了过去几个世纪历史发展的常规,成为历史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一突破,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一场最伟大的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和欧、亚一系列落后国家,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些落后国家能够在社会主义革命中走在前面,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11],两者的距离大大缩短和接近,不必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还要经过整整一个时代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可以在民主革命后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会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20世纪初的世界状况是考察问题的出发点。

从世界的经济状况看,资本主义制度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并且已是帝国主义的垄断统治,已经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条件。但在很多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封建残余,更多国家和地区还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首要的任务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民族民主革命)。

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看,呈现着异常复杂的局面,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类是西欧北欧和北美地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大多在这些地区,它们早在19世纪中叶以前就已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又开展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早已成为主要矛盾,资产阶级的统治比较稳固,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

第二类是东欧中欧和南欧地区。多数国家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或达到中等发展水平,它们大多未经过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通过从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封建残余;阶级关系不同于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已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而资产阶级却丧失了革命精神,不能充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它们多数是多民族国家,经济上大多(德国等少数国家除外)依附于外国资本(不同于殖民地),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由于多数国家与苏俄相邻,又有从苏俄回国的战俘,使十月革命对这些国家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不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亟待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也在成熟,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都在进行。

第三类是广大亚非拉地区。除日本少数国家外,都处在殖民统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下。这些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实现民族解放。同时,资本主义在一些国家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无产阶级已经或正在形成。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越出欧美范围,传播到全世界,与亚非拉刚刚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打开了亚非拉历史发展的新局面。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把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结合起来,走上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大多数国家在民族资产阶级或封建王公贵族或部落酋长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国家而奋斗。这些国家在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也存在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可能性。

上述世界状况表明帝国主义时代的客观条件(社会经济、阶级状况)使多数未完成或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落后国家的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距离缩短,而且两者可以联结起来。

这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过去西欧北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阶级关系、阶级矛盾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特点。由于民主革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加,加上多数民主革命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法西斯的侵略激起各国人民(包括部分资产阶级)的反法西斯的解放运动,因而,这些民主革命都具有全民性。资产阶级已不能领导这场革命,无产阶级不仅已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而且经过长期的锻炼,有的国家已有了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有能力团结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使农民由资产阶级的后备军变成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这种阶级配备,就有可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实行土地改革,实现人民民主权利,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例如,俄国1905年革命是一场规模空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成为这场革命的领导力量。自由资产阶级在沙皇专制和民主力量之间动摇,它一方面拿革命来恐吓沙皇,要求实现一些改良,使自己从中分享一些权力;另一方面,它更害怕革命,极力与沙皇妥协,共同扼杀革命。俄国资产阶级根本不能领导这场革命,已失去了西欧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那种积极作用。领导革命的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到俄国无产阶级的肩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一些民族和国家卷进战争,使各国社会生活、经济生活转入战争轨道,从而促使各个民族、国家、阶级、阶层和人民都登上历史舞台,为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斗争,导致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加速了各种革命的到来。大战对革命的加速和催化作用,大大缩短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距离。同时,大战造成帝国主义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使帝国主义无力镇压革命,为革命转变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可见,由于时代的变化.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世界大战的加速和催化作用,开创了落后国家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新局面。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立即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距离大为缩短和接近。前者有可能在较短时期转变为后者。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不是由西欧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开辟,而是由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来带头探索。列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此作了回答。

列宁在俄国1905年革命期间撰写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一书,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不断革命的思想,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必须争取革命的领导权,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以便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使革命有可能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列宁明确地提出了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他在《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一文中说:“我们将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且正是按照我们的力量,按照有觉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我们主张不断革命。我们决不半途而废。”[12](www.xing528.com)

列宁把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一个伟大革命包括的两个发展阶段。他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提出的《四月提纲》中指出: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毛主席也说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构成一个革命的两个阶段,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它指出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的紧密联系和内在关系。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对此作了总结:“前一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后一革命可以巩固前一革命的事业。”[13]毛主席在总结中国革命中也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4]根据列宁的理论,只有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才可能实现革命的转变。

列宁对实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作了深刻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是革命能否转变的首要条件和关键。

资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态度是:坚决掌握革命领导权,使革命沿着自己的利益进行。由于它害怕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因而它总想依靠旧制度的某些残余,例如君主制度、常备军等来反对无产阶级,它使革命留下旧制度的某些残余。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如此,法国大革命也不例外。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更是突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人民要求和平、土地和面包,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这些置若罔闻。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害怕势必使无产阶级加强起来的民主进步。总之,资产阶级掌握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民主革命就不会彻底,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后,就将终结革命。

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失去的只是一副锁链,即封建制度的束缚,而借助于民主制度取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和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它不仅不要避开资产阶级革命,而且要积极参加这个革命,领导这个革命(掌握革命领导权),把它进行到底。资产阶级革命愈彻底,就愈能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扫清战场,这个革命就愈少局限在仅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范围内,就愈能保证无产阶级和农民在民主革命中获得利益,使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愈有保证。如在俄国,“平分土地”或“土地与自由”的口号,是在农民中广泛流行的口号,是资产阶级的口号,但在沙皇统治下,它是进步的口号。当时除了资产阶级自由和资产阶级进步的道路,便没有也不可能有其他道路可以使无产阶级和农民得到真正的自由。当时在俄国,除了充分的政治自由,除了民主共和制,便没有也不会有其他可以加速社会主义到来的手段。在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获得人民的拥护,这就可以为社会主义革命组织力量。二月革命后,俄国由一个专制统治的国家变成世界各交战国中最自由的国家,工人士兵掌握了武器,没有暴力镇压人民。在这种形势下,布尔什维克才能通过报纸、文章、传单、决议和小册子广泛宣传,并深入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中,耐心解释布尔什维克的方针政策,揭露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的妥协主义,争取苏维埃中的多数。由于布尔什维克的成功的宣传鼓动工作,在短短的几个月,很多城市的工人改选了苏维埃,驱逐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选进了布尔什维克的拥护者。

总之,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就有可能将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了这点。俄国无产阶级在二月革命后成功地转变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匈牙利在1918年民主革命后也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成功地实行了革命的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中国、朝鲜和越南等国经历的革命转变都是这样。

第二,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取决于无产阶级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取决于有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俄国二月革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取得胜利的,但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在妥协党的帮助下,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中,这表明无产阶级领导权由于妥协党破坏而不牢固,但是在列宁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布尔什维克成功地发动群众下,提高了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觉悟程度,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丧失了在群众中的影响,从而巩固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在德国十一月革命中,无产阶级没有牢固掌握领导权,相当多的工人还处在社会民主党的影响下,而斯巴达克联盟只是左派革命团体,并不能代替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它也没有同劳动农民结成联盟。社会民主党右派的叛变,使革命的根本问题即政权问题的解决仍然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被纳入资产阶级轨道。德国共产党虽在1918年底成立,由于建党前长期未做发动群众的工作,多数工人不在自己这边,军队未争取过来,农民更没有被发动,而社会民主党实行与资产阶级合作的政策,造成工人阶级分裂,使无产阶级革命派未能牢固掌握革命领导权,最后,无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未进行到底。30年代法国人民阵线和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都与无产阶级没有牢固掌握领导权有关系。

第三,实现革命转变取决于斗争,取决于阶级力量对比。

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为实现革命转变提供了可能性,能否把这个可能性变为现实,即实现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取决予斗争。“斗争,只有斗争,才能决定后一革命能比前一革命超出多远。”[15]归根结底,取决于阶级力量的对比,即能否在斗争中组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这个力量,一方面,无产阶级和农民没有结成巩固联盟,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分裂了无产阶级队伍,另一方面,国内外资产阶级对沙皇政府的支持,在力量对比上敌强我弱,使沙皇得以镇压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从革命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具体计划,接着召开了布尔什维克的四月代表会议,并展开了争取、教育和组织群众的巨大工作。布尔什维克巧妙地把社会主义革命同广大群众对和平、土地和民族自由等迫切的民主要求结合起来,提出最易了解、最易接受、最能把群众引导到同资产阶级作革命斗争的口号。正因为布尔什维克党善于同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找到共同的语言,从而扩大了工人阶级同盟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大大增强了它的威望。在党的领导下,工人、农民、士兵、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反对战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一般民主运动,农民争取土地与和平的革命民主斗争,以及俄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成为一股统一的革命洪流,组成一支强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力量,从而实现了革命的转变。德国十一月革命后,无产阶级的分裂使它没能掌握革命领导权,德国共产党成立后,虽然为实现革命的转变进行了英勇斗争,但没有组成社会主义革命力量,而德国资产阶级力量又很强大,在力量对比上革命方面处于劣势,所以不能实现革命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民政权,保证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主席总结中国革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发生的变化时说过:“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16]

最后,有利的国际环境是能否实现革命转变的重要外部条件。

在世界已成为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形势下,任何国家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都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苏俄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是与东西方的革命高潮和世界人民的支持和援助分不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走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特别是苏联的援助。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也是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的大好形势和强大苏联的存在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97~59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页。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10]列宁:《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1页。

[11]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4页。

[12]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0页。

[1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6页。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614页。

[15]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6页。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2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