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认识新见解的介绍

传统文化认识新见解的介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长期以来否定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仍然广泛存在,不可低估。直接否定和反对传统文化的言论逐渐销声匿迹,很少见了。基因存在于生命的始终,是成长变化的基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至今仍有其指导意义。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明确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

传统文化认识新见解的介绍

钱 逊

(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清华大学教授)

习近平主席在孔子诞辰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年来,民间学习研究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文化、教育领域呈现一派新气象,可说是文化复兴的晨曦微露。面对文化发展中如此大事,自然不免有不同的认识,提出一些问题,或某些疑虑。有不同声音,并非坏事。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在不同意见间展开讨论,经过讨论求得共识,将会促进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从什么角度看传统文化问题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也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来的。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长期的争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是把中西和古今相对立,批判和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以为古的、中国的都错,都落后,只有西化才是出路。这种思潮发展到极致,导致了“文革”十年的灾难。“文革”结束以后,人们经过反思,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意义,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高涨,民间兴起了“国学热”。然而长期以来否定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仍然广泛存在,不可低估。直接否定和反对传统文化的言论逐渐销声匿迹,很少见了。代之而起的一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说,传统文化“真理与谬误杂陈其中。既有精华性的东西,也有糟粕性的东西”。或者说,“有好也有坏”;对待传统文化就是要从它中间去挑拣,有用的、好的拿来,没用的丢掉。曾有人拿大树作比喻,说传统文化正如一棵大树,根本已经枯朽,只有一些枝叶还可拣来利用。从根本上说,挑拣论还是自觉不自觉的抛弃论。而与抛弃论思想对立的,也有以为传统一切都好,应该全盘继承,照搬照用的意见和主张。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大会上的讲话,回答了这些问题,是对百年来这场争论的总结。离开这一背景,就不可能认识传统文化问题,也不可能理解习近平讲话的精神。

二、文化的意义

怎样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针对长期以来占主流地位的,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

文化是民族的魂、根,民族的基因。丢掉了它,就割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民族就会灭亡。它贯穿古今和将来,与时俱进,又有其连续性、稳定性。

文化如人,从婴儿到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不断成长变化,而基因不变。基因存在于生命的始终,是成长变化的基础。即使遭遇灾难,面目全非,无从辨认,仍可从基因判定其身份。

文化如树,从幼苗到小树、大树,不断成长、更新,但本根不变;一切以本根为基础,不离本根。

所以,文化有两重性。其一,延续性、继承性。作为根本、灵魂,它贯穿古今,不能割断。今天的中国,是从古代的中国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在继承吸取过去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总之,变化之中有不变;不变的灵魂、基因贯穿于不断变化的形式中,决定着整个发展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变化而表现和发展。以时代变迁为理由否定传统文化,是只见变化不见变中的不变,是片面的。其二,时代性、变动性。文化是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它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不变的精神、灵魂通过不断变化的时代性的形式而存在、表现。只见其延续性、继承性而不见其时代性、变动性,主张全盘继承,照搬照用,也是片面的。

继承性和时代性是文化发展中不可切割的两个方面。作为文化基因的精神、理念,是生存发展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过程,存在于一切具体表现之中;而时代性的具体形式也不能脱离本根、灵魂而存在。如果本根被砍伐,血脉被切断,枝叶就失去存在的依据,生命的滋养,只能成为没有生命力的一堆垃圾。对传统文化取“好的拿来,坏的丢掉”的态度,离开了魂和根,剩下的只能是一堆零碎的历史资料;最终难免依附于异文化,而使民族亦成为他民族的附庸。

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www.xing528.com)

我们有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对立,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想,有过“文革”那样的错误。但同时我们又是走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线相结合,包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他在1936年所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至今仍有其指导意义。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个对历史文化进行总结,继承这份遗产的任务,还不可能真正提上日程。而老一辈的领导人,实际上在这方面却做过不少努力。毛泽东的老三篇,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其代表。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明确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宗旨“解放全人类”的中国化的表述。在论述为人民服务思想时,毛泽东引述了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然后解释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通过这个解释,赋予了司马迁原话新的精神;同时也用中国人熟悉的思想、话语说明了党的根本宗旨。刘少奇提出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对中国传统修养学说,做了新的解释,用于党的思想建设,是对中国传统修养学说的创新性的解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

对于千万普通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来说,尽管他们并不一定自觉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相结合的道理,但是实际上,当他们接受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投身革命的时候,他们就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和流淌在血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和价值融合到一起,践行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近代的革命传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精神,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脉相承。每一个时代所表现的革命精神,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尽管时代内容不同,而核心价值和精神一以贯之。革命传统的现实基础和根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伟大革命和建设实践;而其文化的基础和源泉,就是几千年历史中积聚成的中华文化。革命传统是古代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活的表现和产物。

这一切说明,对于传统文化,不是好的拿来坏的丢掉;不是取代,而是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不是一个消灭一个,一个取代一个,而是和而不同,共同发展。

四、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儒家和中华文化核心精神是修身,或说做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这句名言集中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为人之道,培育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凝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弘扬传统文化,首要和根本的是重建中国人的道德信仰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做人的核心价值,个人以为可概括为义、群、和、礼、耻五点。

义,物质和精神,道义和功利的关系,以精神、道义为上,“义以为上”,是人生和社会的根本问题。

群,群己关系,个人作为群体的一分子,个人发展和社会、民族、国家发展统一。可称为“群己统一”。

义和群,是人和禽兽相区别,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所以是为人之道的核心要义;做人的核心价值,根本的人生观;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二者是统一的。重义的人不会孜孜于私利,孜孜于利的人必定为私。义、群二者的集中表现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精神贯穿古今,其具体内容不断更新,而其根本精神一脉相承,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获得新的内容,更新、丰富、发展;支撑了民族的全部历史,培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塑造了民族的形象。

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和实生物”的宇宙观。以和为贵是从根本世界观得出的最高价值,和而不同是处事待人的根本原则。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中庸、中道是致和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礼,言行举止遵守道德、礼制的规范。内在的道德、精神,通过外在的言行举止而落实和表现;义、群、和三项都通过礼而落实。守礼的核心价值,塑造了中国人文质彬彬和中国礼义之邦的形象。

耻,中国人道德的基础。有人批评中国人,因为不信宗教而道德低下,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无知和诬蔑。中国人有悠久、优良的道德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不以宗教信仰为基础,而是建立在行己有耻的基础上。

以上五项,从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存在形式,道德践行的落实和道德精神的基础等几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做人的根本要求,构成中国人为人之道的核心价值体系。用今天的语言说,可以概括为崇义、乐群、贵和、尚礼、知耻。这五项都反映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在此基础上,养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和民族精神,如今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