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时期散文发展:思考边缘生存

中国新时期散文发展:思考边缘生存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亮程,1963年出生于新疆沙湾县。事实上,刘亮程的文学启蒙和小时乡下时常来村里说评书的艺人密切相关。由于小有成就的诗名,刘亮程告别了地域封闭,生活贫穷的乡村,告别了农村生活,走进了《中国西部文学》编辑部,成为乌鲁木齐城的一位文化打工者。刘亮程的散文表现出一种乡村生存智慧,这种智慧是思考的结果。

中国新时期散文发展:思考边缘生存

刘亮程,1963年出生于新疆沙湾县。从小就生活农村,种过地,当过农民,后来读书,毕业后当过农机管理员。对于自己的年少时光,刘亮程说乏善可陈。小时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玩上,直到八岁时才迈进学校门槛,在学校并不是一个好学生,成绩不优秀,就是语文成绩也不怎么样,但对作文有一点兴趣,也只是有点兴趣而已,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天分。

刘亮程说他上小学时十分困难,在乡下有好多村子没有学校,自己上二年级时,得要跑到六七公里外的村子去上学,那时体弱,跑不动,上课老是迟到,于是他父亲索性让他休学了两年,等大了一些,跑得动了再接着上。刘亮程上小学时,又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候上学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停课是家常便饭。这对贪玩的刘亮程来说,再好不过了。刘亮程的小学就是这样断断续续念完的。

没有好好上学,倒是从嬉戏的大自然中,刘亮程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乡下的事物,那些牲畜、草木、天气、阳光、吃饭、劳动、睡觉,等等,从此开始与一个敏感的童年心灵耳鬓厮磨。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大自然和他格外亲热起来,深深扎根于他的幼小而博大的精神世界。小时的刘亮程虽然贪玩,却酷爱看书。但那时在乡村,可看的书极少。他幽默地说:“那时,我主要是向我放的牛学、向那些风中的尘土、向那只爱藏蛋的母鸡学,我从它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事实上,刘亮程的文学启蒙和小时乡下时常来村里说评书的艺人密切相关。《杨家将》、《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最早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接触到的。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一本《楚辞集注》,喜欢得不得了,尽管小小年纪对《楚辞集注》还只是一知半解,但却深深地迷住了屈原那种漂游于天地间的精神气息。还读过庄子,第一次阅读就觉得很熟悉,庄子就好像是他村里一个姓庄的老头,他写的那些风、秋水、山木、死亡,都像是发生在自己村里。这种奇异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开始影响着他以后的创作。再后来,他和许多作家一样,接触了马尔克斯、胡安·鲁尔夫等西方作家和作品。那个时代,整个中国文坛都在读欧美文学、拉美文学。

“文学作品虽然对一个作家有重要的影响,但他们对我的影响,肯定不会有我家乡的一场风对我的影响大,在我的写作过程中,许多东西都能影响过我,但最终影响我的肯定是这片土地,和我扎根其上的全部生活。”

到初中毕业,刘亮程考上了中专,读的是农业机械。毕业后又分回到乡下——新疆沙湾县的一个乡下小农机管理站。终于还是没有离开乡村,梦想着干一番大事业的刘亮程依然要和农民们的播种、耕种打交道。

然而就是这些乡村生活影响了刘亮程的写作,也教会了刘亮程写作。

刘亮程的写作最初是从诗歌开始的,之所以从诗歌进入自己的故乡,刘亮程说有着时代的背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诗歌狂欢的时代,是诗歌的声音在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时代。地处遥远边疆的刘亮程在内心深处也理所当然充满着缪斯的躁动。此时的刘亮程已经走过了放牛的、种地的少年时光,正在边疆一个农机站做着他的农机管理员。那是一个让人没有想头的工作,也是一个和他认识的乡村没有多少牵涉的工作,通过心中的诗歌,刘亮程充满了农机管理员之外的幻想:用诉说乡村的诗歌走出乡村!这些充满飘忽的、有关乡村情绪的诗歌,刘亮程一写就是十多年,从1982年——1994年,乡村诗歌创作陪伴刘亮程度过了人生最初的文学时光,那些青春的时光,诗情迸发的时光,最终收获成《另一只眼睛》和《晒晒黄沙梁的太阳》两部诗集。(www.xing528.com)

由于小有成就的诗名,刘亮程告别了地域封闭,生活贫穷的乡村,告别了农村生活,走进了《中国西部文学》编辑部,成为乌鲁木齐城的一位文化打工者。对刘亮程来说,文学是一条融入了梦想的现实的道路。文学从此成了刘亮程的专业功课。

同样是时代背景的变迁。进入20世纪90年代前后,诗歌的时代成为过去。刘亮程写着写着,突然觉得诗歌开始限制自己了,于是他走进了散文。“一个成熟的作家应该明白时代的变化,要选择读者所能接受的方式。”刘亮程如是说。

虽然改写散文了,但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不变的是“乡村”在散文中依然是主角。如果说,他诗里的村庄是朦胧的,难以让人琢磨的话,那么他散文里的村庄,则变成了明快的,可触摸的。在这个天山北部沙漠边缘的小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在这样一个村子里,有个农民,终日扛着一把铁锨走在田野上,悠闲时东张西望,关心着村里的驴和村外的兔,忙碌的蚂蚁和离群的飞鸟,还有风中的落叶和地里的虫子……他是实实在在的农民的一分子。当他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的时候,他就成了“记载村庄历史的活载体,随便触到哪儿,都有一段活生生的故事”。

1998年《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出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也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刘亮程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新人奖,在获奖评语中有言:“刘亮程的写作赓续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散文传统。他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哀荣,庄严地提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在对日常岁月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本来’……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独特的纯真和瑰丽。”

刘亮程散文创作的成功,使他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更进一步追求他的文学梦想,2006年,经过5年的沉寂之后,刘亮程的小说《虚土》问世。由诗歌而散文,由散文而小说,刘亮程的文学之路是不断探索的过程,也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我们期待刘亮程取得更大的辉煌。

刘亮程的散文表现出一种乡村生存智慧,这种智慧是思考的结果。作者不是客观地描述社会生活,而是对社会生活进行了哲学的思考,是对人与自然的相似思维,所以作者能够对人的生存做出清醒认识。这就不同于深陷物质洪流中的人们对生存的认识,因而是独特的。

刘亮程的生存观念是由他双重的边缘生活形成的,由于他是一个双重的边缘人,一个生活在城里的乡下人,一个从乡下逃出来的城里人,所以,就形成了他独特的边缘人生观念、人生哲学,他以此来审视城市和乡村、城里人和乡下人,自由地在两种空间、两种人生中化出化入,化成具有刘亮程风格的“有意思”的散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