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名家名作的酣畅淋漓气势

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名家名作的酣畅淋漓气势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家名作的发端,千姿百态,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发端倾怀,往往能造成一种酣畅淋漓、不可遏止的气势。又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读者一下就能感受到词人满怀忧愤,起伏难平的心情。此外,语言艺术千姿百态,词的起式变化万端,这里只是举其大要而言之。

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名家名作的酣畅淋漓气势

二、词的发端

早在宋代,张炎在《词源·制曲》中就明确指出,填词需“思量头如何起”。沈义父《乐府指迷·论起句》谓:“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发端不凡,往往石破天惊,扣人心弦。名家名作的发端,千姿百态,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从内容分析入手,常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其一,景起式。唐宋词作,以景起居多。大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景入情,既是为了创造意境,又是为了渲染气氛,同时还有某种象征作用。发端之景最妙在能为全篇定调,切合本篇意旨,他处挪用不得,例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就笼罩了全篇,秋蝉的哀鸣不仅反衬了离人的无语凝噎,而且整篇都是悲切之情、凄凉之感。

其二,情起式。这种情况亦很普遍。发端倾怀,往往能造成一种酣畅淋漓、不可遏止的气势。如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既隐含了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显示出豪迈雄放的性格。又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读者一下就能感受到词人满怀忧愤,起伏难平的心情

其三,论起式。多见于感时伤世之篇,亦见于借物抒怀之作。前者如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从一种人生体验入手,反映饱经磨难后的深沉痛苦;后者如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将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使咏物拟人浑成一片,透射出幽怨缠绵的情调。

其四,问起式。开篇发问,既有利于振起全词,又能抓住读者,所以,历代词人都常采用。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元好问《迈陂塘》:“问世间、情是何物?”都如破空而来,突兀警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www.xing528.com)

其五,叹起式。与问起式相依傍的还有叹起式,开篇就慨然抒感,喟然长叹。如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如果说问起式主要以峭拔见长,富有警策性;那么叹起式则以深沉取胜,富有感染力。

其六,忆起式。从回忆入手,抚今追昔,引人入胜。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等,莫不如是。

其七,交代式。除上述几种特定的起法外,其余大都可视为此。或开篇点明时节,如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或交代环境,如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饶床饥鼠”;或描写人事,如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刘克庄《玉楼春》“年年跃马长安市”;或展示状态,如李煜《长相思》“云一嗕,玉一拨”,皇甫松《忆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或反映心理,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等。

当然,以上几种类别并不是绝对的,不少起法都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例如文天祥《念奴娇》“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就是情景交融的,既可视为景起,又可看作情起,同时还有深深的感叹。此外,语言艺术千姿百态,词的起式变化万端,这里只是举其大要而言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