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学史:董仲舒的尊儒之文

中国分体学史:董仲舒的尊儒之文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仲舒的尊儒之文变纵横驰骋为书生风度,引经据典,坐而论道,具有典雅醇正、含蓄委婉的特点。文章贯古通今,娓娓而谈,逻辑严密,说理明畅,实际上是继承和发扬了以《论语》、《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之文的特点。

中国分体学史:董仲舒的尊儒之文

三、尊儒之文

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章相应发生变化,风格也与前迥然不同。主要代表作家为一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属河北枣强)人。他倡导今文经学,专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为江都王相和胶西王相。二王皆骄恣,他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诤,教令国中,所居而治。终身以修学著书为务,当时学士都尊之为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武帝采纳,于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立了儒术独尊的地位。从此,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精神支柱,并为传统儒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董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一起,以所谓“三纲”、“五常”为“道”,并宣称“天不变,道亦不变”,对后世影响甚大。

董仲舒的尊儒之文变纵横驰骋为书生风度,引经据典,坐而论道,具有典雅醇正、含蓄委婉的特点。其今存著作有《春秋繁露》和《举贤良对策》。《举贤良对策》凡3篇,这里举第三篇之末段为例:(www.xing528.com)

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无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凰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戾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试迹之于古,返之于天,党可得见乎?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角,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其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朘,寖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极愁苦。穷极愁苦而上不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诗人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尔好谊,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亡可为者矣。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本篇乃就前两篇所论“天人相与”的观点,继续加以发挥,使之更加条理化。然而其末段所论却越出“册问”所涉及的内容,论及不夺民利,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实现所谓“大一统”,即集中统一的极权专政。这是符合当时政治的需要,并且投合皇帝的意图的。董仲舒的献策果为汉武帝所采纳,证明其切合时宜。文章贯古通今,娓娓而谈,逻辑严密,说理明畅,实际上是继承和发扬了以《论语》、《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之文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