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遗民之文:中国分体学史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遗民之文:中国分体学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这批作者的代表。不作应酬文字,是顾炎武文章写作的最大特点。顾炎武的文章,多有慷慨悲歌之调。顾炎武讲“行己有耻”,用意很明显,他为一些遗民晚节不保而遗憾。王夫之的政论文和史论文很有特色,《读通鉴论》是其代表作。遗民的散文因其情绪的压抑,风格总体是沉郁的。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遗民之文:中国分体学史

第三节 抑郁不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遗民之文

清代散文与清代的文化大背景分不开。清代散文从作者及创作倾向的角度可以从易代学人的遗民之文、桐城古文和与明代小品文一脉相承的性灵之文进行把握。

清代初期的散文作者,其文章有易代之际的一些特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这批作者的代表。他们的社会角色是遗民,自我认同是学者。其文章明显表现了作者的政治倾向。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他是著名的反清复明学者。明亡后,拒绝出仕清朝,一心著书立说。学术名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等。其中的传世之作又推《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这是一篇对君主专制进行深刻批判的力作。他的《柳敬亭传》,则是一篇生动传神的叙事文。

《原君》是一篇政论文章,文中表达的是对“公天下”思想的肯定和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其“非君”论有明显的针对性: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君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的《骂先贤》一文,有长于立论和巧于立论的特点:

偶阅徐芳所记钱牧斋言吴郡秦生某同载北舟中,往往骂李卓吾不置。牧斋笑曰:“卓吾非可轻骂之人也。”至京师,生忽生大病,见一人前让曰:“我,卓老也。子何人斯,而亦骂我!”生大惧,翌日市楮币羹饭,祭而拜之,以谢愆焉,病始愈。余于是为今之骂象山、阳明者大惧焉。卓吾生平喜骂人,且其学术偏僻,骂之未始不可,而聊尔人尚不可骂,况象山、阳明之为先贤者乎?吾恐冥冥之中必有夺其魂魄而非楮币羹饭之可谢也。吾尝有言:人即顽冥不灵,必不敢骂关壮缪,以其能祸之也。壮缪之贤不过如象山、阳明,而其异者,壮缪之威灵以香火像设,象山、阳明之威灵以书卷诵读,曾谓书卷诵读不如香火像设乎?是不知二五之为十也。虽然,今之敢骂象山、阳明者,以晦翁为之主耳,此如豪奴之慢宾客、猘犬之逐行人,其主未尝知也。假使鹅湖之会,朱陆方赋诗问答,去短集长,而朱氏之舟子舆人忽起而哄堂骂詈以助晦翁,晦翁其喜之乎?不喜之乎?吾知其必挞而逐之矣。今人于两先生之学不过习德性问学之常谈,其识见无以甚异于舟子舆人也。晦翁有灵,必且挞之冥冥之中,象山、阳明独不能如壮缪乎?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早年是“复社”干将,明末是反清积极分子,明亡后亦无意仕途,带若干书,行万里路。自谓“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与戴耘野书》)。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无体国经野之心,不足以登山临水;无济世安民之略,不足以考古证今”。他的学术著作都能体现这一主张。其代表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文集》等。他作文的标准是经世:“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与友人书》)不作应酬文字,是顾炎武文章写作的最大特点。(www.xing528.com)

顾炎武的文章,多有慷慨悲歌之调。其《郡县论》、《生员论》、《与友人论学书》等,都是传世名篇。其《吴同初行状》,是悼念亡友的文章,也是借以抒写抗清情怀的名篇。在《复庵记》中,他表达了对坚持志节的范君的赞赏。顾炎武的《日知录》是学术笔记,但他是一贯反对讲学先生的以语录为文的倾向的。《日知录》成为一部学术名著,与他追求学术的思想性是有关系的。其中的《廉耻》一文,便是脍炙人口之作: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顾炎武讲“行己有耻”,用意很明显,他为一些遗民晚节不保而遗憾。文章流露出的遗民心态是十分明显的。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因晚年居衡阳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早年参加抗清活动,复明无望,遂屏迹深山,杜门著述。有《船山遗书》、《船山诗文集》、《姜斋诗话》等行世。王夫之的政论文和史论文很有特色,《读通鉴论》是其代表作。卷十七论“江陵陷,(梁)元帝焚古今图书”,说帝王之灭亡,与读书不读书并无直接的关系,但又借题发挥,说出了历代帝王大多不是读书人的事实: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

可称为遗民作家的还有魏禧等人。魏禧(1624—1681),字叔子,江西宁都人。明亡隐居,著有《魏叔子集》。他和兄弟有“宁都三魏”之称,他的文章写得最好。其传世名篇是《大铁椎传》。大铁椎是一位怀才不遇、勇力过人的一代豪侠,但魏禧著此文借题发挥,寄托明显。其传末论曰:

子房得力士,椎秦始皇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生之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

遗民的散文因其情绪的压抑,风格总体是沉郁的。在他们的散文中,艺术形式显然不是关注的重点。这个时期的散文,是我们了解知识分子在易代之际的心态的最真实的资料。他们的矛盾和彷徨,非常真实地得以表现。凡易代之际的所有文章,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面对政治大变局的无所适从,旧的制度的崩溃和新的制度的不适应,旧的文化和信仰面临新朝的挑战等等。清初作家面临的这些问题,在后来的时代里还不断发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心情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