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教师发展的个体目标

农村教师发展的个体目标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教师发展的个体目标指的是每个农村教师应该达到的职业素质的标准,即教师素质。如何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培养“新型农民”统一起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兼顾升学率,是广大农村教师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将促进了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农村教师应全面认识知识的意义。其次,农村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农村教师发展的个体目标

农村教师发展的个体目标指的是每个农村教师应该达到的职业素质的标准,即教师素质。

农村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素质。这些特殊素质有利于促进农村教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学的质量,使教师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充分发挥作用,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影响力,进而促进农村教师发展中其他问题的解决。

(一)农村教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亚里士多德从人性假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和谐教育”目的论。他的“灵魂说”提出:“人的灵魂由三个要素组成:①植物灵魂。这种灵魂具有维持人自然机体正常发育、生长及体质增强的功能,教育应该发展它,所以体育成为必要。②动物灵魂。这种灵魂使人只有动物同一性的需要、本能、欲望等非理性的心理特征,它往往使人类走入罪恶的深远和‘黑暗’的境地。教育应该抑制这种灵魂,所以德育成为必要。③理性灵魂。这一灵魂给人带来良知、能力和人性,它是人类智慧和精神生活的源泉,教育应该培养它,所以智育成为必要。这三方面的教育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人的德、智、体的和谐人格。”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理目的论主中的要观点。

目前,我国处于教育改革新阶段,需要对理想型人才进行设计和定位,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是重中之重。相比传统的教育目标,教育改革在个体的认识、心理、道德三种状态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笔者以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为依据,把个体生命的形式、相关素质、发展的状态、教育的目的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表述了出来,见表4-1。

表4-1 人的生命形式、教育形式、发展状态之间的关系

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不会都升入高中、考进大学,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之后,一部分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会继续留在农村,这些人作为农村地区最有潜力的人才资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如何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培养“新型农民”统一起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兼顾升学率,是广大农村教师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将促进了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农村教师的课程观(www.xing528.com)

农村教师秉持的课程观主要包括以下思想:注重必修课程、增设乡土文化选修课程、强化课外实践与兴趣活动;在保证同大纲思想一致的前提下,注重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应用性;既要保证文化课的教学效率,又要注意乡土文化的渗透,主要可通过以下两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

(1)在常规教育课程中融入农业方面的知识。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土地丈量的内容和土壤肥力测试的内容,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可融入土壤状况分析、化肥农药科学使用,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加入小麦育种与杂交水稻等方面的内容。

(2)兼顾普通文化课程与农业知识,依据“三农知识”设置课程,并列入课表,使“三农”知识具有层次化和系列化特征。“三农”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设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只是涵盖农业新型技术、传统民俗及乡土文化等;“三农知识”的活动课的主要是传授简单的农事技能和常识,如喷农药、施化肥应注意的事项,快速检测种子发芽率,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的病虫害防治等;选修课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农业、乡土文化、农村产业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课与“三农”课程相结合,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的落实。这样在为学生奠定文化课基础的同时又能为学生普及基础的农业技术;一部分学生能够继续升学,大部分无法顺利升学的学生可以通过掌握的农业知识在农村进一步发展。从科教兴农的角度来看,在当前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欠缺的情况下,这一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出新型农民。

(三)农村教师的价值观与质量观

在农村的教育实践当中,教师应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展开教育工作呢?笔者从内容、时间和空间三个方面概括了当前农村教师的价值观的具体内涵。

就教师价值观的内容来说,指的是在农村进行大众教育,传播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知识,将农业与科教结合起来是广大农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观念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求知,而求知的最终目的是谋生。知识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知识不仅可以推动科技的发展,还可以使社会个体更好的生存,知识为生存提供保障。因此,农村教师应全面认识知识的意义。当前要做的就是使农村教育转变,应该关注农构学生的谋生与致富本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在农村的劳动效益问题或价值发挥问题。

从时间的维度来说,农村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国家的战略发展的层面考虑,如何使农村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农村教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农村学生辍学的较多,除了贫困导致辍学以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出现这种观念,不仅要从社会环境方面找原因,更要从农村教师资深找原因。教师如果不能考虑农村孩子的未来,其对于农村的价值就无法有效发挥。

从空间维度来说,首先,普及义务教育是教师的首要责任,农村教师要避免主观原因导致学生厌学,把辍学率降到最低,使他们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其次,农村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农村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不断提升教学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一步步提升弄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农村教师应秉持“面向农村,服务经济,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学观念与价值观念。农村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不一味追求升学率和成绩。升高中、上大学的是人才,而成为新型农民的也是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