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藏族文化促进会与宗教界办学活动

藏族文化促进会与宗教界办学活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进会成立后,在临潭、岷县、永登等县成立了分会,开展办学活动。其任务是设立藏族学校,办理文化事业。“藏民文化促进会”在成立后的20余年里,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为藏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藏族文化促进会与宗教界办学活动

三、藏族文化促进会以及宗教界人士的办学活动

藏族新式教育的推进与藏族聚居区地区的行政变革和藏族进步人士接受外界影响联系在一起,1926年,甘南拉卜楞设治局成立。为促进藏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经五世嘉木样活佛和拉卜楞设治局保安司令黄正清(嘉木样活佛长兄)等人的积极倡议,在国民军第七方面军总指挥部政治处党务特派员宣侠父(中共甘肃特别支部成员)以及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在兰州成立了“藏民文化促进会”,黄正清担任会长。促进会成立后,在临潭、岷县、永登等县成立了分会,开展办学活动。1926年,在夏河创办小学,招收藏族学生30多人。1927年,促进会迁往拉卜楞,更名为“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1935年改小学为拉卜楞小学。

1935年,该会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人民团体法令进行改组,修订章程,规定:该会以“促进藏民文化,实施普及教育,发扬民族精神,刷新民族思想及改善风俗习惯为宗旨”。其任务是设立藏族学校,办理文化事业。下设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推出常务理事3人,黄正清担任理事长,总理会务,下设总务、教育、宣传三股;监事会推选出常务监事1人,监理考核会务推行情况,下设审核、稽查两股。该会改组后,在甘南等藏族聚居地区创办了陌务、阿木却乎两所小学。1941年,组织成立了边闻通讯社,设总务、编辑、印刷3个股,编辑发行《边闻通讯》,分汉、藏两版,同时还设置了夏河县图书馆、阅报所、体育场等文化设施。“藏民文化促进会”在成立后的20余年里,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为藏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民国时期,藏族上层人士也开展各种形式的办学活动,卓尼的杨吉庆土司热心地方教育,1937年,向“蒙藏委员会”争取经费支持,在甘南创办了6所小学。1939年,拉卜楞设治局保安司令黄正清夫妇倡导创办拉卜楞寺女子小学,1940年正式成立,有学生80余人,其中藏族女生10余人。1942年,与拉卜楞中心学校合并。

河西民族聚集地区新式教育起步很晚,1939年前后,在今肃南县,裕固族僧人七世顾嘉堪布、马罗汉等以寺院为教室,在莲花、慈云、马蹄、西藏寺、洪湾、明海等寺院创办私立小学6所。这几所学校设立董事会,选举顾嘉堪布为董事长,各部落头人为董事。学校按照教育部规定设置课程,用汉语教学,有的学校开设了藏文科。办学经费一部分就地自筹,一部分由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以及中英庚款董事会补助。到1947年,共有学生258人。

1944年,教育部聘任嘉木样等5人筹设国立拉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嘉木样下令选派青年喇嘛100多人来校就读,分甲、乙、丙三个班,设纺织边疆师范、卫生、印刷等专业。1947年4月停办。

20世纪40年代初期,卓尼禅定寺创办了一所喇嘛半日学校,经费由教育部月拨百元,有学生18名,年龄在10岁以下,半日念经,半日读书[3](www.xing528.com)

在哈萨克聚居区的阿克塞地区,蒙古族聚居的肃北地区,早在1913年前后,曾经在靠近肃北地区的青海北左翼右旗(俗称科骨沟族)旗王所在地设有一所学校,肃北蒙古族子弟在此就学。不久,旗王去世,学校停办。

民国时期,甘肃的民族教育处在起步阶段,发展十分缓慢,学校分布很不均衡,在藏族聚集的今天祝县在民国初年只有几所私塾,到1949年有完全小学1所,初小5所,在校学生203人,且学生多为头人子弟,农牧民子弟很少;而在甘南藏族地区共有小学91所,学生1933人,其中藏族学生245人,且学生多集中分布在夏河、临潭、卓尼、舟曲等县城。地处边远的碌曲、玛曲、迭部等县没有一所学校。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全省有少数民族专设小学338所,有学生17763人、专任教师426人,其中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共有开课的学校302所、少数民族学生3463人、少数民族教师185人;全省专设民族中学6所,其中设于少数民族地区的5所,在校少数民族中学生274人。

【注释】

[1]《甘肃近三十年教育史要》(初稿)。转引自朱解琳《甘宁青民族教育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8~239页。

[2]《边疆教育概况》(续编),1947年8月。转引自朱解琳《甘宁青民族教育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8~93页。

[3]陈宝全:《甘肃的一角》,《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25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第2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