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皇甫谧故里的历史价值及文化贡献

宁夏皇甫谧故里的历史价值及文化贡献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甫谧故里在今宁夏2005年,笔者在《新消息报》上发表一篇介绍宁夏籍历史名人皇甫谧的短文《彭阳皇甫谧与成语“洛阳纸贵”》。对于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我们宁夏理应把文章做在前,做得更大。据正史记载,皇甫谧家族是西北名门,先祖皇甫棱曾任汉度辽将军。无疑皇甫家族故里在汉晋时代的安定郡朝那县是可以肯定的。

宁夏皇甫谧故里的历史价值及文化贡献

皇甫谧故里在今宁夏

2005年,笔者在《新消息报》上发表一篇介绍宁夏籍历史名人皇甫谧的短文《彭阳皇甫谧与成语“洛阳纸贵”》。孰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有关方面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与关注。因为当时我并不知道,皇甫谧早已被甘肃省灵台县指认为该县籍乡人,并在灵台县修建了中国皇甫谧纪念馆、皇甫谧陵园、公园和纪念亭,建造了皇甫谧雕像,还成立了皇甫谧文化交流协会,并正在酝酿筹建国内外皇甫谧基金会和皇甫谧(针灸)国际大学。笔者不对上述信息进行评论,但是由此可以充分说明,甘肃省和灵台县的领导、文化界人士十分重视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对人文资源潜在价值的认识是到位的,所以在改革开放中,他们才能千方百计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名人效应牌”,大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提高知名度,扩大旅游市场,招商引资,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种思路和战略眼光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对于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我们宁夏理应把文章做在前,做得更大。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就研究过皇甫谧,大约在1993年曾给当时自治区党委有关部门和自治区计委的领导介绍过情况,还当面向自治区计委主要负责人建议,应当由自治区立项在彭阳古城乡的古城遗址基础上,建造皇甫谧纪念馆,事后又给这位领导整理了一份关于皇甫谧的简要材料,供他参酌,可能是人事变动等原因,最终没有下文而不了了知。

现在,宁夏的彭阳县和甘肃省的灵台县都把皇甫谧视为各自的乡贤人物,这应该是件好事,说明大家念祖思贤,不忘历史。当然,历史人物有可能足迹多地,或后人迁徙、分居于多处,但是,他本人的故里只能有一处。就如同华人的人文始祖伏羲(太昊)生于古成纪——甘肃天水——故里,又建国并病故于陈——河南淮阳,后两地人民都称他是乡人,又都建祠庙纪念,是一个道理。所以江泽民同志曾为天水市伏羲庙题词“羲皇故里”,而朱镕基同志也曾给淮阳太昊陵题词“羲皇故都”,两地都有历史渊源,并不矛盾。甚至在伏羲率领部落族众东迁的过程中,所经过的驻足地也都纷纷兴建纪念物,但它并不能改变羲皇故里在大陇山(六盘山)地区的事实。

那么,皇甫谧的故里在哪里呢?据正史记载,皇甫谧家族是西北名门,先祖皇甫棱曾任汉度辽将军。棱子皇甫旗曾任扶风都尉。旗子皇甫节曾任雁门太守,次子皇甫规历任大司农、尚书、弘农太守、护羌校尉,封寿成亭侯,《汉书》有《皇甫规传》,称他是“安定朝那人也”。皇甫谧是皇甫节之子、皇甫嵩的嫡曾孙,生于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生活在三国和两晋年间。由于家道中落,自幼清贫,大器晚成,一生多病,隐居不仕,卒于两晋太康三年(282年)。《晋书》有《皇甫谧传》,也称他是“安定朝那人”。无疑皇甫家族故里在汉晋时代的安定郡朝那县是可以肯定的。安定郡和朝那县又在何处呢?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安定郡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原北地郡析出设置的新郡,上隶凉州刺史部,下辖21县,朝那为其属县之一。安定郡的治所在高平城(今宁夏固原原州),今宁夏同心县以南的宁夏固原市大部,还包括今甘肃省靖远县、会宁县和平凉市各县地域,均是该郡的管辖范围。

朝那县地望今又何所指呢?经查《史记·孝文本纪》有这样一段记录:“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郡尉卬。”可知朝那塞应是秦长城一处关隘,因位于朝那城,故名为朝那塞。反之也证明朝那县城应地距长城之内侧(南)和朝那塞之左近处,或者朝那县城就是朝那塞。

现在的彭阳县靠近秦长城有一个基层行政建置叫古城镇,镇政府就设在古城遗址旁。之所以称为古城,说明它年代久远。而且这处古城遗址正好位于战国秦长城的内侧(南侧),仍较为完整保存下来。1979年,当地一户农民曾在古城内(时属古城公社古城大队)挖出西汉初年铜鼎一尊,鼎上清晰铸有“朝那”等铭文,已被国家考古学界研究后定名为“朝那鼎”。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古城遗址挖掘发现文化层深达四米,下层为汉代砖瓦的堆积层。这是古城即汉朝那县城址的考古印证和实物佐证。所以1984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王树林等研究人员到古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后,他们结合史料记载与考古实证,确认今彭阳县古城镇境内的古城遗址,就是汉代安定郡朝那县城的故址,这一结论早已被我国考古学界和史学界所公认。

古史和地方志对于朝那古城位置的记载,在大致的方位上也是基本一致的。唐《元和郡县图志》记:“百泉县,上。西至州九十里,本汉朝那县地,故城在今县理西四十五里。”这里所说的百泉县在今彭阳县南红河川上;州即原州,今固原市原州区;故城即今彭阳古城镇之古城遗址。百泉(彭阳)至原州(固原)90里,之间半程的45里处即朝那“故城”,与今里程基本相吻合的。《水经注》也记:“朝那故城在今平凉县西北与固原州西南接壤地也。”(清)《通鉴》胡三省注:“汉朝那城在原州花石川。”而古城川亦称花石川。新中国编修的史书和新方志,如《宁夏通史》、《西海固史》和《固原地区志》、《固原县志》、《彭阳县志》等,均一致认为彭阳古城乡境内的古城遗址,就是汉朝那县治所在,它的管辖范围应包括今彭阳县全境和周边邻县的一部分地区。(www.xing528.com)

考证朝那县地望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即“湫渊”。因为《汉书·地理志》中说到朝那县境内“又有湫渊祠”。湫渊,大湖也。早在秦汉时代就被列为国家级祭拜名山大川、大湖的名单之中,所以在湖岸建有专供祭祀的祠庙,因湖得名称为“湫渊祠”。《史记·封禅书》中早有记载:“湫渊,祠朝那。”后来各种史志均称之为“朝那湫”。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朝那县境内有湫渊和湫渊祠。祠庙是人为建筑,年久易湮,但山川湖泊等自然面貌是难以灭迹的。作为大湖,其变化无非是水面积和水深、水量的大小而已。

今彭阳县古城镇境内有一个名叫湫渊的大湖吗?(明)《嘉靖固原州志·古迹》记,“东海,在州东南四十里”,“东南有庙”,“即古朝那湫。”同一志书中还收录学政李诚撰写的《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一篇。文章开篇就写道:“开城州东北距三十五里,有湫曰朝那,有山环焉。”“春秋时秦人诅楚之文,投是湫也。汉唐载在祀典。”不仅固原本地方志如是记载。再考之北魏《水经注》也记有“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唐朝《括地志》亦载:“朝那湫祠在原州高平县东南二十里。”还有(清)《平凉府志》指朝那湫即固原“东南四十里”曰“东海子”。古人对朝那湫的记载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方位和里程还是基本一致的,即朝那湫在今固原以东的三四十里和今彭阳县以西五六十里之间的地方。

从朝那县古城遗址与湫渊遗址的互证,再从考古发掘的实物的印证,结合对正史、古文献和地方志书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当代学术界集体攻关所形成的各种权威性大型辞书、工具书中一致公认和共同表述,如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新版《辞海》和《历史地名》、《历史名人》等辞书记录,古朝那县治就是今彭阳县境内的古城遗址是无可置疑的。而《后汉书》、《晋书》等正史都明确记载皇甫谧和他以上的七代宗祖都是“安定郡朝那人”,皇甫家族故里在古朝那县还有必要争论吗?

当然,如果在皇甫谧出生时,他的家乡的行政建置已被撤销或迁徙到别的地方,按照传统习惯,那他的籍贯也可以是出生地。即使发生这样的变化,此人的“故里”和祖居地也还是不能视为出生地的。因为故里、祖居地只能有一个地方,就像“羲皇故里”只能是今天水市是一个道理。其他地方,如不是后人杜撰,而确有历史证据,也只能称之“圣跡”。

东汉末年,在宁夏和西北地区曾于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和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发生过羌族人民连续三次武装起义。汉廷一面派兵镇压,一面将战区的一些地方政权暂时就近内撤,侨迁寄驻到异地较为安全的地区,以避起义军的锋芒。其间,在汉安帝五年(111年),曾把安定郡迁到美阳(今陕西武功境内),北地郡迁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境内),上郡迁到衙县(今陕西白水境内),“以避寇难”(见《后汉书》之《安帝纪》、《西羌传》和《资治通鉴·汉纪》)。但在形势稍微缓和之后,于汉顺帝四年(139年),尚书仆射虞诩就给朝廷上了一道《请复三郡疏》,要求把安定、北地、上郡仍撤回原治地。朝廷也同意“复安定、北地、上郡归旧土”。还命令“谒者郭璜督促徙者,各归旧县,缮城郭,置侯驿。既而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一亿计”。(同上书出处)仅过去两年时间,羌人起义烽火再次燃起,汉廷又于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年),再次把安定郡迁往扶风(今陕西兴平境内),北地郡迁往冯翊(今陕西大荔)。但是,这样的迁徙并不涉及行政建置的变更,安定郡和北地郡的上下隶属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把管理机关和人民群众暂时迁移到较为安全的地区内“避难”而已,故称“侨治”、“寄治”。机关可以迁走,土地是搬不动的,郡所管理的县仍留在原地,名称也没有变化,朝那县还是朝那县,仍然在原来的地方。谁又能提出哪怕一条有关朝那县迁徙的历史文献出来的呢?正如中国现代史上的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省市沦为敌占区,各级政府纷纷迁到非敌占区办公,你能说这时的某某省和某某县就不存在了吗?这些撤往后方省份的人们就要改变籍贯吗?更何况一直到东汉末年,至少在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安定郡又已回归原治。朝那县真正迁到今甘肃灵台县,是在皇甫谧出生后的300多年的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这能影响人们对皇甫谧故里的判断吗?但是,由于朝那城在中国历史上建县早,存在时间久,知名度高,一直到唐宋时代,人们仍把原朝那城称为“那城”,这与战国时代把朝那简称为“那邑”是一个意思的。

可是,这么重要的一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和故里为什么会被后人搞得如此纷乱呢?按笔者的分析,根源可能出现在顾祖禹老夫子的身上。顾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大家,他于清初完成的《读史方舆纪要》专著,是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名著。但他生于江苏,身在内地,没有深入到边地考察,对于记录边远地方出现一些差错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上各种史书都记录朝那在安定郡、原州、固原的东南,他却将唐朝的原州考订在甘肃省镇原县(应是宋原州),又把汉代萧关与唐代的萧关县混为一谈,同时还误认为古朝那在“平凉府东南”,这样就把坐标南移了,遂古朝那位于原州之“东南”方位也就整体向东南移位,而另有所指了,于是朝那就从彭阳向南,从固原市向更东南错位了。另一个原因是皇甫族姓是个大家族,后人离开故里,分居于各地是非常正常的事,迁移、分居后,为了纪念祖先,表达思乡的情结,在新居地建祠、修祖坟,甚至把新居地的地名改成家乡故里的老名字,这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在地名学上称之为“同原地名的播迁”。如宁夏的富平县迁到了陕西,而陕西的银川(银州)又移到了宁夏。就连三皇五帝、华夏初祖的炎帝陵不也是在几省内多处出现吗,更何况布衣皇甫谧呢!

(《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