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商代时期的驯象和役使总结

中国商代时期的驯象和役使总结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论衡》记载,“舜葬于苍梧下,象为之耕”〔250〕,这就进一步透露出舜帝时期古人驯化野象,并役使驯象的信息。〔251〕这就是说,商人亡国之后不久又发动叛乱,将驯化的大象用于对东夷族作战。周公出兵东征,乘胜追击到江南,彻底击败商人的“象军”。〔253〕就是说,中国驯化野象的历史可能更早于夏商时期的服牛乘马。〔253〕转引自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第4章第4节第245页《商人服象》。

中国商代时期的驯象和役使总结

大量的考古发现,已经使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推断出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据专家推算,旧石器末期中原地区的年均气温比目前高出约7℃—8℃,“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246〕。目前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旧石器遗址均有大量象骨出土,就足以证实专家所言不虚。殷商甲骨文中曾明确记载:商王狩猎“获象七”(《合集》37365),“丁未卜,象来涉,其呼□射”(《屯南》2539),这显然是当时捕猎野象的记载。殷商甲骨文中还有另一类记载,比如:“以象侑(yòu)(酬谢)祖乙”(《合集》8983),“于癸亥省象”(《合集》32954),“贞生□月象至”(《合集》4611),则是指以大象作为祭祀品,以及视察象群牧放、调运输送大象等活动,这显然是针对家象而言。

1935年,殷墟第12次发掘时,曾经“发掘象坑两个,一坑为小象,一坑为大象,象背后埋1人,俯身”〔247〕,随葬者显然也是驯象人或驭象人。1976年,殷墟妇好墓发掘出1 928件文物,其中就有两只圆雕玉象,“作站立状。长鼻上伸,鼻尖内卷成圆孔,口呈三角形,微张。小眼细眉,大耳下垂,体肥硕,四肢粗短,尾下垂。身、足饰云纹,背、尾饰节状纹”〔248〕。其形态憨然可掬,显然是以家象为模特的雕琢工艺品。

1978年,殷墟王陵东区又发现一个长2.4米、宽1.7米、深1.8米的殉葬象坑,象体高约1.6米,身长约2米,门牙尚未长出,象身上佩有一只铜铃〔249〕,显然是一只已经驯化的幼象。

据《论衡》记载,“舜葬于苍梧下,象为之耕”〔250〕,这就进一步透露出舜帝时期古人驯化野象,并役使驯象的信息。《吕氏春秋》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251〕这就是说,商人亡国之后不久又发动叛乱,将驯化的大象用于对东夷族作战。周公出兵东征,乘胜追击到江南,彻底击败商人的“象军”。于是周人创作一首名为《三象》的乐曲,赞美周公的功德。著名史学家徐中舒先生认为,河南之地古称豫州,就是以盛产大象而得名。《说文解字注》解释说:“豫,象之大者。”〔252〕显然言之有据。甲骨文的“为”字,就体现出以手牵象的形态,表明古人已经开始驯养大象作为交通工具。著名甲骨文专家罗振玉先生甚至认为:“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253〕就是说,中国驯化野象的历史可能更早于夏商时期的服牛乘马。

【注释】

〔246〕见《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78页《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247〕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6部分第117页《殷墟的重要墓葬群》。(www.xing528.com)

〔248〕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虚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4部分第160页《随葬器物》。

〔249〕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武官村北地商代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87年第12期)。

〔250〕见袁华忠、方家常《论衡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卷第243页《书虚》。

〔251〕见张玉春《吕氏春秋译注》第120页《仲夏·古乐》。

〔252〕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9卷下第821页《象部》。

〔253〕转引自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第4章第4节第245页《商人服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