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交通史话:隋炀帝与琉球

中国交通史话:隋炀帝与琉球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20〕就是说,海师何蛮等人首先发现琉球群岛。隋王朝3次琉球国之行,虽然都是令人不快的回忆,但毕竟是中国与琉球国关系的开端。此次杨载出使琉球国,其诏书的称谓已经将“流求”改为“琉球”。琉球国王尚宁被日军关押到鹿儿岛,时间达3年又5个月,琉球国被迫向日本“进贡”,并割让北部5岛给日本。日本人根本不予理睬,琉球国从此灭亡。

中国交通史话:隋炀帝与琉球

琉球群岛位于台湾岛与日本九州岛之间,包括先岛诸岛、大东诸岛、冲绳诸岛、奄美诸岛、土噶喇列岛、大隅诸岛等6组岛屿,共有50多个命名岛和400多个无名岛,南北跨海长度约1 100公里,陆地面积约4 670平方公里。其中第一大岛就是冲绳岛(大琉球岛),面积约1 211平方公里;其次是奄美大岛,面积约730平方公里。

《北史》记载:“流求(琉球)国居海岛,当建安郡(福建南平市建瓯市)东。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其王姓欢斯氏,名渴刺兜,不知其由来有国世数也。”〔1219〕这是中国正史首次记录琉球国,成书时间大约是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

大业元年(605年),海师何蛮等人反映:“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1220〕就是说,海师何蛮等人首先发现琉球群岛。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海师)何蛮言之,遂与(何)蛮俱往。同到流求(琉球)国,言不通,掠一人而反(返)”〔1221〕。大业四年(608年),“复令(朱)宽慰抚之。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归”〔1222〕。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广东潮州市湘桥区)浮海击之。至高华屿(钓鱼岛),又东行二日到郤鼊(xìbì)屿(久米岛),又一日便至流求(琉球)。初,(陈)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谕之,流求(琉球)不从,拒逆官军。(陈)棱击走之,进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1223〕。隋王朝3次琉球国之行,虽然都是令人不快的回忆,但毕竟是中国与琉球国关系的开端。第1次是所谓“入海求访异俗”,结果由于使臣朱宽不懂外语,只好“掠一人”回来交差;第2次虽然解决了语言障碍,但是由于琉球国王“不从”,朱宽又只好弄一件琉球军装来搪塞;第3次造访,显然是隋炀帝的武力胁迫。《隋书》记载:“(陈棱)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州)发东阳(浙江金华市东阳市)兵万余人,自义安(广东潮州市湘桥区)泛海,击流求(琉球)国,月余而至。流求(琉球)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陈)棱率众登岸,遣(张)镇周(州)为先锋。其主欢斯渴刺兜遣兵拒战,(张)镇周(州)频击破之。(陈)棱进至低没檀洞,其小主欢斯老模率兵拒战,(陈)棱击败之,斩老模。其日雾雨晦冥,将士皆惧,(陈)棱刑白马以祭海神。既而开霁,分为五军,趣其都邑。渴刺兜率众数千逆拒,(陈)棱遣(张)镇周(州)又先锋击走之。(陈)棱乘胜逐北,至其栅,渴刺兜背栅而阵。(陈)棱尽锐击之,从辰(早上7—9时)至未(下午1—3时),苦斗不息。渴刺兜自以军疲,引入栅。(陈)棱遂填堑,攻破其栅,斩渴刺兜,获其子岛槌,虏男女数千而归。(隋炀)帝大悦,进(陈)棱为右光禄大夫,武贲(将)如故,(张)镇周(州)金紫光禄大夫。”〔1224〕由此可见,隋炀帝时期的航海交通能力,已经可以运载上万人渡海作战,这表明中国古代发展航海交通的历史之悠久,技术之先进。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杨)载入朝,贡方物。帝喜,赐《大统历》及文绮、纱罗有差”〔1225〕。此次杨载出使琉球国,其诏书的称谓已经将“流求”改为“琉球”。琉球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怕尼芝相继奉诏称臣,接受册封,并随即入贡中国。此后琉球国几乎年年入贡,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已有20余次。直到明朝覆灭之后,“(南明唐王立于福建,犹遣使奉贡。其虔事天朝,为外藩最云”〔1226〕。琉球国接受中国册封之后,就一直坚持“奉华夏正朔”,用中国年号,书中国文字,服中国衣冠,并不断遣送学生到中国留学,同时也多次要求中国输送技术人才。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一次就“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1227〕。民间私下移居琉球者,更是人数众多。当代琉球华裔中,仍然有人自称是蔡襄(北宋著名书法家)、林和靖(北宋著名诗人)的后代。

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琉球)贡使来,告(国)王尚清之丧。先是,倭寇自浙江败还,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击,大歼之,获中国被掠者六人,至是送还。(嘉靖)帝嘉其忠顺,赐赉有加,即命给事中郭汝霖、行人李际春封尚元为王”〔1228〕

明神宗万历四十年(1612年),“日本果以劲兵三千入其国,掳其王,迁其宗器,大掠而去。浙江总兵官杨宗业以闻,乞严饬海上兵备,从之。已而其王释归,复遣使修贡,然其国残破已甚,礼官乃定十年一贡之例”〔1229〕。琉球国王尚宁被日军关押到鹿儿岛,时间达3年又5个月,琉球国被迫向日本“进贡”,并割让北部5岛给日本。

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日本利用琉球国进贡之机,强行“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并列入日本“华族(贵族)”,强迫琉球国接受“两属”体制。清德宗光绪五年二月十六日(1879年3月8日),日本军警攻占琉球首都首里(那霸市首里金城町)。4月4日,日本悍然宣布“废琉置县”,把琉球国改设为日本冲绳县,并销毁琉球国档案,拘押琉球国王。琉球国陈情通事林世功到北京求救无望,最后悲愤自杀殉国。当时满清王朝正忙于应对沙俄侵夺新疆的“边疆危机”,根本无暇顾及琉球。李鸿章居然梦想通过外交渠道与日本人讨价还价,把日本提出的“两分琉球”意见(冲绳及其以北并入日本,冲绳以南并入中国),折中为“三分琉球”(以庵美大岛以北划归日本,以冲绳诸岛留作琉球国,将先岛诸岛划归中国)的方案。日本人根本不予理睬,琉球国从此灭亡。1895年,中国惨遭“甲午战争”之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连台湾也被“割让”收入日本的囊中,琉球问题的交涉也就不了了之。特别值得一提者是琉球不仅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而且也不乏发扬中华文化的历史功绩。当年日本人解除琉球国武装,禁止琉球人拥有武器之后,琉球人便将中国传入的少林拳法演变成琉球的徒手格斗套路,名之为“唐手”。后来日本流行的所谓“空手道”,其实就源出于琉球国“唐手”的套路。

1943年11月23日,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罗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几次提出将琉球群岛归还给中国,蒋介石竟然不敢接手,要求“同美国共同占领琉球,并根据一个国际组织的托管制度,与美国共同管理该地”〔1230〕。于是导致1947年7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将琉球群岛转由美国托管,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及美军“太平洋区域司令部”的基地。1951年9月8日,美国通过《旧金山和约》,取得琉球群岛“领土及其居民,包括其领海,行使一切行政、立法与司法权力”〔1231〕。1972年5月,美国将琉球群岛的“行政权(并非主权)”“归还”日本〔1232〕。其中,按照当年日本“两分琉球”方案应当划归中国的先岛诸岛,也居然稀里糊涂被列入“归还”之列。

先岛诸岛是琉球群岛南部的岛群,由宫古列岛和八重山列岛组成,陆地面积约800多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10万人。其中第1大岛是八重山列岛的“西表岛”,面积约289平方公里;第2大岛是八重山列岛的“石垣岛”,面积约222.6平方公里;第3大岛是宫古列岛的“宫古岛”,面积约158.7平方公里。

近年来,钓鱼台列岛附近海域发现有800亿桶石油蕴藏,日本人的眼睛又瞄上了钓鱼台列岛。钓鱼台列岛距台湾基隆港约190公里,距冲绳岛约420公里,由11个无人岛屿组成,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7个命名岛屿,及4个无名岛屿,陆地面积仅有5平方公里,但海域面积却有17万平方公里。其中钓鱼岛长约3.5公里,宽约1.5公里,周长约13.7公里,面积约3.838平方公里,是钓鱼台诸岛中最大的岛屿。1 400年前隋炀帝遣使赴流求(琉球)时,就将其命名为“高华屿”,此后一直是中国的领土。按照《波茨坦公告》的明确规定,“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1233〕。由此可见,日本政府根本就没有琉球群岛的主权,更何况从来就是直接隶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钓鱼台诸岛。

据《宋史》记载,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敷文阁待制汪大猷“起知泉州。毗舍邪(台湾)尝掠海滨居民,岁遣戍防之,劳费不赀。(汪)大猷作屋二百区,遣将留屯”〔1234〕。就是说,南宋汪大猷出任泉州知府之时,就曾针对当时台湾海盗劫掠沿海居民的情况,将海防巡逻制度改为海域布防制度,设置了200处海防站,其设防范围主要是澎湖列岛,也包括钓鱼台列岛。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福建总督胡宗宪编纂《筹海图编》时,也将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明确列入海防范围。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胡林翼编绘《皇朝一统舆图》时,也曾经明确以中文标示出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由此可见,日本人非法吞并琉球国之后,居然又梦想吞并中国的钓鱼台列岛,确实是无耻之极。

【注释】

〔1219〕见李延寿《北史》第94卷第3132页《流求(琉球)传》。

〔1220〕见李延寿《北史》第94卷第3134页《流求传》。

〔1221〕见李延寿《北史》第94卷第3134页《流求传》。(www.xing528.com)

〔1222〕见李延寿《北史》第94卷第3134页《流求传》。

〔1223〕见魏征《隋书》第81卷第1825页《流求(琉球)传》。

〔1224〕见魏征《隋书》第64卷第1519页《陈棱传》。

〔1225〕见张廷玉《明史》第323卷第8361页《琉球传》。

〔1226〕见张廷玉《明史》第323卷第8370页《琉球传》。

〔1227〕见张廷玉《明史》第323卷第8362页《琉球传》。

〔1228〕见张廷玉《明史》第323卷第8367页《琉球传》。

〔1229〕见张廷玉《明史》第323卷第8369页《琉球传》。

〔1230〕见王海滨《中国国民政府与琉球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7卷第3期第141页)。

〔1231〕见王海滨《中国国民政府与琉球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7卷第3期第145页)。

〔1232〕见王海滨《中国国民政府与琉球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7卷第3期第147页)。

〔1233〕见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6卷第38章第745页《波茨坦:原子弹》。

〔1234〕见脱脱《宋史》第400卷第12145页《汪大猷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