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佛门书画家图典》:东晋时期才华横溢的佛教艺术家

《中国佛门书画家图典》:东晋时期才华横溢的佛教艺术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晋亡后,北部中国陷入了十六国的混战。佛教普及到东晋十六国的各个民族,并成了一些主要国家用以争取民众而共同支持的一种信仰。《辩正论·十代奉佛篇》说东晋104年间,建佛寺1768所。东晋比丘尼数量激增,她们住在尼寺中。

《中国佛门书画家图典》:东晋时期才华横溢的佛教艺术家

第二节 东晋佛教佛门书画

西晋灭,东晋(317—420)兴,中原贵族也随着帝室迁居江南,因而向来是中国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立刻萧条起来,长江流域随之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

西晋亡后,北部中国陷入了十六国的混战。佛教在后赵、前秦、后秦、北凉等一些有影响的大国中,收到了最高统治者的信仰和支持,发展特别迅速。佛教普及到东晋十六国的各个民族,并成了一些主要国家用以争取民众而共同支持的一种信仰。这对于增进南北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对于形成各族人民的共同心理,起了比儒学还重要的作用。

《辩正论·十代奉佛篇》说东晋104年间,建佛寺1768所。《辩正论》载,东晋有僧尼24000人,但实际可能不止此数。这些僧尼的生活,在帝王权贵所建寺中者,由帝王权贵供给。一般寺院则广为营殖。《弘明集》卷释道恒《释驳论》中说到东晋后期僧尼“营求孜汲,无暂宁息。或垦殖田圃,与农夫齐流;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竞利;或矜恃医道,轻作寒暑;或机巧异端,以济生业;或占相孤虚,妄论吉凶;或诡道假权,要射时意;或聚畜委积,颐养有余;或指掌空谈,坐食百姓”。这样的寺院,就成了聚敛财富的场所。

东晋比丘尼数量激增,她们住在尼寺中。比丘尼的增多为佛教的推广起了不小的作用,有的甚至窃权干政,如孝武帝(373—397)时的妙音尼,得到孝武帝和太傅会稽王道子的崇信,“每与帝及太傅,中朝学士谈论属文,雅有才致”(《比丘尼传》卷一《支妙音尼传》)当时桓玄闲居荆州,已被王忱所压抑,对王恭也畏惧,只认为殷仲堪才弱易制,便使人请妙音为殷仲堪求荆州之任。正值孝武帝问妙音:“荆州缺,外闻云谁应作者?”妙音答:“贫道出家人,岂容及俗中议论,如闻外内谈者,并云无过殷仲堪,以其志虑深远,荆楚所须。”(《比丘尼·支妙音尼传》)孝武帝即确定用殷仲堪为荆州刺史。故《比丘尼传》中称妙音“权倾一时,威行内外”。

由于帝王的崇信佛教,逃避赋役出家的人不断增加,再有诸尼的“窃权干政和“威行内外”,晋安帝隆安(397—402)中,桓玄下令沙汰僧众。《弘明集》卷十二桓玄《与僚属沙汰僧众教》云:“京师竟其奢淫,荣观纷于朝市。天府以之倾匮,名器为之秽黩。避役钟于百里,逋逃盈于寺庙,乃至一县数千,猥成屯落,邑聚游食之群,境积不羁之众,其所以伤治害政,尘滓佛教,固己彼此俱弊,实污风轨矣。”

为便于僧众管理,东晋后期,设置了僧官。《续高僧传·释僧迁传》载:“昔晋氏始置僧司,迄兹四代,求之备业,罕有斯焉。”“僧司”是政府设置的僧官机构“迄兹四代”即东晋经宋、齐至梁。(www.xing528.com)

东晋还出现两大佛教教团,一是东晋中期以襄阳为活动中心的道安教团,再是东晋后期以庐山为活动中心的慧远教团。这两大教团给以后的中国佛教以很大的影响。道安(312—385)俗姓卫,常山五柳(今河北正定南)人。少孤,12岁出家。博学多才,“内外群书,皆略便睹,阴阳算数,亦皆能通”,又长于诗赋文章还著有《西域记》,是中国第一部从佛教文化角度介绍西域诸国情况的专著,可惜已经散失。《佛教史》(杜继文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有称道安“熟悉鼎铭篆书、古制斛斗”,但只是“熟悉”,未说他能书写“鼎铭篆书”,所以未把道安列入方外书法家之中。慧远因为有载他“工诗能画”,后边有他的单独辞条。

东晋书法是无限风光的,涌出“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等一批书法大师级的人物,书风逸笔草草,倜傥风流,与北魏方严肃括的碑刻书风,一时形成了“南帖北碑”的两美局面。北魏选像刻石,似乎更着重于虔心礼佛超度亡灵寄托哀思而以楷刻作为载体;东晋笔墨信札在叙离别,通音讯,吊丧问疾之外,更注进了文人们有意识的逸笔挥洒,姿态横生。尽管东晋的书法繁华,出现二王以及谢安、谢尚、郗鉴、郗愔、庾亮、庾怿等书法家,再加晋明帝(322—325)善书画,尤善画佛像,常把佛像挂于宫西南之乐贤堂。但有载的方外僧书法家仅两位,包括上边提到“工诗能画”的释慧远,东晋有载的佛门书画家仅区区的三位。

山阴僧 里籍姓氏无考。工书法,尝伪作王献之(344—386)书保母墓志。南宋的韩侂胄(1151—1202)以千缗(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市其石。《洞天清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康法识 里籍无考。师事峁山道潜(286—374),依侍有年。有义学名。善草隶,尝遇康昕(东晋著名书法家),康昕自谓笔法书道超过康法识,康法识与康昕各作王羲之(331—379)草书,人莫能辨别。又以写众经见重于时。《梁高僧传》、《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慧远 (334—416)《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作惠远。雁门楼烦(今山西原平)人。本姓贾,为仕宦家庭,家境优裕。东晋永和二年(346),随舅父令狐氏南游至豫州颍川(今河南许昌)、洛州(今河南洛阳求学,为书生学习儒家六经和老、庄。十年(354)至太行、恒山,从著名僧人道安出家,法名慧远。十二年随道安还冀都,住受都寺,精思讽持,以夜继昼,为道安所重。东晋升平五年(361),时局动乱,随道安等百僧入山西、河南交界的王屋女林山,后渡河至晋司州河南陆浑山。兴宁三年(365),随道安到湖北襄阳,在此弘法十五年。太元四年(379),道安往长安,慧远与同门及弟子数十人到荆州上明寺。八年(383),拟与师弟慧持去广东罗浮山,途径浔阳,见庐山幽静,足以息心,乃留住龙泉精舍,后住西林寺。义熙八年(412),慧远立佛影台,作《万佛影铭》,并请谢灵运作铭文。十二年寂于庐山东林寺,浔阳太守阮侃为之造墓,谢灵运造碑文,宗炳立碑寺门。工诗能画。明杨慎云:“远公画江淮名山图,画谱宝鉴竟不知远公善画也。”又谓其工诗,尝注诗经。《莲社高贤传》、《广川画跋》、《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