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佛教与佛门书画家:《中国佛门书画家图典》

北魏佛教与佛门书画家:《中国佛门书画家图典》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北朝北魏的佛教及佛门书画家北魏是鲜卑拓跋部族由蒙古南下,在中原建立的王朝。当拓跋部族还在漠北的时候,与佛教并无关系。道武帝刚迁都大同,就认为应当尊重盛行于中原的佛教,准其流传,不仅把佛教作为国家公认的宗教,而且还大兴佛寺。所幸因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延缓宣布诏书,佛教和沙门才未遭灭顶之灾。太武帝的带头灭佛,致使整个北魏坚决地展开了激烈的废佛运动。

北魏佛教与佛门书画家:《中国佛门书画家图典》

第五节 北朝北魏佛教佛门书画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族由蒙古南下,在中原建立的王朝。当拓跋部族还在漠北的时候,与佛教并无关系。至道武帝拓跋珪(386—409)与后燕攻战中,看到过佛寺和僧人。《魏书》卷114《释老志》有载:“(道武帝)所经郡国佛寺,见诸沙门道士,皆致精敬,禁军旅无有所犯。”道武帝本人“好黄老,颇览佛经”。道武帝刚迁都大同,就认为应当尊重盛行于中原的佛教,准其流传,不仅把佛教作为国家公认的宗教,而且还大兴佛寺。尝下诏说:“夫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盖之功,冥及存没,神踪遗轨,信可依凭。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饰容范,修整宫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魏书·释老志》)道武帝还敬僧,曾遣使去泰山,向高僧僧朗致书献礼。又召赵郡沙门法果至平城讲经说法。法果尝说:“太祖明叡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魏书·释老志》)并说“我非礼拜天子,乃是礼佛耳”。

明元帝拓跋嗣在位(409—424)期间,也崇佛法,还授予沙门法果“辅国、宜城子、忠信侯、安城公之号”,法果固辞不受。至法果寂后,还追赠“老寿将军、赵胡灵公”之号。

北魏的第三个皇帝太武帝拓跋焘(424—452)即位之初,亦是崇信佛教的,“每引高德沙门与谈论”。太延五年(439)平凉州后,其舅杜超就请玄高一同返平城。玄高“既达平城,大流禅化”,并为太子拓跋晃师。此时太武帝已信奉寇谦之的天师道,于太平真君三年(442)“亲至道坛,受符箓”。(《魏书·释老志》)太武帝时的宰相崔浩(381—450)当权,他与寇谦之勾结起来,常在太武帝前诋毁佛教。太武帝见凉州沙门人数大增,便诏令年50以下的沙门还俗。并于太平真君五年(444)正月诏令王公以下至于百姓不得私养沙门、师巫等,有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魏书·世祖纪下》)又于同年九月,杀害太子的老师沙门玄高及凉州僧慧崇。太平真君七年(446)太武帝按照崔浩的建议讨伐盖吴,一进长安城被城内寺院的沙门胡作非为所激怒,于是采纳崔浩灭绝佛教的进言,下诏废佛,沙门被杀死,佛像经卷皆被烧毁。所幸因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延缓宣布诏书,佛教和沙门才未遭灭顶之灾。《魏书·释老志》有载:“远近皆豫闻知,得各为计。四方沙门,多亡匿获免,在京邑者,亦蒙全济。金银宝像及诸经论,大得秘藏。而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矣。”

太武帝的带头灭佛,致使整个北魏坚决地展开了激烈的废佛运动。《梁传》卷十一《昙始传》记载:“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则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对于如此废佛灭佛,连一开始主张废佛的寇谦之也表示反对,“苦与浩争,浩不肯”。

崔浩煽动太武帝灭佛,达到了他的目的。他企图将自己编纂的魏国史刻石表功,哪知编写的内容有蔑视胡族的言辞,激怒了胡族出身的太武帝,在发布废佛令的第四年即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崔浩全族及其僚属以下128人被诛杀正平二年(452),太武帝被宗爱等人虐杀了,灭佛活动也随之结束。

崇尚佛教的太子晃之子高宗文成帝(452—466)即位之后,改年号为兴安即位后就下诏恢复佛教,把太武帝灭佛说成是“有司失旨,一切禁断”,接下来便是狂热的兴佛运动。据《魏书·释老志》载:“制诸州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建佛图一区,任其财用,不制会限。其好乐道法,欲为沙门,不问长幼,出于良家,性行素笃,无诸嫌秽,乡里所明者,听其出家。率大州五十、小州四十人,其郡遥远,台者十人。”今存的大同云冈石窟,也是文成帝时开凿的。

虽然献文帝(466—471)亦好老、庄玄言,但仍是崇信佛教,“每引诸沙门及能谈玄之士与论理要”。至传位与孝文帝后,遂多与禅僧为伴。

孝文帝(471—500)在北魏诸帝中最崇信佛教,度僧建寺无数,于承明元年(476)八月,在永宁寺剃度僧尼百余人,“帝为剃发,施以僧服”。还为西域沙门跋陀(即佛陀禅师)在少室山建少林寺

宣武帝(500—516)也崇信佛教,他亲自在宫廷中给僧侣和朝臣宣讲《维摩经》。在景明(500—504)初下诏在洛阳南面的龙门建造石窟,这就是如今有名的龙门石窟

北魏自文成帝冯皇后(即文明太后)信佛后,后妃多有信者。冯皇后之兄冯熙的二个女儿先后为孝文帝皇后,小女被废后,即在瑶光寺为练行尼,大女儿也曾返家为尼,后又重返宫中为皇后。武泰元年(528)尔朱荣带兵渡河,灵太后(孝明帝尊为皇太后)便与孝明帝后宫嫔妃落发为尼。北魏后妃为尼的还有宣武高皇后,孝明胡皇后,皆为瑶光寺尼。

永熙三年(534)七月,北魏孝武帝(532—534)为躲避高欢的权势奔赴长安依靠宇文泰建立东魏。同年十月高欢拥立孝静帝,改年号为太平元年,迁都于邺,建立东魏。至此,洛阳已丧失了帝都的地位,那里的佛寺也就荒废起来了。(www.xing528.com)

从佛教历史讲到书法史上,这个北魏时期,由于人们酷信佛法,广造石窟,于是在繁荣佛教文化的同时,使得书法中为造像而题记的楷书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龙门石窟是名闻中外的石窟艺术群,在这群石刻艺术中,除了造像艺术之外,这里又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宏伟宝库。后来的不算,其中单就北魏时期的书刻的楷书造像题记,就不少于2000块。而从这2000块中选出20块,就是现称的“龙门二十品”,尤为驰名中外。“龙门二十品”的时代特色在于:“笔法方便而有棱角,笔画起始和结尾的地方往往笔锋崭露,并且有的还在横画的末端稍许的挑起那么一点,带有较多隶书燕尾’的遗意;字体结构则有的朴素,有的野逸,有的高古,有的诡奇,显示了我国早期楷书较少规矩的束缚,犹多天真的流露。”(《点击中国书法》,洪丕谟著,2004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当年,康有为曾把魏碑的书法艺术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龙门造像”,这是方笔的最高准则;二是“云峰石刻”,这是圆笔的不二法门;三是“冈山、尖山、铁山(葛山)摩崖”,这是“通隶楷,备方圆”的擘窠书(径尺大字)的古今典范。

北魏楷书瑰宝,还有一块《张猛龙碑》,全碑笔法挺朗,笔致流美,在峻整中寄寓变化,于逸宕中跃出朗爽,从而把原始质朴的北魏碑刻,推进到了一个奇正相成的纯美境界,并与当时刚健中正的《高贞碑》等,同启初唐欧、褚诸家的先声。

再有,被康有为誉为“质峻偏宕之宗”的《张玄墓志铭》,集质朴高远、骏利圆折、疏朗静密、清远淡雅于一炉,为北碑中一笔绚丽的姿彩。

以上北魏楷书洪流,并由此而足以与后起之秀的唐碑分庭抗礼,成为我国楷书发展史上两个重大的里程碑。

北魏为佛教的弘宣时代,图画佛像为弘道的第一方便,帝王将相盛兴建塔造像,这自然于绘画上有较大的影响。

由于书法造像题记多不留书家之名,尽管北魏书法名迹辈出,但有载名姓的书画家不是很多,佛门书画家仅从资料中查出三位:

杨乞德 里籍无考。封新乡侯。皈心佛门,施身入寺。善画佛像。《历代名画记》、《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灵询 渔阳(今北京密云)人。俗姓傅。少年入道,综贯群经,并及世典。能文,工书画。初为国都,后为并州僧统。北齐(550—577)初寂于晋阳,寿69岁。著有《成实论注释》、《维摩经疏记》等。《续高僧传》、《释氏六帖》、《六学僧传》有载。

摩罗 一作昙摩罗。西域乌阳国人。好学不倦,聪慧利根,能通三藏。至中国未久即通汉语,复能隶书,凡所见所闻,无不通解。洛阳法云寺为其所立。《洛阳伽蓝记》、《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