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隆中对】-战略智慧的绝世佳作

【隆中对】-战略智慧的绝世佳作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他所留给人类的“充满了战略智慧的绝世佳作”——《隆中对》,不仅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所推崇,而且在民间也广为传颂。《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寄寓荆州的刘备制定的复兴汉室大业的军事、政治战略,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战略家善于料敌审势、因情定策的战略思想。他的《隆中对》战略策略,正是他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隆中对】-战略智慧的绝世佳作

东汉末年,豪强兼并,政治腐败,封建王朝作为地主阶级统治的最高代表,同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广大农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终于爆发了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在当朝纠集力量残酷镇压这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军阀因势坐大,“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经过连年征战,各种力量消长变化,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由于《三国演义小说的广泛流传,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其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故事,把他作为英雄和智慧的化身。“若攻心能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则宽严皆误,今后治蜀宜深思”、“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历史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诸葛亮,充分表现了世世代代的人们对这位智慧大师的敬仰。尤其是他所留给人类的“充满了战略智慧的绝世佳作”——《隆中对》,不仅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所推崇,而且在民间也广为传颂。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寄寓荆州刘备制定的复兴汉室大业的军事、政治战略,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战略家善于料敌审势、因情定策的战略思想。

隆中遗址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父亲做过太郡丞,但父母早逝,自幼即跟随做官的叔父诸葛玄一起在豫章、荆州一带生活。诸葛亮17岁时叔父去世,之后他便开始独立定居于南阳邓县隆中(今襄阳城西20公里),盖了几间草房,度过10个春秋的“躬耕陇亩”的隐居生活。诸葛亮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他在隆中十年,虽躬耕垄亩,却胸怀远大,不仅能晓历代兴亡之道,而且对天下大势也了如指掌,专注治国用兵之道,形成了他的政治见解和经营天下的宏图伟略。

曹操、刘备、孙权等的争霸斗争中,军事斗争始终是他们的重要手段。如何正确地选择作战方向和作战对象,以最少的代价实现霸业企图?如何组建和训练一支实力强大的军队,为实现其政治目的服务?如何从制度上确保军队的巩固和其他军事建设的加强,以便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夺取胜利?如何总结和汲取历史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结合现实斗争的情况和特点,做到趋利避害?凡此种种,是曹操、刘备、孙权等人殚精竭虑、力求解决的大问题。在这方面,刘备可能比其他人显得更加明智一点。他躬身求贤,三顾茅庐,登门求教,最终感动了诸葛亮,因而诸葛亮把自己多年来对社会形势的观察与分析和盘托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实施步骤和方法,这就是为后世广为传颂的《隆中对》。(www.xing528.com)

通晓天下大事,深谋远虑,从实际出发,注重辩证地分析形势,把握主要矛盾,制定战略方针,因机立胜,是诸葛亮军事思想的重要特色。诸葛亮曾说:“布阵之道,在乎临时先料敌之多寡,我之强弱,彼之虚实,象地之宜而宜之。”“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利,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引,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对于如何掌握事、势、情三机,诸葛亮又提出了“五善”“四欲”的主张。他说:“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这“五善”“四欲”,即对敌我双方的综合力量都要知己知彼,作战出奇,计谋周密,意志专一。在此基础上,诸葛亮又提出了“十二孰”的主张:“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知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资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是观之,强弱之形,可决也。”这12个方面的对比,是当时国力军力的综合指标,也是形成双方强弱对比的12个参数,将领人君依据这些分析,即可运筹帷幄,预知胜负。但是,诸葛亮的“因机立胜”军事思想的立足点不是这些死的指标,而是立足于时机的捕捉、强弱的转化、胜利的争取和创造。他的《隆中对》战略策略,正是他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隆中对》这篇千古流传的战略策论中,诸葛亮分析了董卓以来的天下形势,首先讲天下大势,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曹操、孙权、刘表、刘璋集团各自的强弱优劣等情况,认为曹操已经拥有百万之兵,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时难以与其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有三世,地势险要,民心归顺,又重用了一批贤能为之才,也难于与其抗衡,只能为援而不可图;而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虽然势险地富,但是君主软弱,可图而成帝业。根据一系列科学的战略分析,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占据荆益,三足鼎立,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统一中原,复兴汉室”的隆中对策。这一对策是诸葛亮“三道”“四欲”“五善”“十二孰”用兵之法的综合体现。

为了实现“隆中对策”,诸葛亮建议刘备分阶段实现兴复汉室大业。第一阶段,避中原之实,击南方之虚,夺取力量薄弱的荆(约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同时利用“天府之土”,发展生产,修明政治,增强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然后,“西和诸戎,南抗夷越”,安抚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解除与劲敌争锋的后顾之忧。对外则“结好孙权”,孤立曹操,先造成与曹魏、孙权三分天下的局面,等待时机成熟。第二阶段,一旦天下有变,时机成熟,即迅速兵分两路,挥师北上,一路从荆州指向宛、洛(今河南南阳、洛阳),一路由益州出师秦州(今陕西甘肃渭水流域),钳形攻魏,占有中原,统一天下。由于过去刘备缺乏完整明确的战略筹划和战略目标,东打西突,发展甚微。因此,刘备听了《隆中对》以后觉得豁然开朗。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安国治邦大计之后,便出山辅佐刘备。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随后举兵南下,直袭荆州。当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于是曹操陈兵赤壁,以图江东。为联孙抗曹,诸葛亮请命出使,劝说犹豫不定的孙权,定下了抗曹决心,两家结成联盟。随即,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境内)火烧曹操战船,大败曹军。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公元211年,又率兵西征,迫使刘璋出降,从而实现了《隆中对》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使刘备得以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三分天下而居其一。

历史进程也充分表明,《隆中对》确实是一个切合实际、稳健而进取的战略,充分显示了年轻的诸葛亮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从诸葛亮在制定和运用《隆中对》的战略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在战略的制定和运用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只有短短几十句话的《隆中对》,不仅凝结着诸葛亮的高超智慧,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战略谋略的水平,自然成为“充满了战略智慧的绝世佳作”。“隆中妙计取天下,诸葛大名垂宇宙”。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诸葛亮,其杰出的才能不仅受到后人的敬仰,即使同时代的人,包括他的敌人和对手,也不得不甘拜下风。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卒于五丈原军中。蜀汉军队撤退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