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价格经常偏离实际价值

生产价格经常偏离实际价值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在分析生产价格范畴时,马克思是以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时间和商品按照价值出售作为出发点的。生产价格是偏离商品的实际价值的价格。乍一看来,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的生产价格具有的这种经常地偏离价值的特点,与政治经济学价值论中关于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规律是相矛盾的。

生产价格经常偏离实际价值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在分析生产价格范畴时,马克思是以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时间和商品按照价值出售作为出发点的。根据这一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原理,一个商品的价值就等于商品中包含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加上可变资本的价值,再加上剩余价值。但是由于这里考察的是由资本主义经济中许许多多有机构成不同的生产部门提供的大量商品群体,按照上述假定(撇开资本的周转速度),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由于可变资本相对量少,等量资本包含的剩余价值量也较少(假定各个部门的剩余价值率是相等的),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由于可变资本相对量多,等量资本包含的剩余价值量也较多,因而,商品按照价值出售,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将因其商品中包含有更大的剩余价值而得到更高的利润率,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则因其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量小而只能得到更低的利润率。这样,总资本运动中存在着作为资本共济会平均成员的单个资本与实际上的利润率高低不等的单个资本的矛盾。这样,就必然会引起竞争——它表现为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动与各个部门的商品价格的涨跌——从而引起差别利润率的平均化,即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与价值的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样就终于实现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的本性相适合的等量资本占有等量利润的原则。

生产价格是偏离商品的实际价值的价格(那些具有平均有机构成的生产部门的商品除外)。马克思说:“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它的价值决不是等同的。”[111]“商品的平均价格[112]也总是不同于商品的价值。”[113]具体地说,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卖,对于具有高位有机构成部门的产品,生产价格会高于它们的实际价值,而对于具有低位有机构成部门的产品,生产价格会低于它的实际价值,只有在恰恰具有平均有机构成和具有平均的资本周转速度的部门,即“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才和它的价值相一致”[114]。生产价格形成的机制使各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商品的实际价值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它在那些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表现出一个强加的正差额价值,而对那些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却会表现出一个强加的负差额价值,只有对于具有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它的商品才是按照价值售卖。由于各种各样的产品性质不同,它们的生产技术条件也就不可能一样,以及由于各个产业部门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和从事各种生产与经营的资本家经济实力的强弱不等,因而具有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总是少数,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理论的假设,而实际生活中的产业部门绝大多数是属于高位的或是低位的有机构成。在高位或低位有机构成中又会区分出许许多多的差别与类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的商品世界中,生产价格符合价值的只能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却是偏离它的实际价值的,而且必须看到生产价格不是从属于市场供求变动而不绝变动的市场价格,而是带有稳定性的,是各个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和调节者。因此,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完全不同于部门内竞争中由于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偏离,后者是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在短时间内产生但很快又会消失,即在供求一致时就会消失的偏离,而在生产价格的场合,则意味着各个产业部门社会总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而这种作为商品稳定的均衡价格的生产价格仍然包含着对价值的偏离。可见,生产价格范畴意味着商品价格符合价值是偶然的,而价格与实际价值的偏离却成为常规,成为合乎规律的事,“现在,如果一个特殊生产部门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同商品出售价格中包含的利润相一致,那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现在,不仅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而且利润和剩余价值,通常都是实际不同的量”[115]

乍一看来,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的生产价格具有的这种经常地偏离价值的特点,与政治经济学价值论中关于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规律是相矛盾的。因为就那些有机构成高、雇用工人少、生产中耗费劳动量少的生产单位,它的商品却依然表现为一个较大的市场价值,而投放于这一部门中的同等资本,与投放于有机构成低、雇用工人多、耗费劳动量大的生产单位一样,能够稳定地实现与占有同等的利润。可见,资本主义经济中现实的价格决定,从表面上不仅是与价值决定的规律无关,甚至完全与之相矛盾,因为部门之间的竞争,不是使商品价格去适应价值,如部门内的竞争那样,而是力求使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在量上不相同的生产价格——在这里我们撇开市场价格背离生产价格的情况——“所有这些现象,似乎都和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相矛盾,也和剩余价值由无酬的剩余劳动形成的性质相矛盾。”[116]

在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发展史中,生产价格问题曾经是阻碍劳动价值论创立的拦路虎。李嘉图曾经论述了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原理,并且把它作为分析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发点。但是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他就无法解释商品按照费用价格出售的问题,而当他要以费用价格为理论前提时,他就不能不放弃价值决定,也就是背离了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说:“以前的经济学,或者硬是抽掉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的差别,以便能够保持作为基础的价值规定,或者在放弃这价值规定的同时,也放弃了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的全部基础,以便保持那种在现象上引人注目的差别,——理论家的这种混乱最好不过地表明,那些陷在竞争中,无论如何不能透过竞争的现象来看问题的实际资本家,必然也不能透过假象来认识这个过程的内在本质和内在结构。”[117](www.xing528.com)

李嘉图体系的这一致命的矛盾,不仅是由于他的资产阶级立场,而且也是由于他的与唯物辩证法格格不入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使他不能从范畴区分价值实体与价值形式,更谈不上阐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马克思说:“李嘉图的这整个错误,……是由于他象其余的政治经济学家那样粗暴地,缺乏理解地对待形式规定而造成的。”[118]

我们业已指出,李嘉图不能从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来把握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不能从理论上把商品交换中价格的波动,从而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看成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形式。李嘉图更不懂得客观世界发展与变化中展示出来的事物的本原形式与转化形式的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法,因此,他也就不懂得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把商品生产价格出售误认为是价值规律失效了[1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