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概念和来源解析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概念和来源解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引》特别指出,商业银行应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图4-6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三大来源参考资料利率风险来源:缺口风险假定某银行年初资产负债表有如下业务发生。基准风险是指定价基准利率不同的银行账簿表内外业务,尽管期限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基准利率的变化不一致而形成的风险。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概念和来源解析

(一)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概念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按照银保监会2018年发布的《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以下简称《指引》)中的定义,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为更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指引》所规范的业务范围,避免名称与银行开立的各类账户相混淆,《指引》将原“银行账户”表述调整为“银行账簿”。银行账簿记录的是商业银行未划入交易账簿的相关表内外业务。《指引》特别指出,商业银行应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通过梳理上述定义,想全面、准确地理解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内涵,需要重点厘清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的区别,并理解两个账簿的利率风险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的不同位置。

首先,厘清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两个概念。银行账簿指记录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及表外、市场价值相对稳定、银行为获取稳定收益或对冲风险而开展并愿意持有的资产负债业务及相关金融工具;交易账簿包括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簿上的其他项目风险而持有的、可以自由交易的金融工具和头寸。在风险计量方面,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的性质特点使前者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后者通常采用盯市法。

其次,厘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和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的不同位置。两个账簿划分的初衷,是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代表的监管部门根据风险暴露特点的不同,将账簿作为一种分配器,以便更合理地进行资本计量和风险管理。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相关内容,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会立即反映在当期利润中,进而影响核心一级资本,因此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属于市场风险范畴,为第一支柱风险,银行需要计提监管资本。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1]为第二支柱风险,商业银行需自行开展内部资本充足评估,并据此预留资本缓冲(见图4-5)。

图4-5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和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位置

(二)利率风险的识别

利率风险的识别是指确定风险来源、性质的过程。利率风险产生于整张资产负债表,具有结构性和隐蔽性,严重的利率风险可能会给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巨大冲击。

1.利率风险的三大来源

根据银保监会2018年5月颁布的《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16年4月发布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标准》的划分,利率风险有三大来源: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见图4-6)。《指引》把原重定价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合并为缺口风险,并具化了期权性风险定义,将其细分为自动利率期权和客户行为期权,其中,自动利率期权包括独立的期权衍生工具,以及金融工具合同中的嵌入式期权条款(例如浮动利率贷款中的利率顶或利率底)。

缺口风险是指利率变动时,由于不同金融工具重定价期限不同而引发的风险。利率变动既包括收益率曲线平行上移或下移,也包括收益率曲线形状变化。由于金融工具的重定价期限不同,利率上升时当负债利率重定价快于资产利率,或利率下降时当资产利率重定价快于负债利率,银行就会在一定时间内面临利差减少甚至负利差,从而产生损失。

图4-6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三大来源

参考资料

利率风险来源:缺口风险

假定某银行年初资产负债表有如下业务发生。

资金来源:1年期浮息定存100亿元,每6个月重新定价。

资金运用:1年期浮息贷款100亿元,每3个月重新定价。

简化假设:为简单起见,暂不分析其他资产负债业务,实际中会把所有业务都按照期限汇总。

利率冲击:3月31日,资产、负债端利率同向调降25BP(见图4-7)。

图4-7 降息冲击重定价情景设定

利息收入影响测算分析:

因贷款的重定价周期短于存款的重定价周期,贷款利率调整的速度快于存款,所以利率下降使利差收益下降。

基准风险是指定价基准利率不同的银行账簿表内外业务,尽管期限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基准利率的变化不一致而形成的风险。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定价特征相似,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所以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某银行以央行存款基准利率为基准进行重定价[实际存款利率=央行存款基准利率(1.5%)+30BP],以1年期LPR为基准对贷款进行重定价[实际贷款利率=1年期LPR(3.85%)+75BP],假定年初存款和贷款均为100万元,则银行初始收益为:100×(3.85%+75BP)-100×(1.50%+30BP)=2.8(万元)。若央行将1年期LPR下调25BP,但存款利率保持不变,则重定价之后的收益为:[100×(3.85%+75BP)-100×(1.50%+30BP)]×6/12+[100×(3.60%+75BP)-100×(1.50%+30BP)]×6/12=2.675(万元)。

银行净利息所受影响为:ANII=2.8-2.675=0.125(万元)。

当降息时,如果LPR下降的幅度大于存款基准利率下降的幅度,即利息收入减少的幅度大于利息支出减少的幅度,那么银行的息差会缩小,将面临基准风险。

参考资料

贷款利率并轨后银行面临的基准风险上升

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主要挂钩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且绝大多数情景下,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保持同步,对称式降息或升息使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自动实现大部分对冲,基准风险相对较小。

2019年8月LPR改革之后,商业银行贷款开始主要将LPR作为定价基准,而存款定价依然以央行存款基准利率为定价基准,LPR按月调整,2019年8月—2020年4月已累计调降50BP,而存款基准利率则保持不变(见图4-8),在此情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准风险较此前均挂钩央行基准利率时明显增大。

图4-8 LPR改革后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准风险上升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Wind。

期权性风险是指银行持有期权衍生工具,或其银行账簿表内外业务存在嵌入式期权条款或隐含选择权,使银行或交易对手可以改变金融工具的未来现金流水平或期限从而形成的风险。期权性风险可分为自动利率期权风险和客户行为期权风险。自动利率期权风险来源于独立期权衍生工具,或金融工具合同中的嵌入式期权条款(例如浮动利率贷款中的利率顶或利率底)。对于这类期权,如果执行期权符合持有人的经济利益,那么持有人会选择执行期权,因此称为自动期权。客户行为期权风险来源于金融工具合同中的隐含选择权(例如借款人的提前还款权,或存款人的提前支取权等)。利率变化时,这类选择权有可能会影响客户行为,从而使未来现金流发生变化。例如,对于一笔本金为1亿元、利率为4.6%的1年期贷款,若正常到期银行可获得利息收入460万元;若LPR瞬时下调25BP,客户要求提前还款,经银行同意以4.35%的利率重新贷款,那么银行利息收入就会减少25万元。

参考资料

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背景下应重视客户行为期权

一、客户行为期权的一般特征

根据监管部门提供的客户行为调节参数,在降息情景下贷款提前还款率会大幅上升,存款提前支取率会下降;在升息情景下则反之。由于利率是经济增长的顺周期变量,所以降息情景一般发生在经济下行、信贷需求疲弱的背景下,此时客户的贷款议价能力较强;而升息情景一般发生在经济上行、信贷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更强。因此,降息情景下银行期权性风险一般大于升息情景。

二、客户行为期权在风险来源中的重要性明显提升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客户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也在提升。在对自身有利的情况下,客户更倾向于行使银行内嵌在金融产品中的客户行为期权。自2019年贷款利率市场化并轨以来,多数商业银行贷款提前还款权和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权期权性风险来源占整体利率风险的比例或已升至1/3以上。

三、如何加强对客户行为期权风险的管理(www.xing528.com)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速的背景下,客户行为期权风险上升几乎是一个无法逆转和抗拒的问题,商业银行也普遍缺乏高效的应对举措,但仍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预判和管控客户行为期权风险的上升。例如,加强对公司客户提前还款行为的历史特征分析,筛选出价格敏感型客户做重点监测;减少定价刚性,增加FTP随行就市的灵活性和前瞻性,降低客户提前还款的行为动机。

通过对利率风险三大来源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发现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尤其是2019年8月LPR改革推动贷款利率并轨之后,基准风险由于存款端刚性、贷款端市场化而有所增大,客户提前还款等期权性风险在利率风险来源中的占比也快速提升,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2.利率风险来源的具化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特征主要是指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和权益经济价值(EVE)的变动方向与程度,具体可从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定价基准的集中度、客户行为期权的利率敏感性三个维度进行具化。

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分为资产敏感性、负债敏感性和中性。在利率即刻平行上升200BP的情景下,若未来一年净利息收入的上升幅度超过5%,则是资产敏感性;若未来一年净利息收入的下降幅度超过5%,则是负债敏感性;若未来一年净利息收入的绝对值变化小于5%,则是中性。

实践中,利率敏感性特征是基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得到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完善和成熟,并且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使用较为普遍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使用该模型来考察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首先需要将银行考察期内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剩余期限或者重定价时间进行划分,例如一般将资产负债划分为1天、1天至3个月、3个月至6个月、6个月至1年,1年至5年和5年以上。然后将某一期限内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RSL)相减并计算出差额,便得到利率敏感性缺口。当利率敏感性缺口大于0时,即为正缺口,又称资产敏感性,此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便会与利率水平的变动方向保持一致;当利率敏感性缺口小于0时,即为负缺口,又称负债敏感性,此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便与利率水平的变动方向相反;当利率敏感性缺口等于0时,即为零缺口,利率水平的任何变动都不会对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产生影响(见表4-9)。当利率变动为ΔR且ΔR≠0时,净利息收入变动与缺口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ΔNII=利率敏感性缺口×ΔR=(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ΔR

表4-9 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变动与净利息收入变动之间的关系

利率敏感性缺口是一个绝对值,不利于规模不同的商业银行进行横向比较,所以可采用相对指标,主要有缺口率、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利率敏感性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参考资料

利率敏感性特征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长期资产敏感性特征

表4-10是X银行(集团)2019年利率敏感性的缺口分析表,从合计资产负债缺口角度来看,总缺口为正,属于资产敏感性特征,即利率若长期呈下降趋势,则会对净利息收入增长形成不利影响。

表4-10 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X银行(集团)

注:数据为四舍五入,因此个别合计数有误差。

二、短期负债敏感性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期限对利率敏感性特征非常重要。如果利率下降预期只在1年之内,或者投资者对于未来的利率走势缺乏足够的信息,只关注未来1年净利息收入受利率冲击的影响,那么需要根据1年内的利率敏感性特征进行分析。X银行(集团)1年内的资产负债缺口为负,说明利率下调对未来1年内的净利息收入影响偏正面,如表4-11所示。

表4-11 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影响分析:X银行(集团)

定价基准的集中度分为高度集中、中度集中和分散。若占比最大的定价基准关联的资产或负债占生息资产的比例(简称最大定价基准占比)大于50%,或前三大定价基准关联的资产或负债占生息资产的比例(简称前三大定价基准占比)大于70%,则是高度集中;在不满足高度集中的情形下,若最大定价基准占比在30%~50%,或前三大定价基准占比在50%~70%,则是中度集中;其他情况则是分散。

客户行为期权的利率敏感性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利率敏感型和非利率敏感型。在基准利率变动25BP(含)以上的情景中,若利率变动后1个月内,客户行使选择权的关联业务金额较利率变动前增加50%(含)以上,则是利率敏感型;若不足50%,则是非利率敏感型。

参考资料

LPR改革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结构的重要影响

利率风险分析不仅要关注总敞口水平,还应该重点分析和评估敞口内部结构的变化,包括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敞口。

一、LPR改革:贷款利率向市场利率并轨

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贷款利率并轨由临门一脚到落地实施。公告规定,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以LPR作为定价基准,不再参考央行基准利率。改革后,LPR的形成机制被设定为“MLF利率+样本行平均加点”,并每月更新,从而实现了贷款利率从管制利率向市场利率并轨的转变。

2019年12月末,新发放贷款中运用LPR的占比已超过90%。在此基础上,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于2020年3月1日如期启动,预计2020年8月末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基本将转换为LPR。截至2020年4月底,主要商业银行LPR关联资产占比已达到30%以上,并持续提升。

二、贷款利率并轨对银行利率风险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贷款挂钩的利率基准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管制利率过渡到市场利率,所以利率敞口的组成部分发生显著变化。

管制利率部分业务由于自营存款利率暂未并轨,负债端规模大于资产端,所以敞口转变为负债敏感性。在所有利率即刻下行200BP标准的冲击下,主要商业银行管制利率关联净利息收入波动率由负转正(见图4-9)。

图4-9 部分银行管制利率敞口:并轨前后净利息收入波动率对比(降息200BP标准冲击)

数据来源:根据上市银行2018年年报数据整理。

市场利率敞口方面,加入贷款后市场利率资产规模大幅上涨并明显大于负债端规模,因此市场利率敞口变为资产敏感性。并轨后,国有银行市场利率敞口的风险水平将显著大于股份制银行(见图4-10)。

图4-10 部分银行市场利率敞口:并轨前后净利息收入波动率对比(降息200BP标准冲击)

数据来源:根据上市银行2018年年报数据整理。

三、LPR改革催生利率风险避险创新

随着利率挂钩LPR贷款占比快速提升,商业银行相应的利率风险对冲需求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银行间市场围绕LPR的创新产品应运而生,主要包括LPR掉期、LPR期权。2020年4月,部分商业银行试点参与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业务,这也为市场风险敞口不断增大的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风险对冲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